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中,已届中年的孟浩然自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到长安应试,友人辛大却要回乡了,二人难舍难分,孟浩然写了一首《都下送辛大之鄂》:“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还寄《式微》吟。”</p><p class="ql-block">辛大,其人不详。孟浩然有《夏日南亭怀辛大》,曾说“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足见是十分亲密的友人。他还有一首《西山寻辛谔》中称:“漾舟寻水便,因访故人居。”这西山是襄阳境内的一座小山,距孟浩然住处不远,有人怀疑辛谔就是辛大,但也还不能确定。“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辛大要回乡了,这次来长安没有找到入仕的机会,所以有“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的遗憾。调鼎,原指调味。用来比喻君臣调和。未有机缘,辛大空怀报国之心。“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孟浩然说自己也是“忘机者”,也和辛大是同一类人,有宽慰之意。《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变之心。”忘机,指不计世功,归真返朴。“因君故乡去,还寄《式微》吟”:《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以《式微》相送,也是要辛大不必留恋长安之意。</p><p class="ql-block">孟浩然出身于小庄园主的家庭,从青少年起,就耕读田园。由于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官场背景,只有发奋苦读。他是有“济川心”的,长安应试也很有所期待,在考试前作的《长安早春》有句“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他甚至已经在想象折桂登科的情形了。应试落第,孟浩然很受打击。《新唐书》、《唐摭言》均有孟的一则小故事,说一次王维待诏金銮殿,私邀孟浩然论诗,玄宗忽然驾到,浩然躲入床下,王维不敢隐瞒,说有诗人孟浩然在此,玄宗久闻其名,欣然诏见,让浩然吟诵自己的作品,因诗中有“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明皇不悦。但这故事实为好事者所编造的,事实上,这首诗题为《岁暮归南山》,是孟浩然落第后离京返乡时作的。王维当时有《送孟六归襄阳》:“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都是劝慰之言。</p><p class="ql-block">现在可以明确知道的孟浩然去长安,有两次,一次在开元十六年(728)冬,一次在开元二十一年(733)春。在长安期间,他结识了不少朋友。一次与众诗人赋诗集会,他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举座叹其清绝,皆搁笔不复为继,时张九龄、王维也都在场,与孟浩然成为忘形之交。孟浩然和王维都是追随张九龄的,也都因此受到李林甫的排挤。孟浩然为排遣内心的郁闷,曾游吴越等地,追求山水之乐。期间创作了不少山水诗,此外则于襄阳隐居。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长史,聘浩然入幕府为从事,这是诗人唯一一次入仕,但不久又辞归了。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过襄阳相访,欢聚宴乐,引得旧疾复发,不久即去世了。王维画孟浩然像于郢州,名为浩然亭,后又改名孟亭。天宝年间,有王士源搜集孟诗,汇编成《孟浩然诗集》,为最早的本子,在《序中》主士源称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浩然虽以山水田园诗名世,仍不能就此以为他是个闲适散淡的书生才子而已,看他的《送陈七赴西军》云:“君负鸿鹄志,磋砣书剑年。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送告八从军》云:“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颇有豪壮之情。他还结交游侠之士如马四、朱大等,这是他好义尚侠的一面。</p><p class="ql-block">孟浩然诗的特色是“清”、“幽”、“淡”。翁方纲《石洲诗话》评他的诗“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沈德潜《唐诗别裁》称他的诗“语淡而味不薄”。西南师大李景白教授喻孟浩然诗为盛唐诗坛百花园中一丛幽香淡雅的花卉,是一个流派的开创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