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篇一:江南贡院</h3> <h3>用时:60分钟,字数:1522</h3> <h3> 江南贡院,始建于1168年,是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科举考场。明清半数以上官员出自这里,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摇篮”。<br> 江南贡院用到的办法就是科举考试,科举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自(605)隋历经唐宋元明至清(1905),1300年间共产生了700多名状元、十一万进士和百万举人。<br> 说到科举考试就要追溯到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采用九品中正制取代了曹操的“唯才是举”制度。九品中正制把人才分成九品:上品种分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总分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品中分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你的祖先是豪门子弟,那么你家的孩子只会在上三品中流通,一般人家的孩子在中品官中流通,而平民百姓只能在下品中流通,不适合人才的流通。<br> 到了隋炀帝时期,就发现了这种选拔制度的弊端,推翻了曹丕的这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选拔制度,改用了统一的科考制度。<br> 考生们进入考场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和搜身,方能进入考场。每个号舍前面是可以活动的桌子,后面是凳子,都放在一个小房子里面,房子不大,只有4平方米左右。因为考试要考三天二夜,所以桌子是可以上下移动的,晚上的时候,就把桌子移下来和凳子平齐用来睡觉,早上的时候就把桌子架上去考试。<br> 这时你可能要问了,那考试的人是吃喝拉撒都在里面吗?还是有固定的时间出来活动?其实这很简单,一般是两个时辰出来活动一次,到专门的地方吃喝拉撒,考试的地方不提供食物,都是考生们自己备足干粮。就算考完了试你也别急着走,还要等成绩出来呢,你就需要在附近的旅馆住上两天,所以考科举也是需要花很多钱的,不亚于你出去旅游的费用。<br> 科举考试分为六种,小三考,是由地方组织的,另一个叫大三考,是由国家组织的,特别是殿试,要求就格外严格了。在大三考中都考第一的被称为“三元及第”,“三元及第”就已经很难了,但也有小三考和大三考都考第一的,这种人就很少了,历史上屈指可数,只有两个。“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一个是明朝的黄观(1364-1402)和清朝的钱棨(1734-1799)。<br> 科举考试中,第一名的叫“状元”,状元只有一个,第二名的叫“榜眼”,之前的榜眼都是两个人,一个是第二名,一个是第三名,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其中一个人给状元献花,这是唯一一个可以在殿前走动的人,因此要长的帅一点,后来榜眼中的那个分出来的人就叫“探花”。因此探花很是吃香。<br> 到唐朝的时候,试卷只弥封不眷录,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知道。当时欧阳修为考试的主考官,他看到一篇很好文章,但是很像自己的朋友曾巩的字迹,怕人误会,给了第二名,结果放榜后才发现是一个叫苏轼的考生,心里顿感愧疚。到了后来就有了弥封和眷录,以保公平。<br> 因为科举考试极为困难,所以有很多诗都在写考试。比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明天下知。” 还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的孟郊,孟郊就是写《游子吟》的,他的父亲是个县卫,俸禄很少,他想等他科举成功后可以多点俸禄,让他的母亲过上好日子,哪知,朝廷也分了个县卫的工作给他,孟郊很是失落,不想上班,经常不去,后来官府也没办法就找了个代理县卫,又从孟郊的薪水中他一半的工资分给代理县卫,那他的薪水就更少了,后来他就干脆直接不干了。<br> 科举考试虽已成为历史的烟云,但其影响力却如长河之水,绵绵不绝。在今天,我们依然沿用考试这一形式来选拔人才,无论高考、公务员考试,还是企业招聘,都离不开考试的选拔。所以,我们说科举考试的影响,至今仍旧流淌在我们的生活中。</h3> <h3>篇二:唐寅的故事</h3> <h3>用时:50分钟,字数:1196</h3> <h3> 说起唐伯虎,大家一定不陌生,一部《唐伯虎点秋香》的电影那是家喻户晓,历史上正真是有唐伯虎这个人存在过的。<br> 唐伯虎,原名唐寅,一生风流,1470年出生于苏州,他的祖上很是厉害,都是当官的,可是到唐寅的父亲就只是一个商人了,开了一家小酒馆,因此对他的管教甚是宽松,这也让唐寅从小养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但是他自小就特别聪明,年少便展露惊世之才,1485年,16岁的唐寅参加科举考试,便一举夺魁,获得了苏州府第一的好成绩。犹如初升之日,光芒万丈,不负其父殷切期望。所谓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唐寅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后,就迎来了洞房花烛夜。可谓达到了巅峰造极的人生。<br> 可世事无常,在1494年,唐寅25岁的时候,就迎来了他一生的至暗时刻。他的父亲,母亲,妻子,自己的孩子,还有妹妹都一一相继离世了。也许是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唐寅看清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心态,就更加放浪形骸了。<br> 1497年,唐寅来到应天府贡院,也就是如今的江南贡院参加科举考试,晚上就在秦淮河畔花天酒地,违背了“君子不过桥,过桥非君子”的协定。当时的主考官,学政方志十分厌恶这种行径,使得唐寅在录科考试中名落孙山。后来苏州知府曹凤爱惜人才,加上唐寅的朋友为他求情,方志才同意参加“补遗”考试,第二年,得以参加应天府乡试,受主考官梁储的欣赏,得中第一名“解元”。<br> 1499年,唐寅在上京赶考的路上结识了江阴的富豪徐经,曾因为他们一起拜访过主考官,受考场舞弊案牵连,为了平息舆论,1500年,唐寅被贬浙江为官吏的“吏”,官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或者处级干部,是可以升级的,而吏相当于现在政府工作人员中的司机,保洁,是不能有所提拔的。因此,唐寅一气之下,辞去职位,大笑而去。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br> 续娶的妻子因他当不了官成天和他吵闹不休,就跟李白的第二任妻子一样,李白当上官后就休了她,还写了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于是,唐寅也休了这任妻子,过上了一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br> 他是有名的书法家,画家,文章写的也好,每天写写画画卖了换酒钱,并桃花坞建成了一个桃花庵,每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著名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来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贱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世人笑我忒风骚,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就出自这里。<br> 1524年,五十四载春秋匆匆而过,唐寅在无尽的诗意与画意中安然离世,虽生时困苦,但其艺术之光,却永照人间,成为后世仰望的璀璨星辰。</h3> <h3>篇三:江南贡院游记</h3> <h3>用时:45分钟,字数:982</h3> <h3> 秦淮河畔、夫子庙旁的江南贡院,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影响之深远,列中国贡院之冠,国家AAAAA级景区。<br> 古色古香的江南贡院门口左右两侧的柱子上分别写着“号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这样一副对联。门小小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气派。<br> 跨入江南贡院的大门,一幅铁色的屏风挡住了里面的风景,屏风的正面画着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高飞起的仙鹤。反面是康熙皇帝写的:“人才当义取,王道岂纷更。放利来多怨,徇私有恶声。文宗濂洛理,士仰楷模情。若问生前事,尚怜死后名。”绕过屏风,顺着中轴线,地上有一幅幅的浮雕。第一幅浮雕是“独占鳌头”,上面刻着鸟和兽,也是官员身上的官补,在古代“衣冠禽兽”,其实是个褒义词,是希望你可以飞黄腾达,能当官,也能穿上衣服上有官补的官服。可后来,渐渐的,这些做官的人欺压百姓,百姓们就骂他们衣冠禽兽,所以现在是个贬义词了。在浮雕的两侧房檐下,左右两边各写着小三考的案首,解元和会元,还有大三考的状元,榜眼和探花。<br> 再往前走,墙上照壁上画了一副巨大的“南闱放榜”图,甚是热闹,照壁的右侧墙壁上刻着由隋朝到清朝的700多名状元名单。从这幅图上你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两个你熟悉的名字,颜正卿,柳公权,贺知章……其实你都不用认真找,熟悉的名字早已被游人摸出了深深的印记了。<br> 《历代状元名录》的右手边是一个长长的长廊,长廊左边是一个个隔间,小巧可爱,但是你不知道这是古代人考试的座位,它们都长这个样子。长廊右边展出了历代考试的文具,搪瓷碗,牌匾等等,当然了,还有一种便携式的折叠灯笼,你肯定没见过,它的样子就像我们现在的水捂子,但是比水捂子要小得多,把盖子打开,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你只要把这些方块拼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小灯笼,古代人就用这种灯笼在晚上写试卷,你说神不神奇?<br> 长廊的拐角处,你可以看见一个小亭子和一些小假山,亭子没有什么特别,但是亭子周围的树木让亭子看上去苍翠欲滴,小假山显得不高,但上面也有一座亭子与下面的亭子照相呼应,下面的亭子里面供奉的可是魁星,据说只要梦见被他在额头点一下,你就一定是状元,所以考试前很多人都会来拜他。<br> 当我漫步在江南贡院的青石板路上,似乎还能听到当年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感受到他们为了理想而拼搏的豪迈激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