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書院·藏书楼

普雅

<b>河东书院座落在山西省运城市西北五公里处,今大渠办事处院内。据县志记载,原面积较大,占地30余亩,有学田40余亩,座北朝南。主要建筑顺着中轴线自前至后,其它建筑,两边对称。</b><div><b>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于10月间奉令停办。河东一带沦陷后,校舍被日军占据,后被焚毁。至此,三朝学府仅存“藏书楼”。其它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九峰山”已成废墟,但假山、石桥遗迹可辨析。</b></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蟾宫折桂【东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鱼跃龙门【南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程门立雪【西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圯桥纳履【北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鱼跃龙门局部</b></p> <b>河东书院创建于公元1514年,当时正是明武宗正德九年。河东巡盐御史张仲修大人,接受了本地广大士绅的提议,自己牵头募集善款,为河东地区创建了一所高等学府,命名为“河东书院”。河东书院自建成到停办先后经历了明朝、清朝、民国三个朝代,共423年,是原河东地区三朝最高学府。</b><div><b> 据载:明万历八年,张居正奏毁天下书院,御史李廷观急改“河东书院”为“三圣庙”,才免遭劫难;万历十三年御史赵楷更名“崇圣馆”;万历十六年御史吴达可又更名“育才馆”。清初恢复“河东书院”,清康熙十年(1671)御史布舒熊一洒重修。康熙二十年御史黄斐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河东道吴匡将其改为“河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又将其改为“省立第二中学校”(1911-1934暑假);旋又改为“省立运城中学校”(1934年暑假——1937)。1933年增设高中部,是一所高、初中具备的完全中学。<br></b></div><div><b> 河东书院的所有堂、斋、亭、园,不但布局讲究,风格清雅,而且一堂、一斋、一亭、一园,甚至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碑一石,都与儒家的教育思想连在一起,起到了“文以载道”的作用。学生们进入“先门”,就想做个有道德的人;瞻望“仪门”,就会端正仪容;视碑石,就会使人对以后行为怀有惧敬之心;居住在斋舍里,就会静心寡欲,洗心从善;进入“崇义斋”,就检查自己思想是否正确;出了“远利斋”就考虑自己行为是否违法;登上“讲经堂”,就会刻苦读书;来到“退思堂”,就会思己行为,防止过失;站在“四教亭”,就正心诚意;抬头望山,就以仁为乐;低头看水,就以智为乐;看到两边的“蜂房”,就想到怎样修养思想、做好事业使它正确而恰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义者不错;“日新”的含义是忠,“月种”的含义是顺,不失忠顺才能表现出岁寒松柏不凋的气节;所建“松棚”,就是教育人永远向松树学习,以松为明,保持松树的风格;过“乱石滩”,意在使人勇于接受挫折和困难的考验;登上“书林楼”,就会使你不断攀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游览“杏坛”,以追述古代,鉴古谱今,汲取经验教训;访问“桃园”,就会想起陶渊明渴望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在“悠然亭”休息一会儿,想想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它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千万不要干那些违背社会和自然规律的傻事;在“丽景亭”会看到大自然对我们的良辰美景;在“绿猗亭”会想到造物主给我们的奇珍异宝;在“微风亭”就看到气象万千、变化不息的宇宙,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天地间许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求;在“余佩亭”,看看兰草,就会立志做个品端学优的人,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别人;“藉草园”内,棵棵小草装点大地,你就会想到只要对大家有贡献,即使做棵小草也很好。只要能象上面所说的那样,那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排除各种干扰而休息了,所以,“游息亭”建在后面。人很象各种树木花草,都要有个结果的,所以“百果园”建在最后。</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