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正定

幻想星空

过了新乐再走三十公里就到古城正定了…… 新乐 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距石家庄市15千米。地处太行山东麓,为山前倾斜平原的中上部,地势较平坦,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寒、暖、干、湿分明,光照较多,降雨集中,且旱涝频繁。正定古城,始建于北周(557—581年),初为石城,规模较小。唐按镇治扩为土城。明砌为砖城,遗存至今。现存主要建筑有隆兴寺、正定四塔、正定城墙等。正定古城内大量的寺庙建筑及其内留存的碑文、器物等为中国北方地区佛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隆兴寺内部丰富的碑刻文字等记载了该寺庙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事件,是研究地方史以及北方地区佛教发展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临济寺作为临济宗的发祥地,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历史见证;除此之外,义玄禅师的舍利塔澄灵塔,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珍贵实物遗存。<div>  2021年11月5日,正定古城街区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2年2月8日,正定古城被列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名单。</div><div> 一早从北京崇文门出发,经过258km四个半小时行程到达正定,进城首先参观了赵云庙。</div><div> </div> 赵云庙 赵云庙,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东路一带)人,三国名将,有“常胜将军”之称。正定县旅游局在原道光年间遗址上重建的赵云庙已于1997年4月13日正式对游客开放。新建的赵云庙气势恢宏,占地12亩,总建筑面积积1500平方米。该庙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并与周围的隆兴寺、荣国府等著名景点相映相成。为中外游客及赵云的海外后裔提供了一处瞻仰凭吊、游览观光的场所。 古街 荣国府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兴荣路51号,是以明末清初文化为背景的仿古建筑群。1984年12月,破土动工。1986年7月,历时1年零8个月,耗资350多万元的荣国府景区顺利竣工。<br> 荣国府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主要景点有荣国府景区、宁荣街景区、曹雪芹纪念馆等景观组成。在荣国府内拍摄了《红楼梦》《康熙王朝》《谁主沉浮》《海棠依旧》小戏骨《红楼梦》等200部影视剧。<br> 荣国府内举办多个活动,每年4月份左右都会举行盛大的“赏花节”活动,周边县市及各省大量游客都会前来参观。实景演出活动,是景区重要的文化特色,还原了《红楼梦》中的经典桥段。定期举办红学专家讲座和文化论坛,邀请中国红楼梦学会专家来荣国府座谈,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传播红楼文化,增加荣国府景区文化影响力。<br>  1995年5月,荣国府被正定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荣国府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荣国府 荣国府是按照《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建造的一座封建王宫,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有房间212间,游廊102间,整个府邸分东、中、西三路,各路均为明清五进四合院。中路为贾政公务院,采用了庄重的宫延式彩绘,东、西两路为内宅院,采用了明快的苏式彩绘,室内落地花罩典雅气派,明清式家具精美华贵,23个场景,88个人物,1600多件古玩、字画,再现了“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的富丽堂皇。府内西侧怡园内四季花亭古香古色,小桥迂回山水齐备,婉如一座小巧别致的苏州园林。 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是在一所少年乒乓球体校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72年,正定县留村公社留村小学乒乓球运动队与留村小学分离,成立了留村少年乒乓球体校,197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重点体校,1984年在正定城内建立留村体校正定分校,逐步扩大了馆舍硬件建设。1992年张燮林带领国家乒乓球队来此为备战25届奥运会进行封闭式训练,从此开始称为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后经省、市领导多次争取国家体委批准,正式命名“基地”为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未成。1995年中国乒乓球协会命名“基地”为“中国乒协正定国际培训中心”。现为少年体校和“基地”合为一体的一个单位。 乒乓球正定训练基地 正定城墙<div>  正定城墙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扩建为土城,明朝扩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历经多个朝代的改建与扩建,如今所见主要为明代府级城池的遗存,城垣残存8106米。它不仅是正定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杰出代表。城墙城门为三重城门设计,每座城门都根据正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命名,如南门的“三关雄镇”、西门的“秀挹太行”等。</div> 东城墙 正定东门 旺泉老街 临济寺<div>  临济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历史文化街区中南段路东。公元540年(东魏兴和二年)它的前身——临济院在正定城东南二里许的临济村创立。晚唐时禅师义玄驻锡此院并创立临济宗。义玄不仅将江南广为流行的禅宗传播到北国,而且以北方人豪迈勇猛的气质,阐发禅宗新义,为禅宗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他学识渊博,禅风峻峭,广收徒众,自成一家,并以寺名为宗号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产禅宗五大支派之一,并为禅宗主流,且传至东南亚、日本等地,有“儿孙遍天下”之誉。所谓“当头棒喝”一语,便出自此宗的典故。 公元867年(唐咸通八年)义玄逝寂,懿宗赐谥“慧照禅师”。众弟子在城内东南隅建衣钵塔葬之,名曰“澄灵塔”。随后,临济院迁至该处,更名临济寺。1161一 1189年(金大定年间)重修。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雍正加封义玄为“真常惠照禅师”。同时,寺院奉旨在塔第一层正面圆拱形门楣上端镶嵌篆书“唐临济惠照澄灵塔”石匾。</div> 临济寺 临济寺澄灵塔<br> 澄灵塔旧称高十丈五尺,实测29.73米,八角形平面,实心砖砌,南向。塔基高1.1米,塔基上有塔座,塔座南面正中嵌有礼部钦奉上谕文刊石“明主持际崑自记功德石刻”,稍下嵌有明代卧碑一通。塔座以上为砖砌的须弥座,雕饰繁缛,正面束腰处嵌有“清雍正十二年加封名僧谕旨石刻”,其它每面都做了两个壶门,内外雕饰花卉,壶门之间用立柱来分隔。须弥座上方有斗拱。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都是五铺作出双杪。斗拱上有极为精细的砖雕栏杆。栏杆顶部镌刻了三圈仰莲底座,九级塔身端立于仰莲之内。<br>  塔的第一层非常高,是辽、金密檐式塔的标准形式。四正面都装有双开式的假门,四个侧面装饰了假窗,转角处有圆形的倚柱,柱头都是卷刹,阑额普柏枋下有如意头装饰。第一层的上部是八层仿木塔檐。除了平坐和第一层檐下斗为五铺作双抄外,其余层级都为四铺作单抄,各层斗拱形式变化丰富。第一层塔身南面的券门上嵌有石制的“唐临济惠照澄灵塔”匾额。一层以上没有门窗。塔檐紧密相叠,递次内收,塔刹由覆钵、仰覆莲、圆光、相轮、仰月、宝珠等组成。塔身东、南、西、北四个正面每层檐下分别挂有铜镜一枚,由下至上渐次增大。此塔比例纤细,是金代比较典型的仿辽式密檐塔。塔身上的砖雕纹饰丰富多彩,如壶门、勾栏、门扇等,都可以作为研究当时建筑装饰和小木作制作方法的参考。 临济寺-澄灵塔 广惠寺<div>  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是正定八大古寺之一。因为寺内建筑仅遗存一座华塔,所以又称“华塔寺”。广惠寺华塔始建于唐,后塔毁,现存为金代遗物。</div> 广惠寺华塔<div>  广惠寺华塔华塔坐落在广惠寺内中轴线上,坐北面南。目前塔高33.35米,主塔底层为正八角形,周围被回廊环绕,四周的正面安装了两扇拱形木板门,侧面有扁六角形的单层套室,被称作四小塔,小塔正面为木质方格窗。主次塔檐下都有砖制的仿木斗拱,每面第一条华拱两边都有45°的斜华拱,而且在内转角和两个大补间的斗拱之间还插着三个结构非常简洁的小斗拱,其栌斗底基座位于拱眼壁的中上部。三层塔身坐落在宽大的平座上,塔身南、北两面安装了木质板门,东、西两面做半掩假门,其内部为塔心室,室内供有两尊石质佛像。第四层塔身成圆锥体型,周身均做壁塑,是华塔精华所在,通体沿八角八面的布局交叉塑有力士、海兽、狮、象、单层亭状小塔以及佛像、菩萨等艺术品,其上为塔顶。华塔第二层和第三层内壁保存着局部壁画,在二层回廊内壁及二层塔梯门券项部处,有三处宋代题刻,分别刻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和熙宁十年(1077年)。</div> 广惠寺-华塔 南城门上了望城中 南城长乐门 正定四塔: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 <div>历史文化街<br></div> 整条历史文化街区南北走向。南边的起点是正定南城门长乐门,北边的终点在开元寺北100米,全长1500米,全部铺设仿青石水泥路面,将沿街文物有机串联,街中部建有牌坊一座,上悬书有“正定历史文化街”的匾额,两侧建设150家商用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为以灰色调为主饰以彩绘的明清式建筑。<br> 来到正定燕赵南大街和中山路交口,一眼便望见立于闹市之中的路标指示牌:向北是樱花小镇、北门遗址公园、赵云庙、荣国府、风动碑;向东是迎旭门、正定博物馆、隆兴寺、天宁寺、元曲博物馆;向西是塔元庄红色教育基地、镇远门、王士珍旧居、县文庙、城隍庙;向南,从下往上写着开元寺、阳和楼、广惠寺、长乐门、南关古镇。这座古城的精华大致都云集于此。<br> 漫步在三华里长的历史文化街上,观赏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浏览古香古色的正定老字号铺面,品尝各类地方风味小吃,选购琳琅满目的古玩字画、古董玩器和旅游纪念品,登上新落成的长乐门,举目远眺,蜿蜒曲折的古城墙环抱着众多古塔名刹和鳞次栉比的古建民居。<br> 街两旁还间或排列着一些民俗雕像,有充满的童趣的老鹰捉小鸡,乡土气息浓郁的扭秧歌、抬花轿,或憨态可居或俏丽的街头卖花姑娘,题材无不是取自那遥远而又亲近的历史空间。 古城中心阳和楼 阳和楼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楼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京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关帝庙一所倚台建立。今人痛心的是阳和楼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div>  阳和楼的平面极为简单,是七楹长方形。 阳和楼建在高敞的砖台上,南面为正面,正中悬挂写有“阳和楼”的楷书大字牌匾。东侧有阶梯可上下。砖台下穿左右两洞门,行人车马可以通行。两门之间,南有关帝庙,庙前有牌楼、旗杆和狮子,牌楼之内是大门,门内为平面呈丁字形殿宇。</div><div> 梁思成在《正定调查纪略》中写道:“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div> 南城门夜景 岁月留下痕迹 夜幕下的瓮城 隆兴寺建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最初名为龙藏寺,后在唐代改为龙兴寺。宋初,赵匡胤下令重铸大悲菩萨像,并兴建了大悲阁,此后,隆兴寺沿着南北方向扩建,形成了南北纵深规模宏大的宋代建筑群。元明两代隆兴寺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清朝康熙、乾隆曾敕令两次大规模重修,并在寺院西侧增建帝主行宫(现已不存)。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沿用至今。<br> 寺庙占地面积8.2公顷,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总共有21座,院落布局清晰有序,是研究宋代佛寺建筑风格的重要代表,同时寺内保存了大量历代碑刻、塑像、壁画等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br> 隆兴寺的附属文物种类繁多,包括塑像、壁面、匾额、历代碑文、经幢,以及香炉供桌等,除了塑像和壁画,文物档案中记录的附属文物总数达60件,其中碑刻40余通,这些都是研究隆兴寺历史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隋代的《龙藏寺碑》为寺内年代最久远的文物;摩尼殿、慈氏阁、大悲阁、毗卢殿内的壁画、塑像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品,转轮藏阁则是中国宋代小木作的珍稀代表。<br>  另外,隆兴寺的转轮藏阁、摩尼殿以及大悲阁的修缮工程是中国20世纪文物保护重要工程,特别是50年代的转轮藏阁修缮工程以及70年代末的摩尼殿修缮工程,反映了当时中国文物保护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成果,对于研究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理论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隆兴寺 寺前琉璃照壁 隆兴寺的六个全国之最包括:摩尼殿、千手千眼观音像、转轮藏阁、戒坛、大悲阁和毗卢殿。<br>1.摩尼殿:始建于北宋时期,是隆兴寺现存古建筑中最具价值的一座。其建筑形式独特,平面呈十字形,重檐歇山顶,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的孤例。被梁思成誉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孤品<br>2.千手千眼观音像:高达19.2米的铜质观音像,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铜铸佛像之一,位于大悲阁内。<br>3.转轮藏阁:内部的宋代转轮藏是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也是中国现存唯一的第十世纪可以转动的佛经书架。<br>4.戒坛:佛教僧侣受戒的地方,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div>5.大悲阁:隆兴寺的主体建筑,高达33米,是古代楼阁式建筑的代表之一,阁内供奉着著名的千手千眼观音像。<br>6.毗卢殿:殿内供奉有明代万历皇帝为母亲祝寿所铸造的青铜毗卢佛像,高度达6.72米,上面铸有一千零七十二尊小佛像,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br></div> 林徽因测量古建筑摩尼殿 千年龙凤槐 寺后花园 正定县博物馆是2021年1月8日设立的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 位于正定县旺泉南街66号,隆兴寺东侧,占地22.32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上一层,地下两层,分设9个展厅,建成于2019年12月。 正定博物馆 梁思成 正定街边的饮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