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封阳探秘】2024(62)

燕都书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寻觅古迹 追忆历史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梁星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慢长的历史长河中,两广周边曾经有个封阳县,那就是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今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南部的信都、铺门、仁义三镇以及广东的封开和怀集县西北部设置的古封阳县。县治在今铺门镇河东村高寨,隶属苍梧郡。因座落封溪水(今贺江)之北,故名。</p><p class="ql-block"> 至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宋将潘美率军攻破南汉军驻守的贺州后,第二年撤封阳县,改设信都为乡,归临贺县管辖,高寨古城作为封阳县治历时1082年。</p><p class="ql-block"> 已具2135年历史的古封阳县地,悠久历史,积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宝藏,值得探究。</p><p class="ql-block"> 笔者由于从事地名研究多年,对封阳县这个地名很感兴趣。如是,增多次到过铺门镇河东村的高寨古城遗址、中华村的石城遗址和铺门村的古封阳文化博物馆考察。同时,为了了解更多的古封阳文化,还专门组织古封阳的文人墨客到仁义镇的鱼影江村、陶家大院、三峰山和怀集的蓝钟岳山、梁村何屋等地采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寄封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梁星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帝平蛮置封阳,</p><p class="ql-block"> 石城兵事固南疆。</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邑留青史,</p><p class="ql-block"> 藏馆宝珍存国香。</p> <p class="ql-block"><b>  第一站 首先到古封阳文化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9月27日上午,应广西贺州古封阳文化博物馆馆长顾世南的特别邀请,笔者在信都片文联常务副主席钟丁江、副主席周诗才、信都北津村主任钟丁培以及仁义诗词分会原会长陈世荣、副会长龙家卿、秘书长龙家玉的陪同下,专程到位于铺门的封阳文化博物馆和汉朝古封阳县石城遗址考察,受到了顾世南、罗扬基等人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p><p class="ql-block"> 封阳文化博物馆是贺州市第一家乡村博物馆,位于铺门镇铺门村,于2019年挂牌并免费对外开放。走进封阳文化博物馆,你会立刻被浓厚的历史氛围所包围,馆内陈设潇贺古道历史文物和极具特色的封阳民俗文物。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从秦汉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唐宋、清以及近现代的民俗文物。这些文物犹如时光的“见证者”,承载着过去的记忆,诉说封阳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物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当人们驻足观赏时,仿佛能够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更加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感受历史的脉动和封阳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梁星平一行首先参观了由顾世南个人独资在其老屋兴办的“封阳文化博物馆” ,刚进馆笔者觉得在封阳前面个“古“字更佳,应取名为“古封阳文化博物馆” 更加合适,更加体现古封阳的精神所在及其文化价值,更具大家探究古文化的吸引力。这一建议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一致赞同。</p><p class="ql-block"> 笔者觉得,从馆内收藏的民俗文物中,看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宋、清以及近现代的400多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封阳地区的历史变迁,也展示了该地区的民俗文化,它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了解封阳历史文化的窗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旅游发展。</p><p class="ql-block"> 本人为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执着和追求,为了适应时世,有利当代,无愧后人,进一步挖掘、传承和发展古封阳传统国学文化,影响和培养新一代文化艺人。本人当着众人表态,在较短时间内组织古封阳县地省级以上的书画协会会员每人创作一至两幅书画作品赠给封阳文化博物馆,钟丁江主席也即着表态负责将这些作品装裱后陈列内封阳文化博物馆内,让弘国粹世代传承,让古封阳诗书画传统文化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b> 第二站 寻觅石城遗址</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当时下午,由顾世南、罗扬基作向导,在钟丁江、周诗才、钟丁培、陈世荣、龙家卿和龙家玉等人的培同下,继续赴铺门镇中华村到古封阳石城遗址考察。</p><p class="ql-block"> 石城古遗址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中华村。距贺州市区75千米。古建筑类人文景点。是一个有近500年历史的天然石城。石城建于明代隆庆五年(1571),因其四周石山悬崖拔地而起,环抱而成天然石墙,形似城堡,全城仅南北相对有两个天然的豁口,故名石城。石城主要由两座半圆形峭壁式山峰围合而成闭合空间,城内面积50亩。东以金鸡山为屏,西以五指山为障,南有南门,北有北廓。环山南北各有一个豁口,砌石作墙,并设有门,分称南北城门,北城墙长73米,高6米,护城墙1.2米。北门为弧形,宽3米,门上是城楼,楼高5米,上有一扁额刻“北岳阁”。南门构筑与北门相似,城楼上横书“南星楼”。石城北门外,一株盘根错节的古榕几乎覆盖了石砌的城墙和整座城门,这棵古榕树冠直径达40米,爬壁根宽8米,枝叶蓊郁,树冠有如遮天大伞。石城内的古代官衙遗址仍然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据专家论证铺门石城还是全国巡检司的起源地,也是两广分界线、广东话的起源地,石城遗址不仅是研究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窗口。</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史料记载,因其建于两座呈半圆形的石山之间,故称石城,作用是在贺江上游镇守古封阳县城的北大门。石城平时屯兵,战时就利用突出的防御性能作为最后的据点,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宋将潘美率军攻破南汉军驻守的贺州后,第二年撤封阳县,改设信都为乡,归临贺县管辖,高寨古城作为封阳县治历时1082年,至此作古。元朝初年,蒙古兵攻入石城,石城被焚。元宁宗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为了保证石城的日常养护,还召集村民入住城中,从而衍生出了石城村。元末红巾军起义时,当时广西的主政官也儿尼先号召各地加固石城,驻守自保,封阳石城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固。明代,为了让广东盐商顺利地进出贺州,保证广西和湖南的盐供,石城成了贺江中游保证过往盐商安全的重要支点。明宣统十二年(公元1470年),在石城内设信都巡检司;明隆庆正五年(公元1571年),政府对石城再次进行维修,增建南北城门。南明末年,肇庆总兵罗金鼐在这里踞石城抗清,另外在石城的五指山上增设誓旗肚城。清代信都巡检司曾被太平军所毁,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得以复建。民国八年(1919年),在石城北门外再设信都县,后来县治由石城迁往如今的信都镇;抗战时期为了抵抗日军,又重新迁回石城。1943年撤信都县,随后石城逐渐荒废。</p><p class="ql-block"> 封阳石城,堪称是二千多年朝代更迭、战事纷乱的最真实历史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b> 第三站 寻觅高寨古城遗址</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根《读史与纪要》和《广东通史》记载,众多出土文物和官方相关资料证实,高寨古城就是古封阳县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古封阳古城,在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河东村北面1公里处,位于离渡船码头北去约600米的高台地上。其遗址依希可见,古城建有板筑城垣,残墙还在,东垣残长150米,西北城垣略作弧形,西垣残长150米,</p><p class="ql-block">北垣残长100米,城垣高4米,厚10米,墙角全用石叠砌,东西宽50米,南北长70米,下层高3米,东西宽30米,南北长50米。土台层次分明,是天然加人工造成,宏伟壮观。南为山岳,西临贺江,是一处依山傍水,易守难攻的城池。</p><p class="ql-block"> 此外,城内西侧还有个土台,台分两层。第一层高约3米,东西宽30米,南北长50米;第二层高5米,东西宽50米,南北长70米。凸台层次分明,雄伟壮观。城外,北连烽火台,东设兵营,南为丘陵,西滨贺江。地势依山傍水,十分险要。</p><p class="ql-block"> 城外南面200米处,是一块30多亩宽的小平地,地的北面、东面和南面,有一堵弧形土墙,把小平地围绕,附之于内城。平地以南便是市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