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研究之初小衔接研讨 <p class="ql-block"> 深秋迟暮,新冬可期,而心有所盼。11月19日,任城区新教材研究之初小衔接研讨暨期中质量分析会在我校顺利举行,任城区所有初一初三数学教师汇聚于此,进行深度学习研讨。</p> 小初衔接课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我校青年骨干教师孙朋老师展示了一节非常有深度和广度的初一新教材授课《3.1认识代数式》第二课时。孙老师由济宁马拉松赛引出今天的主题,以学生认识代数式,数学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互相转化为主线,通过对比交流,感知代数式。呼应我们研究学习数学的逻辑结构: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最后,从大单元视角突出代数式的重要性。整节课一气呵成,张弛有度,与学生的互动高效,评价到位。</p> 章首课教学展示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来自运河实验中学的邵旋老师的一节章首课《4.1图形的平移》,带领大家进入几何的世界。从小视频引入,类比轴对称性质研究,从而展开今天的学习任务。以感知平移、理解平移、尝试平移、探究平移、应用平移为设计主线,引领学习进入平移世界。前后呼应,类比归纳和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从单元结构,切入图形变换,联系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的内外联系与区别。知识结构完整,方法多样,情境前后呼应,给在座老师带来更多思考。</p> <p class="ql-block"> 在课堂外,听课老师们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专注度。眼神始终紧紧跟随着授课教师的一举一动,时而专注凝视,时而微微点头,仿佛在与授课者进行无声的对话。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而变化,或因学生的精彩回答而露出赞许的微笑。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从教学流程的精巧设计到师生互动的精彩瞬间,无一遗漏,那一页页写满字迹的听课笔记,便是他们用心投入的最好见证。整个听课过程中,老师们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沉浸在课堂教学的氛围里。</p> 评课环节 <p class="ql-block"> 短暂休息后,李瑜主任对这两节课进行了深度评课,并从知识点的讲解和学生活动方式与时间给出非常好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付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与整体完成度给予高度评价,希望广大教师能笔耕不息,积极研究课堂教育教学。随后付老师以“关注数学逻辑结构,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分析了幼小衔接内容新旧教材的差异,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第一,构建真实情境,唤醒学生最近发展区;第二,深度研究新教材,做好新旧对比加强小初衔接;第三,关注一般观念,提升学科素养;第四,搭建研究框架,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研究。</p><p class="ql-block"> </p> 期中质量分析 <p class="ql-block"> 针对此次期中考试,付老师首先深入剖析了试卷中的各个知识点,通过精准的数据统计和独到的见解,清晰展现了考试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她指出,本次考试不仅全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特别注重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学生失分率较高的题目时,付老师更是展现出了她作为教研员的专业素养。她逐一审视每道题目的失分情况,从理解偏差、答题技巧不足到思维定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付老师强调,这些失分点不仅揭示了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薄弱环节,更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改进方向。</p><p class="ql-block">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付老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她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和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学习指导。</p><p class="ql-block">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每一次教研活动为课堂提供思路,每一次深思都能激发无限智慧。愿各位教育同仁在教育的道路上,学习成为最美好的遇见,成长是我们最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于晶晶</p><p class="ql-block">图片:李伟</p><p class="ql-block">审稿:李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