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绿洲右玉

豫·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昵称:豫·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 篇 号:1665702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文编辑:豫·平</p> <p class="ql-block">  您看过《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的电视连续剧吗?!我们被这部电视剧吸引了,剧中情节深深的震撼了我们,也被剧中人物深深的感动着。为此,我们驱车到右玉县去游览!</p> <p class="ql-block"> 图注:电视屏幕</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3天后,第一任县委书记就在右玉的风神台主持召开了全县干部群众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他发出了"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的号召。这位刚刚从战场上走来的县委书记在风沙漫卷的风神台上铿锵有力地说道:“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这是右玉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第一次发出植树造林的号令,而这一声号令一经发出,就一直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响彻了70多个年头。</p> <p class="ql-block">  建国以后,经过70多年来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目前右玉县的植被覆盖率已经提高到了52%以上,右玉县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有"塞上绿洲"之称,沙尘暴的危害也大大减轻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驱车一路向前,过了右玉高速路口。眼前满山苍翠,一水碧波,芳草茵茵,鸟语花香…</p> <p class="ql-block">  来到右玉县的苍头河湿地公园。景区属高原湿地,天然水系、河岸草地、乔灌木林带和缓坡状态的农田,形成了北方黄土高原罕见的田园景观,也是右玉县生态化旅游的核心景区。</p> <p class="ql-block">  “山无头,水倒流”被人们称为右玉县的两大奇观。水倒流,指的是苍头河的滔滔河水,不像其它河流那样东流或南流,而是向北流,流经内蒙40里入洪河,又转向南入黄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苍头河独特的流向,使其名声大振而远近知晓。沿着虎山线向北行进,有一片“林草茫茫、流水潺潺”的狭长地带,便是苍头河生态走廊。</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鸡、兔、鹧鸪、狍子、黄羊、狐狸、獾子时隐时行,是露营、传统农业生态观光、生态湿地保护观光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  粗览了苍头河湿地公园,顺路来到了杀虎口。杀虎口景区免费,就一个城楼,上写杀虎口三个大字。杀虎口留下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吟咏的诗歌。"刀戈沉沙边城带血,关山度月古堡含悲"这幅书写在杀虎口关上的对联,道出了古天"紫塞金汤"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据说 杀虎关古称参合口,是明代长城的关口。明朝曾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 "欲将轻骑还,大雪满弓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太宗李世民的"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这些流传千古的边塞诗词,把我们带入狼烟四起的古战场。</p> <p class="ql-block">  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是年,冯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胡关镇守使。 韩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正式改名为"杀虎关" 。</p> <p class="ql-block">  两千年来"杀虎口"战火绵延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治嘉靖年间。清朝以后,这里成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杀虎口旁边就是右玉县博物馆。博物馆总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以植树造林改变右玉面貌为主线,全面展示了60多年来右玉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绿色美好家园的奋斗历程。</p> <p class="ql-block">  正面的广场上是康熙西征铜像,康熙西征时晋商在筹措军晌物资方面出了不少力,康熙得胜归来后,特许蒙汉通商,晋商由此崛起,杀虎口成了黄金商道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览大厅,首映眼帘的是立在大厅中央的高大标志:右玉史话。</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历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发生在杀虎口。清初,长期镇压农民起义和抗清的战争,造成北方长城以内生产力极大破坏,各地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陕西、甘肃和部分河北的破产农民、战败的起义军,或“携男挚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走西口”(指右玉杀虎口)。</p> <p class="ql-block">  以前每当遇到灾荒年,许多右玉人也会穿过"杀虎口",一路向西到内蒙古开荒种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长流……”一首凝结生死离别、儿女情长的民歌《走西口》,唱出了300年来人们的悲欢离合,道尽了一段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右玉县北临内蒙古地区,在冬春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冷空气,经常自北向南横扫右玉县,引发沙尘暴天气。再次,右玉县地处黄土高原地区,而黄土高原地区分布着厚达几十米,乃至上百米的黄土层,这些疏松的黄土层,是沙尘暴的重要来源。</p> <p class="ql-block">  在右玉县,当地人们曾经有"白天沙尘遮天点油灯,黑夜一觉醒来土挡门"的说法,从以上说法来看,很明显右玉县是一个深受沙尘暴灾害影响的地区。在白天时,沙尘暴来袭,遮天蔽日,大量太阳辐射被沙尘暴反射,导致近地面光线昏暗,需要点亮油灯,黑夜时一觉醒来,持续的沙尘暴使得大量的尘土都把门给挡住了。</p> <p class="ql-block">  风沙成患、山川贫瘠,曾经的山西右玉县可谓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1949年10月,时任右玉县委书记的张荣怀在一次县委工作会议上响亮地提出了“……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向全县发出了治沙造林的号令,就此拉开了绿化右玉大地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几任右玉县委班子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为困难阻惑,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断夯实右玉绿色根基。</p> <p class="ql-block">  一张蓝图、一个目标,县委书记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以惊人的毅力硬是将"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铸就了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内涵的"右玉精神"。总书记曾数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并进一步升华和凝练了"右玉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总书记视察了右玉县后说到:“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在右玉县博物馆里,一幅幅图片、一组组数字,完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时代内涵,全方位展示了创造人类生态史上的奇迹,铸就了弥足珍贵的右玉精神。</p> <p class="ql-block">  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了右玉从原来的风沙肆虐之地,到现在赫赫有名的塞上绿洲的伟大发展史,深切感受到右玉人民战风沙的伟大精神气概,使大家在思想和心灵上接受了一次深刻洗礼,更深入了解了右玉干部群众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治沙植树史,深刻领悟了右玉精神的核心理念。</p> <p class="ql-block">  右玉精神,就是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学习右玉精神,艰苦奋斗,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谋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