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茂虎 文 <p class="ql-block"><b> 他身材颀长高大,面庞清癯,肤色略显苍白,高大笔直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近视镜,镜片下长着两颗会说话的眼睛,一头整齐的黑发中夹杂几缕银丝,嘴角时常透出笑意,使人感到他深邃而睿智,含蓄而沉着,成熟而稳重,和蔼而慈祥,这就是刘哲明老师。他的作文教学游刃有余,充满艺术。</b></p> <p class="ql-block"><b> 刘哲明老师在原始学历上确实难以与徐同、郭子瑞老师相比。然而他在教学艺术方面却可以同这两位老师相媲美。那时乡宁一中语文教学方面有重大活动,徐同老师负责辅导现代汉语,郭子瑞老师负责辅导古汉语,刘哲明老师负责辅导作文,他们的合作是绝佳的搭配。</b></p> <p class="ql-block"><b> 语文课,被人戏称为“橡皮课”,而作文尤其让不少师生头痛,然而作文辅导却是刘老师的拿手好戏,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方法多样,信手拈来,我把它归结为几种基本的形式。</b></p> <p class="ql-block"><b> 出示范文引领法就是老师先根据要安排学生写作文的题目,写出示范作文,课上出示范文,然后安排学生写作文。 这个范文习惯叫“下水作文”。</b></p> <p class="ql-block"><b> 上课后,他先讲明本次写作的要求,然后出示宣读范文,再从自己的写作思路,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技巧等方面对该文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再去写作文。</b></p> <p class="ql-block"><b> 照葫画瓢仿写法,就是老师根据写作需要,先精选出接近学生实际的,要仿写作文的模板,然后从文章的思路、结构、内容、技巧等方面点拨,引导学生熟读深思,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照葫芦画瓢,写出要求写作的作文。</b></p> <p class="ql-block"><b> 口头说话训练法,就是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社会现象或报章杂志上的某一个内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随后,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并批判性思考同伴的观点,从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最终,要求学生基于这些讨论,精炼思想,撰写一事一议的文章,确保内容既有个体视角的深度,也有集体智慧的广度。</b></p> <p class="ql-block"><b> 给定材料整理法,就是在作文的题目确定后,找一些与该作文有牵挂的一些材料,有的关系密切,有的有点关联,有的只是稍有点字面瓜葛。然后让学生在理解该作文写作要害主旨的基础上,对老师所提供材料进行选择组合润色改写,从而使凌乱的材料得以形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成为一篇作文。</b></p> <p class="ql-block"><b> 残缺文章填补法,就是老师给定学生一篇肢体残缺的文章,让学生填充内容,使之完善,成为一篇完整无缺的文章。给定的文章要么有头无尾,要么有尾无头,要么有两头无中间,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标题的情况下,进行补充完善而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b></p> <p class="ql-block"><b> 走出课文训练法,就是教师从学生学过的课文中,择其一段或者某一句话,生发开来,从多角度点拨,让学生写作文!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句话:“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不仅描绘了童年的乐园,也激发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老师就引导学生从自然观察的角度,探讨如何从细微处发现生活的美好;从情感共鸣的角度,分享自己童年中的“秘密基地”;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学习鲁迅先生如何通过简单语句勾勒丰富画面。然后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写出一篇关于百草园的作文来。</b></p> <p class="ql-block"><b> 刘老师是文字海洋里的一盏辉煌的灯塔,引领着我们在创意与想象的波涛中奋然前行。他每一种写作训练方法,都如灯盏一样,照亮了我们的写作之路,激发我们无限的潜能与灵感。他用智慧与爱心,为我们搭建起一座通往文学殿堂的桥梁。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编织文字,更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悟生活,用情去书写世界。</b></p><p class="ql-block"><b> 二零二四年十一月十九日</b></p> 美篇号4838865 美篇作者张国芳中国老体协网站特邀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