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很勤政,为什么会成为亡国之君?

运交华盖

<p class="ql-block">  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他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指出“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崇祯皇帝可要算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同情。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当而公忠极少。不用说也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雅化了。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他仿佛是很想有为 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沿着错误的路径。他在继位初的时候,曾经发挥他的当机立断,除去魏忠贤和客氏,是他最光辉的时期。但一转眼间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时长朝四暮三,轻信妄断。十七年不能算短促的岁月,但只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劈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对崇祯皇帝的评价可谓中肯。崇祯皇帝虽然很勤政,但治国办法有问题。他属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性格,而且喜怒无常。一个成功的君主,身边一定要有一批文武兼备的人才。如李世民身边的二十四功臣,刘邦身边的三杰,萧何,韩信,张良。李世民和刘邦身上有一种人格的魅力,功臣愿意追随他们。功臣在他们身边,可以心情舒畅地干一番事业。“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崇祯皇帝手下的大臣,在崇祯手下工作,整天战战兢兢,生怕自己有什么错误。他们如果犯了错误,轻则受罚,重则掉脑袋。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工作,很多大臣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p><p class="ql-block"> 抗清名将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天启二年进京参加大计之际请缨出山海关,投身抵御后金,收复辽东的前线。他辅佐督师孙承宗关宁锦放线,并于天启六年在宁远阻挡后金汗努尔哈赤的攻势,因功晋升为辽东巡抚,取得宁锦大捷。正是这场战斗,努尔哈赤负重伤,不久去世。</p><p class="ql-block"> 皇太极继位后,视袁崇焕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他用了反间计,施用《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盗书使曹操中计的手法,设计陷害袁崇焕。也许皇太极的反间计并不高明,可多疑的袁崇焕信以为真。以间谍罪逮捕了袁崇焕,不久被残忍地凌迟处死。崇祯皇帝帮了皇太极的大忙了,他这是自毁长城。</p><p class="ql-block"> 洪承畴兵败被俘后,先是绝食不肯降清。后来大清汉臣范文程来劝降,对他说,你打了败仗回去,崇祯皇帝能给你好果子吃吗?你想一想袁崇焕的遭遇吧。洪承畴听了很有触动。后来皇太极来劝降,他看洪承畴衣衫单薄,亲自把自己的大衣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很受感动:“真天子也。”</p><p class="ql-block"> 相比崇祯皇帝对大臣的刻薄寡恩,皇太极对明降将的厚爱和重用。这充分说明了皇太极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智慧远远超过崇祯皇帝。</p><p class="ql-block"> 性格决定命运,勤政的崇祯皇帝成为亡国之君,其实一点不冤枉。乱作为比不作为更可怕,崇祯的多疑性格,他的刚愎自用,使他即使有再多的人才也不能发挥作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君臣之间的信任是很重要的。对于臣子,要大胆使用,要容许他们犯错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有一个特点,打胜仗时把功劳归于部下,打败仗时把错误归于自己。这是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胸怀。而崇祯皇帝直到亡国,还是把错误推到大臣头上,“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p><p class="ql-block"> 台湾学者柏杨这样评价崇祯皇帝:“小学生完成不了大学生的作业。”盛衰有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