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前,在淘宝上淘了一本《王羲之草诀歌》,翻开扉页,一眼扫到左下角一个吸住眼球的“完”字,顿觉这个“完”字好面熟啊!哇塞,书得完美无瑕特别舒服。有些惊讶,有点震撼,这个字是在哪时哪里混得这么熟面的呢?脑海里努力地搜索,一时间想不起来。但可以肯定:来自一个美妙的地方,不止几次而是无数次反复注目而烙入脑海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完”字,表示完整、完成、尽头、结束、没有剩余、完美等等,意思很多。而我所熟悉的“完”字,应该在情感丰富的地方。顺着年岁的路径往上搜索,老年、壮年、青年、少年?对了,终于逮到了它的出处,是电影中放到最后末尾,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偌大的“完”,就是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着电影,那梦境般的岁月又浮现在眼前。少儿时候全是露天电影,每次放映从头至尾认真看完是必须的,甚至屏幕上这个“完”字消失了,还依依不舍。当家长起身背上凳子椅子,牵着你的手,只好说说笑笑乖乖回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的电影是由县级放映队巡回放映的,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偏远的海边村?一年能来几次?谁都不知道,完全凭运气。后来每个公社配了两名放映员,虽然看到电影的机会多了一些,但影片有局限,许多时候领来的仍是老电影旧片子,可在精神生活枯燥的年代,人们多多益善,总是喜闻乐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上放映电影地方是在学校的操场上,电影队一般提早运来放映机,然后搭起电影架子,撑起幕布。在没通电的年代,放映队还得带上马达。如果遇到大风天气,三根毛竹柱子的电影架子还不够结实,须在柱子两边用石块、绳子加固。放一场电影在我们看来是件隆重的事儿,大家放学后都会快速从家里搬来长凳椅子,放在操场中间预先抢好位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多影片至今还记忆犹新,充满着正能量。《英雄儿女》《董存瑞》《小兵张嘎》、《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五朵金花》《苦菜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等。孩儿们最是喜欢,大人们也绝对不会错过,都得看“完”为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曾经红极一时,说是戏,实质上我们看的都是电影。艺术家们把戏曲一一搬上了银幕1,并赋予完美的艺术性、观赏性,人们自然喜闻乐见。电影场上从来都是人丁兴旺,不见“完”字决不罢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候新影片刚出来,由于自然村多影片少,满足不了观众朋友及时看见热门片的渴望。放映队采取相邻几个村联合搞跑片,村与村之间相差一盘影带的辰光。观众们越是遇到这种情况越是不会放弃,非“完”不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工作上的关系,常要去县里开会培训。在通信交通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召开一个会议至少一二天,并需提前一天报到。到了招待所办理登记入住手续时,必定赐予一份福利待遇——每晚一張,多晚多张的电影票,令你爱不释手。《庐山恋》优秀电影的上映,社会上泛起了不小的涟漪,因为它是思想要解放的一个代表作,精神上压抑已久的人们拍手叫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迊来了春天的故事,文化繁荣方兴未艾。跨入新世纪后科学发展一日千里,电影文化融合创新,新媒体互联网上影视层出不穷。在无所不有,应接不暇的大环境下,看电影这玩艺不知不觉中早已远去。有了不断迭代更新的智能手机,还可以写美篇,电脑电视也撒手不再理它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诚然,真正对书法有感觉、有感情、产生浓厚兴趣的,还是近五年以来的事。2019年秋季我跨进了老年大学书法班的大门,自此之后像小学生一样开始学笔划,临楷书,摹行书,练草书;了解书法大师的作品,逐步提高了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尤其是反复临习了书圣王羲之的《圣教序》巅峰之作,它那行云流水,飘逸洒脱,展现出一种自然之美,获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任苒,日月如梭,这次无意之中获得了一个“完”喜,冥冥之中横跨了六十年之多。时光早已带走了我的青春,却带不走难忘的过往;岁月早就写在了我的头上,但童心未泯,岁月静好。多一个兴趣爱好,收获一份喜欢,哪怕一点儿,也颇欣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中间一张图片载自网络,致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