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南阳这座古老的城市中,有一处承载着深厚历史与丰富文化的瑰宝——南阳府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阳知府衙门,又称为南阳府署、南阳府衙,地处河南省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府衙坐北向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面积72000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阳知府衙门古建筑有30多座共140余间,总体布局然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格局和风貌。位于中轴线上的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门、三堂等主体建筑基本完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阳知府衙门是中国清代唯一一座保存至今而且布局依然完整的府衙建筑,对研究中国古代官署的规划、形制、发展变迁以及地方官吏的任用及其他政务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1年6月25日,南阳知府衙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开始在南阳设府,立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教养百姓”,同时在城内西南隅(今民主街西头北侧)建了南阳知府衙门。</span></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南阳府治在城内西南,国朝洪武三年(1370年),同知程本初即元故址修建。正统五年(1440年),同知汪重重修,正堂匾日‘公廉’,后掌匾日‘燕思’,左、右列六房,前竖戒石亭,建仪门、大门,后列官宅,东西列吏舍,经历司附正堂东,照磨所附正堂西,司狱司附仪门西,架阁库在堂后,申明旌善二亭在府前东,永平库在府内。”</p> <p class="ql-block">南阳府衙二堂仅次于大堂,其面阔比大堂少2米,但进深又比大堂多1.8米,因此,高度更显深邃,整体建筑别具凝重之庄严气氛,而于大堂突出高峻、威严之形象略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同时,由于二堂内金柱进顶五架梁,而天棚又高设于五架梁间,因此,二堂室内空间显得高大宽敞,突出了府衙二堂特有的环境气势,显示了衙署建筑刻意创造威势氛围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现存南阳府衙二堂重建于清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重修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3年),清末知府傅凤飓也曾葺残补缺,加以整修。堂匾曾记载为“退思堂”,现名“思补堂”为知府顾嘉衡重题。</p> <p class="ql-block">由于二堂是知府的主要日常办公场所,府之大部分机构多是围绕二堂布置。东侧的粮捕厅。西侧的理刑厅,东面则的税课司,西南侧的照磨所等。</p> <p class="ql-block">寅恭门</p><p class="ql-block">寅恭门即恭敬敬迎宾客的大门:三架梁前带轩式廊后带单步梁建筑 存脊枋遗有“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了卡荷月上浣”墨书题记真,迎也;恭,恭敬之意。</p> <p class="ql-block">三堂</p><p class="ql-block">三堂又曰“后堂”,匾曰“燕思”,是知府“燕居深念”的地方三堂建筑用材豪奢,雕刻精细,前廊置轩,檐用斗拱,整座建筑庄严、凝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阳知府衙门内有许多历史典故,如“羊续悬鱼”的故事。东汉时期,南阳太守羊续为了拒绝贿赂,将下属送的鱼挂在门上,表示不收贿赂的决心,这一故事成为后世官员清廉的典范。此外,“召父杜母”也是南阳知府衙门的典故之一,指的是西汉的召信臣和东汉的杜诗,他们都在南阳任职并深受百姓爱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阳知府书房作为知府衙门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官员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体现了古代官署建筑的功能分区和布局特点。书房的存在,不仅为知府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也展示了古代官员对于文化和教育的重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国明清政治舞台上,曾活跃过一群被称为师爷的人物,南阳府衙的师爷馆,让我对“师爷”产生了兴趣,今天借此聊聊师爷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师爷,又称门客、幕僚,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古老的职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职业,那时候还不叫师爷,叫门客。很多有权有势的人会养很多门客。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才能,为主人出谋献计,奔走效力。</p> <p class="ql-block">师爷的起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后世将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作幕府,其聘请帮助军政大员办理各类事务之文人学士,也就获得幕僚、幕宾、幕友等称谓。</p> <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完善,许多没考上科举的读书人,凭着才华,到当地衙门做了县官的书吏,书吏为师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师爷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幕业形态开始萌芽。所以,师爷以知识分子为多,尤其是出身卑微的知识分子。</p> <p class="ql-block">师爷的种类很多,依据职能可分为刑名师爷、钱谷师爷、书启师爷、挂号师爷、征比师爷、账房师爷、知客师爷等。在督抚等高级衙门里,还有戎幕师爷、阅卷师爷、著书师爷等。</p><p class="ql-block">但刑名师爷、钱谷师爷、书启师爷这三种师爷是最重要的。刑名师爷和钱谷师爷的地位是最高的,称之为“大席”。</p> <p class="ql-block">师爷不仅是官员们的得力助手,也是皇帝与地方官员之间沟通的纽带。部分师爷从幕后出谋划策,走到堂前交际,直接参与一些重要事务,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报复。</p> <p class="ql-block">父子文魁</p><p class="ql-block">【年代】清代【款识】无款识【释意】</p><p class="ql-block">此匾是赞誉父子两人皆为举人。明清以后,科举制度中,为考中举人者立匾成为通例。</p> <p class="ql-block">南阳府衙中保存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南阳府衙院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阳府衙这里是二千年前新莽铸钱厂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址发现</p><p class="ql-block">2017年秋,暴雨连绵,府衙东区发生地面塌陷,危及古建安全。南阳府衙博物馆委托市考古所进行抢救性考古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此处是2000年前的新莽官府铸钱作坊遗址。</p><p class="ql-block">新莽铸钱作坊遗址位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土的古钱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