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瓦罐岭</p><p class="ql-block">作者 吕松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瓦罐岭 (文 吕松柏)</p><p class="ql-block"> 瓦罐岭是乔山在扶风县境内的最高峰,海拔1579.8米。苍翠,秀美,只可惜,大自然造物主在成就这地方的时候,竟疏忽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忘记给这里配备水源,没有河流,没有小溪,没有山泉,没有水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靠天等雨,打窖蓄水,窖水没了,只能去十多里外的后河挑水。相传,姜子牙在此修道时,用这里的红土和泥,依照葫芦的样子,捏成泥罐,烧制成瓦罐后,让先民用来挑水盛水,故此地得名瓦罐岭。瓦罐,也成为陪伴一代代山民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仍有制作瓦罐的作坊存在,仍有装满瓦罐的架子车走街串巷叫卖……</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天旱,扶风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征求基层干部意见,瓦罐岭所在的黄堆公社农林大队的参会干部,用整张大红纸写了一个“水”字,后面划了三个惊叹号!激情诉说人畜用水极缺的严重情况后。县政府抽调一辆汽车,干旱期间专门从山下用皮囊装水,开车将水运到瓦罐岭及半山坡缺水的6个自然村庄,以解燃眉之急。1975年,黄堆公社党委一班人,在党委书记张志孝的带领下,发大愿,谋大事,挥大手笔,下一盘大棋:举全社之力,凿山打洞,修渠引水,决心改变瓦罐岭以及半山坡村庄群众“吃水难”的困境。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并经县委县政府同意,从县水利局选派技术人员,勘查寻找水源,沟沟洼洼,寻寻觅觅,终于在瓦罐岭背后13里远的姬家沟找到水源。</p> <p class="ql-block"> 经过周密详细的策划筹备,1976年春,黄堆公社成立起了“瓦罐岭凿山引水工程指挥部”并召开誓师动员大会。会场上春风荡漾,群情激昂,凿山引水的战斗打响!黄堆公社下辖六个生产大队,凿山引水工程中各有分工,密切配合,施工中缺少机械设备,凿隧洞的抡锤打炮眼,手推车运石渣,架电线的硬是用人力把水泥高压杆“旱地拔葱”似的从沟底拔到梁上。修水渠用的沙子水泥,全凭人们肩挑背扛运到工地。按原规划设计,穿山隧洞全长1830米,当打到1130米时,一声炮响后,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隧洞内忽然冒出一股水来,喷珠溅玉,淌金流银,给人们送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凿山引水工程的壮举,触动了大自然的神经,唤醒了造物主的知觉,感动之余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将一股清流赐给了瓦罐岭山畔人家!经质检部门检测:超标准优质矿泉水!“问渠那得清如许,党是源头活水来”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凝聚全乡之力,才能有凿山引水的壮举,才会有甘甜的清流喷涌!有了这股清流的喷涌,替代了勘查设计的水源,缩短隧洞长度近千米,原计划一期工程五年的工期,三年半完成!到1980年,瓦罐岭沿山半坡的村庄,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龙头,靠天吃窖水的艰难局面,一去不复返!2009年,在瓦罐岭凿山引水工程投入使用30周年的时候,黄堆乡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开大会,唱大戏,锣鼓喧天飘红旗。搭彩门,扭秧歌,唱出心底感恩的歌。“吃水不忘挖井人”,人们为当年的党委书记张志孝和在工地坐镇指挥的副书记陈林披红带花,分别赠送“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匾牌,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是为官者的行为准则,也是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期盼和要求。这一切,张志孝、陈林他们做到了,黄堆乡党委和各村党支部做到了,广大党员、基干民兵冲锋在前,模范带头做到了。 传说中的姜子牙,在瓦罐岭上修道,指点山民打窖蓄水,送葫芦灌水,捏瓦罐盛水,人们尊他为神仙,世世代代,敬仰传扬。而今,共产党人的大手笔,聚全乡之力,凿山修渠,引水到村,把清亮亮的优质矿泉水,送到家家户户的锅台边。彻底改变瓦罐岭“吃水难”的困境,也根除了因吃窖水引发的“大骨节”地方病。一渠清水潺潺流淌,在人们的心窝里深情吟唱。瓦罐岭上的凿山引水工程,被誉为扶风的“红旗渠”!瓦罐岭的红旗渠,也会像瓦罐岭一样巍然常在,世代流传!瓦罐岭曾经是我党地下游击队活动的交通联络点,在解放战争时期为边区输送人员和物资,粉碎过敌人的多次围剿。而今,在瓦罐岭党支部书记郭多武的多年辛苦努力下,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经常有成群结队的人来这里游览参观,看红旗渠,听革命史,瓦罐岭已经成为红色教育宣传的 大课堂。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1日</p> <p class="ql-block">吕松柏,生于1949年,陕西扶风南阳人。散文家、剧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戏剧家协会理事。退休前在县文化馆工作,退休至今十三年来,创作、上演、发表大戏13部,电影文学剧本3部。其中《少女杨玉环》被市艺研室推荐选送参加陕西省重点剧本研讨会,并在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艺术界》杂志上全文发表。现代剧《喜铃》由陕西明星演艺公司投排上演,深受观众好评,被推选为扶贫攻坚宣传剧目在全市各县区及本县乡镇巡回演出;陕西电视台《秦之声》录制并全剧播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