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开场:筷子文化引入</p><p class="ql-block">在深邃寂静的黑暗中,舞台被一束幽蓝的光轻柔笼罩,仿佛将时空拉回古老岁月。旁白声如悠远的钟声响起:“筷子,这承载千年文化的器物,看似平凡,却内蕴乾坤。”此时,灯光如月光洒下,聚焦在舞台中央那双巨大的道具筷子上,其精致地展现出一头圆一头方的形态,宛如古老智慧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音乐:舒缓的古风音乐悠悠传来,古筝轻拨似潺潺流水,为故事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 舞蹈动作:全体演员单膝跪地,围绕着道具筷子,右手轻搭在左胸口,低头作崇敬状,似在向古老文化致敬。接着,两名演员起身,模拟古人用筷进食的优雅动作,他们舒缓而庄重地展示挑、拨、夹、拌、扒等姿势,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在这部分,运用巴兰钦现当代舞的几何构图手法,演员们跪地的位置形成一个围绕筷子的圆形,突出中心的筷子,体现出对筷子文化的尊崇。两名展示用筷动作的演员,动作轨迹形成简洁的线条,展示出动作的流畅性和韵律感,如同巴兰钦舞蹈中对线条的精妙运用,展现出古典文化的庄重之美。</p> <p class="ql-block"> 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有至少 3000 年的用筷进餐历史。它虽为简单双棒,却功能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其一头圆象征天,一头方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手持筷子时的手势蕴含天地人三才之象,体现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筷子还有诸多美好寓意,承载着聚食制下的家族观念。虽相关历史记载稀少,但如今成为我们创作的灵感源泉。</p> <p class="ql-block">二、舞蹈内容</p><p class="ql-block">第一段:人生如筷之味(双人舞)</p><p class="ql-block"> 京腔雅韵如轻烟般袅袅升起,黑暗舞台上一束定点光打在爷孙身上。爷爷身着藏青色长衫,头戴黑色瓜皮帽,脸上满是岁月留下的慈祥皱纹;孙女梳着双麻花辫,身着粉色旗袍,乖巧地站在爷爷身旁,眼中透着对爷爷的依赖。爷爷拿着长筷子,缓缓抬起手臂,筷子在空中似有魔力般轻轻比划,开始讲述人生如筷的故事,告诉孙女一双筷子才能尝尽酸甜苦辣、体验五味人生。</p><p class="ql-block"> 音乐:轻柔的二胡声与京腔念白交织,二胡如一位老者在孙女耳边娓娓道来,京腔念白清晰地阐述着故事,爷孙二人沉浸其中。</p> <p class="ql-block"> 舞蹈动作:爷孙面对面,爷爷右手持筷子,先将筷子举高,如举起人生的智慧,然后缓慢放下,轻点孙女的手心,似在传递某种生命的奥秘,孙女微微握拳,感受着“筷子的指引”。接着,爷爷用筷子模拟夹取不同味道的食物,时而皱眉(表示苦),孙女也跟着皱眉,似能感同身受;时而欢笑(表示甜),孙女也露出甜美的笑容,两人的动作轻盈且充满情感,眼神交流中满是爷孙之间的亲昵与传承。在此处加入巴兰钦的舞蹈编排特点,爷孙的动作在保持情感表达的同时,更加注重身体的线条延伸和动作的空间感。比如爷爷举筷子的动作,手臂完全伸展,形成一条优美的斜线,体现出一种向上的力量感,就像巴兰钦舞蹈中对肢体线条的夸张表现。在模拟夹取食物时,爷孙的身体姿态和动作方向形成对比和呼应,通过精确的角度和位置变化,展现出如同巴兰钦舞蹈中那种富有节奏感和形式美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第二段:孝礼文化(群舞)</p><p class="ql-block"> 场景灯光渐亮,暖黄色光芒洒满舞台,呈现出传统中式家庭聚餐的温馨画面。一张大圆桌置于中央,周围坐着家庭成员,爷爷和孙女自然地融入其中。长筷子在团圆氛围中传递“孝礼文化”,展现礼仪之邦的美德。</p><p class="ql-block"> 音乐:欢快的锣鼓声与喜庆的唢呐声融合,节奏明快,如同家庭团聚时的欢声笑语,奏响和谐之音。</p><p class="ql-block"> 舞蹈动作:家庭成员们手持筷子,先整齐地向长辈鞠躬行礼,爷爷作为长辈接受大家的敬意,孙女也跟着行礼。随后开始互相传递筷子,传递过程中尽显温情。晚辈恭敬地将筷子递给长辈,长辈微笑点头接过,如爷爷接过孙女递来的筷子,满是欣慰;同辈之间相互交换筷子,动作轻松友爱。大家围绕着圆桌,以筷子为媒介,或轻敲桌面打着欢快的节奏,或用筷子相互触碰模拟欢笑交谈,身体随着音乐节奏摆动,舞步轻快,整个画面展现出家庭的和谐欢乐,突出爷孙在其中是传承与延续家族文化的重要一环。运用巴兰钦手法,在家庭成员行礼和传递筷子的动作中,强调动作的整齐划一和几何图案的构成。例如,行礼时身体前倾的角度一致,形成一个整齐的坡面,传递筷子的动作路线构成有规律的交叉线条,像是在编织一幅家族情感的图案。在围绕圆桌活动时,舞者们的位置变化形成动态的圆形、方形等几何形状,展现出家庭秩序与和谐,如同巴兰钦舞蹈中对群体舞蹈的精妙编排,体现出一种有序而欢快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第三段:爱情之喻(群舞)</p><p class="ql-block"> 舞台灯光变为浪漫的粉红色,六对男女演员成对出场,似在讲述另一种人生情感。而爷爷和孙女在一旁微笑注视,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自己和家族爱情的延续。筷子作为定情物,象征着成双成对、白头偕老。</p><p class="ql-block"> 音乐:舒缓浪漫的小提琴曲流淌,旋律优美,如同爱情的甜蜜倾诉。</p><p class="ql-block"> 舞蹈动作:男女演员先是各自舞动,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力量,动作刚柔并济。随后,两人一组靠近,将手中的筷子交叉相碰,模拟情侣之间的互动。爷爷看着他们,眼中露出回忆,孙女则带着憧憬。他们时而相互靠近,用筷子共同夹起一个虚拟的“爱情信物”,如同夫妻在生活中相互扶持;时而又相互拉开距离,用筷子做出阻挡和独立的姿态,但眼神始终交汇,充满爱意。在舞蹈过程中,演员们通过身体的旋转、倾斜和手臂的伸展收缩,表现出爱情中的甜蜜、挣扎与坚定,而爷孙在这一场景中成为爱情传承的见证者,体现家族情感纽带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延续。在这部分融入巴兰钦风格,情侣们的舞蹈动作注重身体的平衡和对称。比如两人靠近夹“爱情信物”时,身体姿态形成对称结构,展现出爱情中的和谐与默契;拉开距离时,动作的方向和幅度保持一种平衡感,体现出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关系。整个群体舞蹈的编排中,多对情侣的位置分布和动作变化形成富有层次感的几何图案,随着音乐节奏不断变化,就像巴兰钦舞蹈中复杂而有序的舞蹈构图,突出爱情在人生中的多元呈现。</p> <p class="ql-block"> 第四段:生存拼搏(群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代变迁,灯光变得昏暗,闪烁着冷色光,舞台上布置出城市街道的冷峻场景。人们为找饭碗奔波,爷爷和孙女也置身其中,感受着生活的压力。他们挥舞无形“筷子”捕捉机会,有舍有夺,为生存拼搏、创业,争取自己的生活空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音乐:激昂的现代音乐响起,强烈的鼓点和电子音效交织,营造出紧张的竞争氛围,如生活的浪潮般汹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舞蹈动作:演员们表情严肃,眼神中透露出渴望和急切。爷爷拉着孙女的手,在人群中穿梭,保护着她。他们快速奔跑、跳跃,手臂在空中挥舞,仿佛在抓取什么。有的演员做出抢夺的动作,与其他演员相互推挤;有的演员则在角落独自思考,用手模拟拿着筷子夹取机会的动作,身体蜷缩又伸展,表现出在困境中挣扎的状态。爷爷和孙女在这艰难时刻相互依靠,突出家庭亲情在困难时期的支撑作用,整个舞蹈充满了力量感和紧迫感。对于这一段,运用巴兰钦手法强化动作的力度和方向感。演员们奔跑、跳跃的路线形成有冲击力的线条,如直线冲刺、斜线穿插等,表现出在竞争环境中的勇往直前。在推挤抢夺动作中,身体的碰撞和对抗角度更加鲜明,体现出竞争的激烈。爷爷和孙女的相互依靠动作则通过身体姿态的紧密贴合和力量的相互支撑来展现,与周围紧张的氛围形成对比,在整个舞蹈画面中形成一种情感的核心,就像巴兰钦舞蹈中常常突出的核心元素,使舞蹈更具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第五段:珍惜离别(双人舞)</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筷,终有散席。舞台上灯光渐暗,只剩爷爷和孙女,周围有淡淡的烟雾环绕,营造出离别的忧伤氛围。三弦乐声回响,如泣如诉,提醒人们要懂得珍惜。</p><p class="ql-block"> 音乐:悠扬的三弦声带着淡淡的忧伤,似在诉说着不舍。</p><p class="ql-block"> 舞蹈动作:爷爷和孙女缓缓走向舞台中央,爷爷的步伐略显沉重,每一步都似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孙女眼中闪着泪花,紧紧拉着爷爷的衣角。他们相互拥抱,爷爷轻轻抚摸孙女的头发,如同告别前的最后慰藉。然后,爷爷慢慢松开手,拿起筷子,递给孙女,孙女接过筷子,两人对视良久,眼神中是无尽的眷恋和不舍。最后,爷爷转身,一步一步慢慢离开,孙女拿着筷子,望着爷爷离去的背影,微微颤抖,直到爷爷的身影消失在黑暗中,孙女才缓缓蹲下,将筷子放在地上,仿佛放下了一段珍贵的回忆,也象征着家族情感在离别中的延续和传承,无论距离多远,亲情永在。在这段双人舞中加入巴兰钦元素,爷爷和孙女的动作更加注重身体重心的转移和动作的停顿。比如爷爷沉重的步伐,通过身体重心的缓慢移动来体现,每一步的停顿都像是时间的凝固,增强了离别的凝重感。在拥抱和对视环节,身体姿态的保持和轻微的重心变化,传递出深深的眷恋。爷爷离开时,步伐的节奏和身体的姿态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如同巴兰钦舞蹈中对节奏和动作质感的细腻把握,让整个离别场景更具艺术感染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