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共性与差异

段靖

<p class="ql-block">在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我沉浸在西方艺术的海洋中,不禁想起了不久前与两位书画者的对话。这场关于东西方美学的探讨,让我对审美标准有了更深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一、审美差异:东方美学与西方艺术的碰撞</p><p class="ql-block">那两位书画者坚定地认为,东方美学的高度是西方无法企及的。在他们看来,东方的大写意艺术,尤其是似像非像的境界,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禅意。而西方绘画和雕塑,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写实的技艺,缺乏想象力和禅意。</p><p class="ql-block">这种观点让我深思。我认为,这种看法或许源于他们长期浸染在“国学”中,未能跳出本土为上的狭隘的民族情节。事实上,东西方艺术各具特色,审美标准并非一成不变。</p> <p class="ql-block">二、美无标准:感性主导的审美产物</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美是没有固定标准的。它是感性居多、理性其次的产物。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审美取向。正如我国南方的水墨画卷,与北方雄浑的山水画,各有韵味,难以评判谁更胜一筹。</p><p class="ql-block">东西方艺术也是如此。西方绘画和雕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极致,乌菲兹美术馆中的许多大师的绘画喝雕塑作品,令人叹为观止。而东方艺术,如大写意、禅意画等,则展现了无尽的想象力。两者并无高下之分,只是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不同。</p> <p class="ql-block">三、文明与审美观的等价关系</p><p class="ql-block">有句话说得好:“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是它的审美观的体现。”这句话道出了文明与审美观之间的等价关系。东西方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审美观也在不断碰撞、融合。</p><p class="ql-block">西方艺术中的写实主义,反映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对人类自身力量的探索和肯定;而东方艺术中的大写意,则体现了道家、佛家思想对自然、人生的感悟。这两种审美观并无优劣之分,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四、走向包容:探寻东西方美学的共融之道</p><p class="ql-block">面对东西方美学的差异,我们应保持包容的心态,尊重各自的审美取向。同时,也要努力探寻两者之间的共融之道,促进艺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正如我国现代艺术家徐悲鸿所说:“美术者,世界语言也。”艺术无国界,审美亦无国界。当我们跳出狭隘的民族情节,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东西方艺术,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五、西方艺术中的禅意</p><p class="ql-block">西方艺术中的“禅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禅宗哲学,因为禅宗起源于东亚,特别是中国和日本,它的核心概念与佛教思想紧密相关。然而,西方艺术中的某些流派和作品确实体现了一种类似于禅宗精神的特质,比如简约、静默、内在的平和以及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西方艺术中禅意的一些深入分析:</p> <p class="ql-block">极简主义(Minimalism) </p><p class="ql-block">极简主义艺术强调简约和几何形式,它的作品常常以最少的元素和色彩来传达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这种简约性在某种程度上与禅宗的“少即是多”的理念相呼应。艺术家如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和丹·弗拉文(Dan Flavin)的作品,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单一的色彩,创造出一种静谧的空间,让人在观赏时产生内省和冥想。</p> <p class="ql-block">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p><p class="ql-block">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如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作品,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与禅宗的静谧相去甚远,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探索了艺术创作的自发性、内在情感和宇宙的联系。罗斯科的色域绘画(Color Field paintings)通过大片色彩区域营造出一种沉思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大地艺术(Land Art)</p><p class="ql-block"> 大地艺术家如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和沃尔特·德·玛丽亚(Walter De Maria)的作品,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种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禅宗对自然的尊重和领悟,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p> <p class="ql-block">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p><p class="ql-block"> 概念艺术强调艺术的思想和观念胜于物质形式,这与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有相似之处。艺术家如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和约翰·莱瑟姆(John Latham)的作品,通过简化的形式和观念的传达,引导观众进行思考和冥想。</p> <p class="ql-block">当代艺术中的冥想空间 </p><p class="ql-block">一些当代艺术家创造了一种专门用于冥想和反思的空间,这些空间通常设计得简约而宁静,旨在提供一个远离日常喧嚣的避难所。例如,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的光与空间作品,通过精确控制的光线和色彩,创造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西方艺术中的禅意并不是直接从禅宗哲学中衍生出来的,而是艺术家们在探索艺术本质、人类存在和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达到了一种与禅宗精神相似的状态。这种禅意体现在艺术作品的简约性、自发性、内在性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思考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东西方美学各有千秋,审美标准也因人而异。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我们应努力探寻审美的共性与共融,让艺术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审美观才会不断丰富和提升。</p> <p class="ql-block">在此,想与二位友人再絮叨一句:人是不能画地为牢的,一定要走出去多看看,否则很容易把自己锁在信息茧房当中,成为井中蛙。而在当今,尤其是要警惕大数据对你的推送,事实上,当你过度关注于某个方向,AI大数据就会根据你的喜好向你推送与你观念相一致的人文章信息,让你加深自己观念的正确性,使你很难再接受与你的观念有异的人提出的不同见地观。以为,既然生命是软性的,那么作为灵者,其思想也应该是软性的。思维一旦僵硬,便会失去活性。市井中,为什么一些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会固化,我想,大概就是未能软化自己的缘故吧。人的身躯可老去,但精神还需年轻,那样,你的认知观和你的思想境才能不会显得太Low。</p> <p class="ql-block">记:图片均是在乌菲兹美术馆游览时用手机拍下的,比较随意。乌菲兹美术馆的展品实在是太多太丰富了。你若是去参观,感受没准比我会更好,毕竟我是个外行,只能看个热闹,但已是震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