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11月4号~17号,承恩寺终于对外开放了,免费但需要预约,每天可以约400人,老年人可免预约。寺庙内游客固定人数,所以外面的人从始至终都在排队。寺庙虽然开放了,但只是开到二进院,因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承恩寺变成了石景山中学校舍,文物已荡然无存了,只能看看建筑和银杏树了。</p> <p class="ql-block">承恩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 承恩寺的布局严谨,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四进院落。寺内保存有明代壁画,尤其是天王殿内的壁画,展示了青、白、黄、绿四条巨龙,艺术水平较高,被认为是明代中期的作品。承恩寺的历史背景与明代太监刘瑾有关,传说是在唐代古刹的基础上建成。寺内有“五绝”景观,包括壁画、碉楼、钟鼓楼、人字柏和上马石,这些景观展示了承恩寺的独特之处。此外,承恩寺在文化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寺内有三不原则:不受香火、不设道场、不开庙门,这使得它成为北京最神秘的寺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天王殿前左右两侧还有石砌的碉楼,据说碉楼内部还有地下室,在承恩寺的四个角上各有一座碉楼,碉楼之间是有地道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除了碉楼建筑左右两侧还有钟鼓二楼,其它寺庙在天王殿前都可以看到钟鼓楼,但这样的钟鼓二楼大家见过吗?回答是在这里才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寺院里有5株银杏树,这一棵是长势最好的。其它几株主干已经干枯了,但周围长出了很多新的小树。</p> <p class="ql-block">龟趺,又名“赑屃”“霸下”等,在中国神话中是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六。样貌类似龟,善驮重物,有齿,多用以驮负碑础。 </p> <p class="ql-block">模式口大街街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个小小的展馆,介绍了模式口、承恩寺和法海寺,通过这个展览,让我们对承恩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神秘的承恩寺</p> <p class="ql-block">承恩寺建寺以来就有“三不”之说,即“不受香火”、“不作道场”、“不开庙”!与周围众多寺院“庙门不锁待云封”, 相比之下,承恩寺“门虽设而常关”,这种独树一帜为该寺营造了一种极其神秘的色彩。据传说,承恩寺很可能是明清两代皇家情报机构的外围重要据点,它作为皇家情报机构不能开庙,不必开庙,也不可以开庙。所以承恩寺可能不只是具有文物的一般价值,而是研究明清两代政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首都博物馆藏明代承恩寺敕谕文书。</p><p class="ql-block">除了“三不”原则,承恩寺还有“三高”规格。一是工程级别高,它是由国家“第一署”的“一把手”亲自督建的皇家重点工程;二是住持级别高,普通寺庙的住持通常由类似现在佛教协会的民间组织选派,承恩寺的第一任住持宗永,却是温祥从大功德寺直接调来,同时任命他为主管宗教事务的僧录司的左觉义,这相当于由组织部直接派国家宗教管理局副局长兼任寺庙住持,这级别,实在是高。之后有史可查的住持,背景也大多深不可测;三是地位高,明武宗朱厚照亲赐“救赐承恩寺”匾额,他还特别下旨, 告诫当地政府、驻军和周边百姓人等,“不得干预承恩寺内外大小一切事物”。 </p> <p class="ql-block">承恩寺的建造及其结构处处透着神秘的色彩。这座至今仍保留着明初建筑格局的寺庙的建筑,有别于其他寺庙,其他寺庙就是寺庙,四周一圈红墙,而承恩寺在红墙之外,又修建了一圈石头砌的虎皮墙,好像一个小城池。</p> <p class="ql-block">承恩寺内,天王殿东西山墙绘制龙形壁画共四铺,东山墙2铺,绘黄龙、绿龙各一条,西山墙2铺,绘青龙、白龙各1 条。这些壁画,工笔重彩,线条细致入微。每条龙昂首凝视呲牙舞爪在云天之中,形象威武生动,表现出一种雄浑磅礴之气势。 </p><p class="ql-block">承恩寺天王殿后墙东西两侧,各绘“放生图”一铺,两铺“放生图”壁画,安排得非常巧妙,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人物表情都是肃穆虔诚,但每人姿态动作各异,相互照应,错落有序,自然协调。工笔、沥粉、重彩,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p> <p class="ql-block">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或称正德帝,明朝第10位皇帝(1505-1521在位).作为明朝极具争议的统治者,武宗任情性,为人嬉乐胡闹,宠信宦官、建立豹房,强征处女、娈童入宫。施政荒诞不经,朝廷乱象四起。另一方面,他为人刚毅果断,任内诛灭刘瑾,平定安化王、宁王之乱,在应州之役中击败达延汗,令鞑靼多年不敢深入,并积极学习他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 体现出有为之君的素质,是一位功过参半的皇帝。司礼监大太监温祥主持修建承恩寺之后,明武宗朱厚照亲赐“救赐承恩寺”匾额。 </p> <p class="ql-block">礼亲王,清朝爵位,满清王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首,其始封者为礼烈亲王代善,末代为濬铭。爵位世袭共传十世, 有十五人袭爵,三人被夺爵。从崇德元年(1636)至清朝逊位后三年(1914)共278年。堪称“清代第一王”。 其承序为代善、满达海、常阿岱、杰书、椿泰、崇安、巴尔涂、永恩、麟趾、全龄、世铎、诚厚,历十代十五王, 其中二人称巽亲王,四人称康亲王。到了清朝,承恩寺被皇帝赐给礼亲王做了家庙,先后有四代礼亲王葬在寺庙附近。清明节扫墓时,礼亲王通常就住在法堂后面。</p> <p class="ql-block">碉楼,承恩寺最神秘的建造结构当属在寺庙院落的四角分别修建了四个石头砌的高大碉楼,很像碉堡,犹如金刚力士般拱护着古刹。碉楼呈长方形,底长12米,宽约9米,残高8.2米,推测完整时应高达十米。碉楼上下分为三层,墙体逐渐上收,周边是环形拱道,拱顶为砖,有石阶通往上一层。拱道环绕一间石室,墙壁石砌,顶为砖砌拱券。目前碉楼第三层已不存,二层遗留不完整,从残迹看似乎是木石结构房屋。顶部是-个平台,四周有矮墙,站在顶处,承恩寺尽在眼底。 据说四个碉楼之间,有神秘的地道相连有关它的始建年代和功能,目前仍然是一个谜。 </p> <p class="ql-block">承恩寺山门前有一对保存完好的上马石,而上马石一般是在皇宫、王府以及达官贵人府第多有设置,寺庙设置上马石,寥若晨星。承恩寺有上马石,说明它不是一般的寺庙,与官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些都为承恩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p> <p class="ql-block">承恩寺模型</p> <p class="ql-block">人字柏,在位于承恩寺东北和东南的两座码楼中间,也是承恩寺中轴线的最北端,有此寺五绝之一--人字柏,树龄500 多年。这棵柏树中段以上与别的柏树并无差异,奇异的是中部以下的树干一分为二,远处看去犹如一位强壮的武士,两腿分开站立在碉楼之间,这也便是“人字柏”名字的由来。 </p> <p class="ql-block">承恩寺的钟鼓楼也很特殊,一寺庙内的钟鼓楼是独立的,位于天王殿前方左右侧,承恩寺的钟鼓楼和天王殿是连成一条直线的,与天王殿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连成一个整体</p> <p class="ql-block">模式口,磨石口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古朴的民俗风情、众多的人文精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国初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庶村落,于1922年率先实现了全村通电,成为北京最早用上电灯的村镇。磨石口还有电厂、铁厂、 煤业,以及古老的水利工程,这样的村子当之无愧成为模范村,也就成了今天的模式口。几经变迁,如今,隘口变通途,曾经的“乱石山有崎岖路,时听征车撼石声”已成为坦途。此地古迹甚多,相传有28座寺庙,现在保存完好的有法海寺、承恩寺和田义墓等,此外还有第四纪冰川擦痕等丰富而悠久的自然人文历史。模式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受到世人关注,成为北京市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2024.1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