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自驾游(2)洪洞大槐树

徐惠茹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4日,我们一行五人来到洪洞大槐树。国庆假日,游玩的人格外多。我们随着人流,穿过根雕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历史沧桑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总占地面积约为3.5平方千米。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p><p class="ql-block"> 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至永乐十年(公元1416年),在我国历史上发生了大规模的移民。由于元末战争连年,自然灾害不断,鲁、冀、豫、皖、苏等中原地区荒无人烟,人迹罕至,田地荒芜。明朝初年,为了恢复生产以及稳固明王朝政权等目的,施行了中原人口充实的政策进行移民。因为当时山西受到战乱的影响较小,造成人口众多,地狭人稠。而洪洞县处于山西南北交通枢纽地带,这些条件促成了洪洞大槐树移民。</p><p class="ql-block"> 明政府在广济寺前的大槐树下设立机构进行集中移民。据记载,大槐树官方移民达十八次,历经五十个春秋,涉及到千余姓近百万的移民,大槐树移民足迹遍布十八个省市中近五百个县份。</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的移民政策是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迁移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p><p class="ql-block"> 经过六百多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后有“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谚。因此,洪洞古大槐树处成为后代人寻根问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根雕大门是洪洞大槐树景区的正门,为槐根造型,寓意大槐树后裔同根、同源、同祖、同心。我们站在大门前,仿佛感受到了一种血脉相连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洪洞大槐树”石碑前,与这座牌坊合影。</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景区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根字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饱含浓浓的桑梓之情,道尽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乡之感。影壁上刻着一个巨大的“根”字,旁边还有一段文字介绍,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归属感。</p> <p class="ql-block">  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我们沿着同源渠慢慢走着,感受着那份同根同源的情感。石碑上写着“同源深溪”,旁边还有介绍文字:“同源渠反映着各民族有着共同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移民浮雕图》是雕塑艺术家黄剑女士在2015年根据明代大槐树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长23.68m,高4.48m,整体采用青铜铸造,以书画长卷的形式具体表现。</p><p class="ql-block"> 整图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分为移民之始、移民惜别、移民迁徙,生动再现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初起、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悲壮情景。图中涉及60多位人物、15个场景,内容紧凑,绘画语言丰富,将气壮山河的时代巨浪,都凝聚在史诗般的雕塑里,是全面展示大槐树移民文化的艺术珍品。我们站在浮雕墙下,仔细观赏每一个细节,仿佛能听到那些移民的脚步声和哭泣声。</p> <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讷等人的建议,做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于是一场历经数朝,长达50年的移民壮举从洪武初年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朝堂决议”石碑前,想象着当时的朝堂上,君臣们讨论移民事宜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大槐树下”</p><p class="ql-block"> 这组雕塑反映了官员为被迁移人员办理移民手续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解手""背手""连手"</p><p class="ql-block"> "解手",相传在迁民的路上,官府怕人们逃跑,把人们的双手捆绑起来穿在一根绳子上,押解上路因为路途遥远,难免要上厕所,只好说:"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上厕所"。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上厕所简化成" 解手",从此流传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背手"这个词指的是双手放在背后交叉握着。这个动作通常是因为长时间被绳子捆绑,手臂麻木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动作。</p><p class="ql-block"> "连手"是迁民们的手被一根绳索连着绑在一起,手连着手,经过长途跋涉,同甘共苦,相邻的人渐渐熟知,到了目的地自然也成了患难见真情的朋友。"连手"便成为亲密朋友的代名词。到现在,洪洞当地和许多地方的人们仍将极其要好的朋友称为"连手" 。 </p> <p class="ql-block">  大槐树景区的卫生间写着“解手场”。</p> <p class="ql-block">  “讲不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组雕塑反映了移民到达迁入地后安居乐业的情景:当年迁来的青年已是白发苍苍,子孙绕膝。迁来时在庭院中种下的槐树早已长大,暮年的他在槐树下讲述着移民的往事,儿孙们也津津有味地听着这讲不完的故事:大槐树是老家的神树,每逢节令,老家人会在老槐树上挂“心愿结”,敬香祈祷祈求平安如意……。我们坐在石凳上,听导游讲解这段历史,心中涌起一股温暖和感动。</p> <p class="ql-block">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p><p class="ql-block"> “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我们走过挂满红灯笼的小道,来到这座牌坊前,感受到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功德碑碑林</p> <p class="ql-block">  古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古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刘子林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这一遗址。我们站在遗址前,想象着那棵古老的槐树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代古槐已经枯萎,但第三代大槐树依然茁壮成长。我们来到第三代大槐树前,只见它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许多游客在这里拍照留念,感受着那份生命的顽强和延续。</p> <p class="ql-block">  千年槐根</p><p class="ql-block">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我们围着槐根转了一圈,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古老文明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苏三卸枷处</p> <p class="ql-block">槐木化石</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此槐木化石已有上亿年的历史。上世纪末,由当地人在洪洞县西山开采煤矿时发现,因长期被埋藏于地下,上面已有许多炭化的痕迹,该化石的出土证实了洪洞早在亿年前就有了槐树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驿道,是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等。明代,山西沿袭元代"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驿传制,使通往河北、陕西、河南、内蒙古等临省的驿道初成格局,洪洞县通往各州、府、县的铺递亦得到发展。此处的古驿道便成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去往太原、河北、内蒙等地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思源潭</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p><p class="ql-block"> 广济寺位于洪洞大槐树景区内东北角,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寺庙规模宏大,佛像庄严,香客络绎不绝。由于广济寺紧邻驿道,北达幽并,南通秦蜀,因此明初移民时,政府于广济寺设局驻员,发放凭照川资,是官府办理移民事务的办公场所,成为明代大移民的重要历史见证。如今的广济寺古朴庄严,气势恢宏,殿宇巍峨,错落有致。我们走进广济寺,感受到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仿佛能听到那些移民的脚步声和祈祷声。</p> <p class="ql-block">仿古槐树</p><p class="ql-block"> 广济寺旁有一棵仿古槐树,虽然明代的大槐树已不复存在,但它的精神永存。如今的大槐树,枝繁叶茂,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移民的历史。 </p> <p class="ql-block">献殿</p><p class="ql-block"> 献殿是摆放祭品和祭祖主要人员活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献殿前有三座石拱桥,分别是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p> <p class="ql-block">  祭祖广场</p><p class="ql-block"> 大殿前方挂着“洪洞大槐树”的红色横幅,并配以黄色字体。广场上摆放了一些花坛装饰,舞台上写着“走遍天涯 洪洞是家”等字样。</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p><p class="ql-block">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姓氏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p> <p class="ql-block">《古大槐树赋》青砖影壁</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品尝特色冰激凌——陈醋冰激凌。味道独特,全国唯一。</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站在洪洞大槐树下,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历史的敬畏。这棵大槐树,不仅是一段记忆,更是一段传承,一段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