瓦尔扎扎特——柏柏尔人最早的家园

<p class="ql-block">  10.24一早,离开马拉喀什,奔向瓦尔扎扎特。</p><p class="ql-block"> 作家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记载了很多柏柏尔人的故事。柏柏尔人原来生活在非洲的西北部,。“柏柏尔”这个称呼并非柏柏尔人的自称,而是拉丁语中的barbari(野蛮人)的变音。现在的柏柏尔人主要分布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山间沙漠一带,<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西撒哈拉沙漠边缘的</span>瓦尔扎扎特一带,则是摩洛哥的柏柏尔人最早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  大巴车开始进入山区,路边不少人在向游客兜售水晶矿石和海洋小动物标本,价格不高。水晶矿石不知真假,动物标本应该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  车行了180公里,到了今天最重要的景点——本·哈杜筑垒村。</p><p class="ql-block"> 还不到11点钟,吃了午饭再去景点。</p> <p class="ql-block">  餐厅不大,净手池却相当精致,可见阿拉伯人对净手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干冷的面包,加南瓜或别的什么东西熬煮的汤。</p> <p class="ql-block">  重点来了,摩洛哥特色餐——基塔锅。炊具锅就象一个浅底陶盘,上面有一个顶上有洞的盖子。食材是鸡肉或羊肉或牛肉,再加豆子、红萝卜、土豆和其它蔬菜,有什么都可以加什么,只要能吃,再加某些香料。盖盖焖煮1、2个钟,直至肉类烂熟,当然蔬菜也烂熟了。据说摩洛哥普通家庭逢年过节,或者有什么重要事由才来这么一顿,可见算一个大餐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觉得太淡,要放盐;太烂,吃不出什么味。在摩洛几天里吃了几顿这个特色餐,以至听到特色餐就“哇”。在摩洛哥最后一天吃了一顿库斯库斯国菜餐,实际就是在基塔锅的基础上,食材下面放点米,焖煮出一点烂饭而已。这是后话了。</p> <p class="ql-block">  本·哈杜筑垒村</p><p class="ql-block"> 本·哈杜筑垒村是瓦尔扎扎特地区建在河谷边上众多城堡式村庄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其历史可追溯到12世纪。整个城堡全部用红土和木材作为材料建成,层层叠叠依山而建,颇有气势,被称为最具撒哈拉沙漠地区民族建筑特色的代表作。1987年,本·哈杜筑垒村正式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不少游记说本哈杜筑垒村的房屋是用“干打垒”的方式建成的。本人认为这是不对的。“干打垒”,即版筑夯土墙,先使用厚实的木板两侧相夹,填入土、沙、石灰,进而用人力夯击,使一版一版的夯土块互相叠加渐次升高,成为一堵整墙。而本哈杜筑垒村的柏柏尔人是先把泥土和干草混合灌进木模,再放在阳光底下晒干,成为干泥砖,再用干泥砖垒砌墙体,最后涂上红褐色泥层。这根本不是“干打垒”,而这种方法中国5000年前就这么做了。</p> <p class="ql-block">  本哈杜筑垒村修建于12世纪柏柏尔人穆瓦希德王朝的鼎盛时期,历经几百年岁月洗礼,仍保存完好。从图中可见,这座古村的下面就是玫瑰河谷,当年河水充沛,绿植丰盛,自然条件还是好的。但是,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从马拉喀什进入撒哈拉沙漠的必经之路,阿拉伯马帮常从此经过,免不了打家劫舍。因而柏柏尔人利用这个居高临下的山头,建造了这个本</span>哈杜筑垒村作为防御工事,守卫着这条穿过撒哈拉沙漠的重要商路。</p> <p class="ql-block">  遥看本哈杜筑垒村,在阳光的照射下,它就象一座金色的金字塔。由下而上,它的底层是护城河、城门城墙、防御工事,第二层是民居,最上层则是制高点四方碉楼。</p> <p class="ql-block">  这座进村桥是现在为方便游客进村游览而建的。古时要进村,先得过护城河,再过城门,才能进村。</p><p class="ql-block"> 我们进村时过桥,出村时过城门过河,不走回头路。</p> <p class="ql-block">  劳作了一天的骆驼躺在河滩上。</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p> <p class="ql-block">  村民把他们的宝贝拿出来摆卖。</p> <p class="ql-block">  这家的窗户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这间好象是咖啡店,关门了。</p> <p class="ql-block">  可见下面的护城河、城墙、带着射击孔的塔楼。</p> <p class="ql-block">  山顶的四方角楼。在这里观看下面,方圆10公里一览无遗。</p> <p class="ql-block">  下山途中与两位柏柏尔儿童合影。据说柏柏尔人是少有的坚持民族习俗的民族,对外人的防范心理很重。他们不願意拍照,认为摄影会摄去他的部分灵魂。但是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尤其是接触外界多的地方,他们的旧习俗也不得不与时俱进,尤其是小孩,提出与他们合影他们显得很高兴。</p> <p class="ql-block">  回程不过桥,淌过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  从本哈杜筑垒村驱车到瓦尔扎扎特,只有20多公里路程。</p> <p class="ql-block">  瓦尔扎扎特地处雄伟的阿特拉斯山脉以北,<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西撒哈拉沙漠边缘的一座小城,</span>有着“沙漠之门”的称号。由于这里独特的沙漠风情、特殊的建筑及干旱的荒漠地貌,也由于此地群众演员便宜,电影棚造价低廉,吸引了很多的电影制作人,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世界电影业的一个重要拍摄基地。著名大片《角斗士》《四片羽毛》《寻找宝石》《埃及艳后》《情陷撒哈拉》《尼罗河宝石》《阿拉伯的劳伦斯》《间谍游戏》等在此拍摄取景,被誉为“北非的好莱坞”。</p><p class="ql-block"> 瓦尔扎扎特电影城建有多处影视基地,其中最著名的一处是1983年成立的Atlas Studios。这就是我们参观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  古埃及神庙的大神,是用石膏铸成的。</p> <p class="ql-block">  进入古埃及的神殿。</p> <p class="ql-block">  埃及神庙大殿的柱子做得唯妙唯肖。</p> <p class="ql-block">  电影城的官导,与我们旅游团的团友,合作拍摄了一段“影片”,引来一阵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图卜卡勒山,山顶还留着积雪。</p> <p class="ql-block">  外景拍起来还是很壮观的。</p> <p class="ql-block">  进入入瓦尔扎扎特小镇,已是傍晚,街上空无一人,而房屋建筑还是很有特色的。</p> <p class="ql-block">  今晚入住城堡酒店。</p> <p class="ql-block">  城堡酒店之夜。</p> <p class="ql-block">  城堡酒店的一个过道厅,有多个出入口,在这里我几次迷路。</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房间有点特色。</p> <p class="ql-block">  墙上挂着一张柏柏尔人的照片。与阿拉伯人不同,柏柏尔女人是不用头巾包脸的。</p> <p class="ql-block">  走廊里摆放有不少柏柏尔人的居家用品。</p> <p class="ql-block">  天亮了,看清楚了城堡酒店的外观。</p> <p class="ql-block">  10.25,今天的目标是370公里外的梅尔祖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