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办学塑名角

文龙

引  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旧时众多的京剧科班中,有一所以创新闻名,享誉梨园的名校,就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简称:中华戏校)。该校于1930年8月在北平成立,9月1号正式开学。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隶属于当时的中华戏曲音乐院(程砚秋曾任北平分院院长)。1935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易名为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至1940年11月停办,历时10年零<span>2</span>个月,培养了“德、和、金、玉、永”5科学生近300人。</b></p> 背  景 <h1><b style="font-size:20px;">  1930年,国民党元老李石曾想办一所戏曲学校,</b><b style="color: initial; font-size: 20px;">于是就在当年的6月份开始在北平(今北京)筹办,</b><b>经费来源,支出于庚款的文化基金为多,其余则由“金融钜子”</b><b style="color: initial;">张公权出资。由此开始</b><b style="color: initial;">陆续招收十岁至十三岁初小文化程度的男女学生。同时选聘校长,招募教师。8月份学校成立,9月份正式开学。</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内景</b></p> 校  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初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座落在崇文门外的木厂胡同52号。该地段形成于明代,称为木厂儿。清代,因街的西段路北有灵官庙,遂又称为灵官庙街。咸丰年间,街中建了一座兴隆寺,故灵官庙街及西段又改称兴隆街。兴隆街在清末民初时为商业街,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民国以后称东兴隆街、木厂胡同。1965年,兴隆街与木厂胡同合并,定名东兴隆街。这是一座共有四进院落的宅院,建筑风格属于晚清时期。据传,这座宅院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原为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的私宅,民国时期成为民居,后由同仁堂集团作为药品仓库使用,现在这座宅院仍是同仁堂集团在使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4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迁至沙滩椅子胡同,直至停办。(目前该地在城市改造的大潮中已被拆除)。</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元老</b></p> 校  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在筹划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时,首先想到了焦菊隐,他认为焦菊隐是创办戏校的最佳人选。提到焦菊隐,他可是天津人!他在天津读小学和中学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后。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震荡着沉睡在封建愚昧中的旧中国,也打开了焦菊隐的眼界,使他能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这时期,他读了《思维术》(即逻辑学)、《社会发展史》及《新青年》杂志上的许多文章。在天津,周恩来当时参加的南开剧运,经常演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新剧。它冲击了社会,也影响到焦菊隐的学校,他们也组织剧社,自编自演了一些新剧目。参加剧社的同学都有一个艺名,派给他的艺名是“菊影”。后来,他觉得这两个字有些俗气,就改为了“菊隐”,并一直沿用到晚年。这是焦菊隐对戏剧认识的启蒙时期。他经常说:“我读小学和中学时,数学、物理更好,当时想做一个工程师或科学家。”由此可见,当时,他只是由于年轻人的政治热情去演戏,并没有想做一个职业戏剧家。</b></p><h1><b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二四年,焦菊隐被天津汇文中学保送入燕京大学。燕京大学是当时有名的“贵族学校”,学费食宿费都很高,一般家庭的子弟念不起。可是焦菊隐下了决心,再苦也要求学。于是,他一边刻苦读书,一边做家庭教师,另外还从事翻译、写作,挣钱维持学费和生活费用。这时,他还不到二十岁。他读的是国际问题专业,但却迷恋文学,发表了不少散文诗(后来出版的诗集有《夜哭》、《他乡》等),翻译了莫里哀、哥尔多尼等人的数十个剧本。一九二八年,焦菊隐在燕京大学行将毕业,他和几个同学组织演出了多幕剧《蟋蟀》。大学毕业后,一九二八年,他任北平第二中学校长,兼北平研究院出版部秘书。一九三○年,焦菊隐受聘于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校长。他一方面吸取了科班教学的好经验,聘请一些老艺术家传授戏曲专业技能,同时对学校的体制、教学和学习内容进行了革新。</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b><b>当时的校务长林素珊女士(李石曾先生的第二任夫人)和系主任曹心泉也都在协助焦菊隐校长开展工作。</b></h1><h1><b style="color:initial;"> 一九三五年,焦菊隐离开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赴法国巴黎大学读研究生。</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首任校长焦菊隐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第二任校长是金仲荪。他是一代名士、著名诗人、教育家、京剧剧作家。祖籍浙江金华。青年时期就读于京师大学堂,为首届学生。毕业后从事文学工作。曾任中华戏曲音乐院南京分院副院长,《剧学月刊》主编。金仲荪于1924年开始从事编剧工作,专为"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编剧。由《碧玉簪》始,连续为其写了十多出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25年的《聂隐娘》、《梅妃》、《沈云英》,1926年的《文姬归汉》、《斟情记》,1927年整理改编的老戏《朱痕记》、《柳迎春》,1930年的《荒山泪》,1931年的《春闺梦》。其中尤以《文姬归汉》最为出色,被称为京剧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荒山泪》也是程派艺术的悲剧经典剧目。1931年参与创立剧艺实进会,参加者有程砚秋、荀慧生等人。1935年继焦菊隐之后任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长,培养了诸多的京剧人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学生在校内排戏存照</b></p> 师  资 <h1><b>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除了焦菊隐、程砚秋、金仲荪以外,梅兰芳、王瑶卿、齐如山、张伯驹、李石曾、徐凌霄等社会各界名流,也参与了审定教师资格的工作。在传授京剧表演的师资队伍中,中华戏校还延聘了北平各大科班的名师,如丁永利、阎岚秋、</b><b style="color:initial;">蔡荣贵、高庆奎、李洪春、张连福、沈三玉、沈福山、王荣山、郭春山、陆喜才等人,涵盖了老生、小生、武生、青衣、武旦、刀马旦、老旦、花脸、文武丑等行当,并有吴晓铃、华粹深、翁偶虹等戏剧家教授文化课程,可谓一应俱全。</b></h1><h1><b>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在继承流派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一些京剧泰斗级人物都喜收中华戏校的可塑之才为徒。如杨小楼、高庆奎、尚和玉、荀慧生、马连良、九阵风(阎岚秋)等人,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剧人才和后起之秀,当这些学生能独当一面,独挑大梁时,则在社会上影响深远。</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王瑶卿在1934年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学生们合影</b></p> 创  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不同于以前的旧科班!创新、改良、取缔了不少旧科班的陈规陋习,主要表现在下面的八个创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个创新:就是首创了男女生合校。在当时大多数学校都是男女分校,京剧演员上台演出,也是男女不能同台,因此许多旦角演员皆为男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个创新:当时的一些旧科班,学生都要与科班签订卖身契约,即在科班学成以后,赚了钱基本都归科班。而中华戏校的学生,报考录取者试读两月,经考查合格,家长只与校方订立保证书就可正式入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生抵京留影(1932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个创新:在穿戴上中华戏校的学生也不同于其他的科班。当年与戏校并存的"富连成"科班学生都穿长袍、戴帽头,显得老气横秋。而中华戏校的男生冬天一律是黑制服,披斗篷,夏天穿白制服,铜扣子,戴大檐帽,不准留头发。女生一律是月白色上衣,黑裙子,留短发,完全是民国女学生的打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itial;"> 第四个创新:中华戏校的学生宿舍也很讲卫生,不像科班学生都睡在一个大炕上,极易传染疾病。中华戏校是每人一床,被褥一律套上白单子,干净整齐。对这所新型戏校,社会各界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常有人前来参观,其中也有不少外国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华戏校的学生正在练习对刀</b></p> <h1><b>  第五个创新:旧戏班讲究“打戏”,学生有了过失,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打,甚至“打通堂”,株连无辜。这种长期沿袭下来的恶习,在当时是很难纠正的。中华戏校也有“打戏”之举,但程砚秋先生及焦菊隐 、金仲荪</b><b style="color:initial;">二位先生都坚持一点,即打学生不许打头脸、不许伤内脏,这样,“打戏”之风在中华戏校便收敛了许多。</b></h1><h1><b> 第六个创新:中华戏校有严格的校规以及奖励制度。校方以为,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设立月考、大考、年终评奖的制度。每年评定一次优秀生,凡学戏、文化及操行均优的学生,被评选为优秀生,头五名发给十二元的奖学金以及铜镇尺、乒乓球拍子等奖品。这种制度培育了学生以学习好为荣,学习不好为耻的风气,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品学兼优的进步。</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华戏校的学生正在练习翻案头</b></p> <h1><b>  第七个创新:中华戏校的学生学习的课目有:国文、英文、法文、日文、历史、音乐、戏剧、习字、图画、昆曲、嗓音、做工、唱工、武工、武训等; 在品行考核栏里还有礼貌、语言、习惯、卫生等项目。</b></h1><h1><b> 第八个创新:学生演出时,破除了舞台上饮场、扔垫子、后台供祖师爷的陈规陋习。演员名次排列以出场先后为序。这些在现在看来是很正常的,但在当时,却是对封建传统的一种背叛。</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华戏校的学生正在练习翻台提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戏校的改革创新得益于程砚秋大师和首任校长焦菊隐先生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焦菊隐校长是一位学识渊博,又富于创新的学者,他担任校长期间,首先取消了体罚学生的规矩,其次重视弟子的文化教育,除学京剧外,还上文化课,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同时也吸取了过去科班口传心授,以戏带功,因材施教,严格教学,注重实践的优点。</b></p> 教  学 <h1><b>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开设的课程具有“两重性”,这些都是根据科班学徒制的原则和科学的办学理念安排的。除了戏曲基础训练课,中华戏校分年级设置了相当数量的文化课,包括国文、英文、法文、日文,类似今天的公共基础课,每门课又根据不同年级选修不同的内容,如国文第一年第一组选修《千字文》课,第二年第二组选修白话,第三年第三组选修《论语》,第四年第四组选修古文。另外,中华戏校还设置了中外戏剧的课程,类似于现在的专业必修课,如诗、词、曲、中国戏曲史、艺术概论、西洋戏剧史、西洋名剧选,再加上演剧实习、教学实习,这些课程使学生获得了较为全面的文化修养。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中华戏校还聘请了一些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如程砚秋《我之戏剧观》、陈墨香《说旦》等,此举俨然是仿照大学的做法。除此之外,还经常带领学生观摩话剧表演,以此熏陶并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b></h1><h1><b> 在中华戏校正式入学的学生没有寒暑假,连礼拜天也没有,只是到了周末,家长可以来学校看望看望孩子。所有学生每天早五点半起床练早功、喊嗓,吃完早饭便是紧张的业务学习,中午午睡过后,下午还是业务学习(入学二年之后,一般下午便是实习演出),吃完晚饭后有半小时的业余活动时间,以后接着上文化课,直到九点。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所以,中华戏校的学生练功一直没断,始终保持着循序渐进的良好的学习秩序。</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华戏校学生毕业证</b></p> 实  践 <h1><b>  中华戏校在培养学生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尤其注重演出实践,学演结合,每年除春节放假七天外,其余时间除了练功、学习,就是参加舞台的实践演出。中华戏校的演出地点,就是北京东安市场内的吉祥戏院,几乎每天要演五个钟头的戏。在剧目表演上既有传承,又注重对传统剧目的改良。其中大量的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如《雁门关》、《貂蝉》、《孔雀东南飞》、《天香庆节》、《宏碧缘》、《三妇艳》、《美人鱼》、《小行者力跳十二堑》、《鸳鸯泪》、《凤双飞》等。中华戏校能公演的传统剧目有近200出,数量相当可观。传统剧目在中华戏校学生身上得到了较好的继承,一些学生的才华被当时观众所赞赏,声名远播。</b></h1><h1><b> 1932年9月16日,中华戏校的学生在吉祥戏院举行第一次公演。这天的戏码是《南天门》、《泗州城》、《游六殿》、《长坂坡》。这次演出以“德”字辈为主,宋德珠主演《泗州城》,饰演水母娘娘一角,武打稳、准、狠,轻、帅、美,14岁的他即引起轰动!《立言报》1936年秋评选“四小名旦”,宋德珠与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当选。同年底《立言报》又发起了一次“童伶选举”。当年“童伶选举”的条件,必须是正在坐科的学生,实际上只有富连成科班和中华戏校的学生。投票截止日期是1936年12月31日。1937年1月10日公布选举结果:李世芳得票最多,18414张,当选为“童伶主席”。下边分生、旦、净、丑四行的冠亚军:王金璐当选为生行(武生)冠军,得票10922张,亚军是叶盛长(小生),第三名是黄元庆,第四名是傅德威。旦行冠军是毛世来,得票12560张,亚军是宋德珠,第三名是侯玉兰,第四名是白玉薇。净行冠军是裘世戎,亚军是赵德钰,第三名是洪德佑,第四名是沈世启。丑行冠军为詹世辅,亚军为殷金振,第三名是艾世菊,第四名是赵德普。并于1937年1月17日颁奖。可见中华戏校的学生既在舞台实践中得到了锻炼,还收获了荣誉,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和观众的认可。真是一举三得啊!</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报纸刊登的中华戏校专页</b></p> 学  员 <h1><b>  宋德珠先生祖籍天津,生于北京。他是中华戏校培养的首科学生,他也是京剧史上武旦挑班的第一人。他完整地、系统地继承了武旦行当的种种技艺,兼采前辈九阵风(阎岚秋)、朱桂芳、余玉琴、郭际湘、十阵风(张善亭)等诸家之长,集京朝派武旦、刀马旦精华之大成,练出了很多惊人绝技,创造了富于个人特色的艺术美,他的武戏具有"美、媚、脆、锐"的艺术风格。</b></h1><h1><b> 宋德珠先生在河北省艺术学校授艺的二十多年里,培养了诸多弟子。有所建树的学生里,除传人安荣卿外,还有河北梆子剧种的汪利军,也是他培养的学生。在河北一带,宋派艺术无人不学,无人不夸,包括旦角、老生、小生、武生、花脸等各个行当,都吸收、融会了宋德珠的艺术风格。宋德珠的"宋派"艺术自上世纪30年代后期确立,几十年来不断发展,在中国的京剧史册上,占有光辉的一页。</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华戏校的学生正在练习翻旋子</b></p> <h1><b>  谈到中华戏校生行的同学, 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李和曾先生。李和曾学戏,曾得到过高庆奎的真传。他的嗓音宏亮, 曾有'铁嗓'之称。李和曾演戏, 率直认真, 一丝不苟。在当时,就曾有人送给他'拼命李'的雅号。他的《逍遥津》、《哭秦庭》等戏, 激昂悲壮, 独树一帜,别有特色,极为动人。解放以后, 他在担任领导工作的同时, 继续不断钻研高派艺术, 又重新排演了好几出高派传统戏, 演出以后, 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b></h1><h1><b> 武生大家王金璐先生本是中华戏校第二届的同学,应该命名为 '和璐'才是。由于老师觉得'和璐'这个名字叫起来不响亮, 才让他改名叫'金璐'的。王金璐天资聪颖, 又能刻苦用功, 实是多才多艺。在戏校时, 他先工做功老生。他的扮象潇洒, 嗓音宏亮, 行腔悠然有致, 念白清晰, 做工传神, 不久即被丁永利老师发现,教给他以杨派武生正工戏,如《长坂坡》(他演赵云), 《挑滑车》(他演高宠)、《恶虎村》(他演黄天霸),等等。尤其是《连环套》(他演黄天霸)一出, 更是传杨派的神韵。他扮《八大锤》中的陆文龙一角,在当时的北京舞台上, 曾经独步一时, 深受观众的褒奖。他的《长坂坡》、《汉津口》。前扮赵云, 后扮关羽. 无论是一举手, 一投足, 一投一式, 都极见功底,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对于武生这一行, 王金璐虽为半途中学的, 但是由于他刻苦用功,因此功力一点也不逊他人。</b></h1><h1><b> 中华戏校首科的李德彬先生,专工小生,在当时也是名盛一时的。他的开蒙老师是冯惠林, 后来又投在金仲仁、王瑶卿二位的门下学戏。他嗓音、扮相都好, 正工戏有《群英会》(他演周瑜),《辕门射戟》(他演吕布),《探庄射灯》(他演石秀),《玉镯记》(他演傅朋),《雁门关》(他演杨八郎)等。宋徳珠的许多戏就都是由他配演的。他和储金鹏、徐和才三人, 当时亦称为'戏校小生三杰'。</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华戏校的学生正在练习拿顶</b></p> <h1><b>  谈到中华戏校旦角这一行, 其中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这便是女同学人材辈出, 争胜驰骛。她们的表演, 各有千秋, 别具特色。其中观众比较熟悉的就有:赵金蓉、李玉茹、侯玉兰、白玉薇、李玉芝等。</b></h1><h1><b> 李玉茹是大剧作家曹禺先生的夫人,她幼时曾学过《朱砂痣》等老生戏, 进中华戏校后即从何喜春等老师学艺。她青衣、花旦都能演。离开戏校后李玉茹曾担纲如意社, 去上海演出, 受到热烈的欢迎。李玉茹的演出宗荀派, 后来更专心致力于荀派戏, 曾有 '女慧生'之称。李玉茹演戏, 眼神极好,喜怒哀乐都能传神。白口酷似荀慧生, 很受观众的称颂。《拾玉镯》(她演孙玉姣),《花田错》(她演春兰),《得意缘》(她演狄云鸾),《辛安驿》(她演周凤英),《战宛城》(她演邹氏),《梅玉配》(她演苏玉莲)等荀派戏, 都是她最拿手的杰作,深受观众的喜爱。</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华戏校的学生正在练习耍叉花</b></p> <h1><b>  旦角中还有一位李金鸿先生,他和宋徳珠一样, 也是张善亭、闫岚秋老师的学生。李金鸿面庞俊俏佼好, 扮相非常漂亮。跻工也极稳健, 出手把子都很熟练。开始, 他只在中轴唱《取金陵》(他演凤吉公主)一类的武旦戏, 后因演出《独占花魁》一戏中的刘四妈一角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而走红。他在《虹霓关》这出戏中扮演东方夫人一角, 在当时也极受观众的称赞。戏校停办后, 李金鸿先在李万春的 '永春社'演出,后来又随叶盛章到天津献艺。</b></h1><h1><b> 老旦名家李金泉先生,13岁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师从文亮臣、徐寿祺等,专工老旦。1940年毕业后,又拜李多奎为师继续深造,并搭杨宝森、奚啸伯、马连良、梅兰芳、金少山、荀慧生、张君秋、李少春、李盛藻等班社演出。1951年参加中国京剧院。李金泉嗓音宽厚高亢,演唱技巧全面,善于创编新腔,用唱腔传情和刻画人物。他基本功扎实,学艺勤奋,戏路宽广,能唱善做,常演剧目有《岳母刺字》、《罢宴》、《李逵探母》、《宋景诗》、《穆桂英挂帅》、《六月雪》、《响马传》等。</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老师正在教授学生练习拉山膀</b></p> <h1><b>  中华戏校学净角这一行的学生中,比较有名的有周和桐、赵德钰、肖德寅、赵德勋、王玉让等人。周和桐先生在戏校时最喜爱读书,一到下课, 他立刻就跑到图书馆或阅览室去, 埋头读起书来。一到星期六, 他还和同学们一起编演话剧, 极受同学的欢迎。他还是一位足球迷, 是他们班的足球队长。周和桐的这些爱好, 保持终身。只要一有球赛, 周和桐一定要千方百计前往观看。周和桐工架子花脸, 曾长期和马连良先生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现代京剧《沙家浜》中, 扮演的胡传魁,家喻户晓。他把人物刻画得极为细致深刻,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b></h1><h1><b> 中华戏校学习丑行, 比较有名的学生有赵德普、张金梁、殷金振等人。张金梁先生工文丑, 曾长期和宋徳珠合作, 演出《小放牛》等戏。他也曾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殷金振先生工武丑。他曾拜富连成第一科中 '六大弟子'之一的陆喜才为师, 武工、白口都极好, 尤其是'走矮子'和翻跌的技巧更为出色。</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华戏校的女学生正在练习跷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上面重点提到的几位中华戏校培养出来的名角大家外,还有几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在此,再作个简略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金字科的沈金波,高派老生。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参谋长少剑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永字科的高永倩,就是高玉倩,在戏校时曾跟梅兰芳大师学青衣,后改工老旦。她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扮演李奶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永字科里还有一位叫景永成的,入校较晚,赶个尾巴。中华戏校停办后,他又转入尚小云先生的荣春社,继续学习。他就是名净景荣庆先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华戏校的学生正在练功</b></p> <h1><b>  中华戏校用10年时间培养出来的近三百名学生,有不少人已经成为我国京剧战线上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他们无论在舞台表演、艺术传承上, 还是在教学及行政工作岗位上, 都在不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京剧的发展史中,都曾书写过灿烂的一笔,他们更是京剧艺术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为国粹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宋德珠、傅德威、李德彬、邓德芹、赵德钰、高德松、萧德寅、洪德佑、王德元、李和曾、王和霖、周和桐、齐和昌、徐和才、张和元、王金璐、赵金蓉、袁金绵、袁金凯、李金泉、储金鹏、沈金波、李金鸿、张金樑、陈金彪、林金培、郭金光、赓金群、李玉茹、白玉薇、侯玉兰、李玉芝、王玉让、王玉敏、张玉禅、贺玉钦、米玉文、孙玉样、费玉策、高玉倩、陈永玲、姬永周……这些曾蜚声剧坛的京剧大家,都以精湛的艺术成就,折射出当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办学的耀眼光环!</b></h1> 结  语 <h1><b>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是一所由旧式科班向新式戏曲教育过渡的一所戏曲学校,在中国戏曲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京剧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对戏曲教学的现代化探索,颇具现实意义。首先,戏校共经历了焦菊隐、金仲荪两任校长,他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戏曲改良意识,并在改良革新宗旨的指导下,逐步探索确立了戏校的教育方法,在组织架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剧本改编和创作、舞台实践、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做出了改良创新。其次,中华戏校的实践演出也是教学的一个主要部分,“教演结合”是传统科班一以贯之的做法,而中华戏校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对传统戏的教学,中华戏校会聘请名师,以至学生能得到实授,学生们拥有大量的日常实习演出,并在演出中夯实基础、加快成才。</b></h1><h1><b>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创办于1930年,直至1940年停办,十年间,中华戏校出人出戏、成才高效,堪称戏曲教育的成功范例,为当代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戏曲人才教育提供了借鉴与效仿的范本,其成功经验值得后来者深入系统的梳理和总结!</b></h1> 全文完 <h1><b>本文参考:</b></h1><h1><b>《晚清民初(大公报)戏曲资料研究》王大婷</b></h1><h1><b>《二十六岁的戏曲学校校长——焦菊隐》傅德威</b></h1><h1><b>《宋德珠怎样成为宋派》翁偶虹</b></h1><h1><b>《论中华戏校的京剧人才培养模式》王永恩;董茳桐</b></h1><h1><b>《剧学月刊》杂志第一卷第四期</b></h1><h1><b>《“铁老头”王金璐》牛春梅</b></h1><h1><b>《新科班戏曲学校中华戏校戏曲改良观念研究》任婷婷</b></h1><h1><b>《我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艺的日子》作者宋徳珠</b></h1><h1><b>《焦菊隐与中华戏校》吕雪萱</b></h1><h1><b>《菊圃钩沉——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谈往录》刘连伦、张彩虹编著</b></h1><h1><b>图片选自《良友》杂志1935年第108期</b></h1><h1><b>在此,一并对以上作者表示感谢!</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感谢大家赐阅关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