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童年生活中的二个妇人

<p class="ql-block"> 参观河南巩义的杜甫故里,对诗圣杜甫的少儿时代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诗圣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 ,号少陵,祖籍襄阳,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尽管学界对杜甫的出生地还有些争议,但杜甫少儿时期是在洛阳和巩义一带度过的,杜甫成为诗人至少和两个女人有关。</p> <p class="ql-block">  杜甫成为诗人有创作的灵感和天性,应该和她儿时有个善良的姑母有关。 据冯至先生在他的《杜甫传》里研究认为,公元712年,杜甫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这时他的父亲杜闲已经过了三十岁,母亲在他降生后的几年内便死去了,他的诗里一再提到的弟妹,都是继母卢氏所生的。幼年时,他曾经有一个时期寄养在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二姑母的家里,由姑母照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二姑母是一个事事都舍己为人的女子。有一回,杜甫和姑母的儿子同时染上严重的时疫,她焦心苦虑,看护这对表兄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是先照顾没有母亲的侄儿,后照顾自己的儿子,最后是侄儿的病渐渐有了转机,恢复健康;儿子的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不免于死亡。 </p> <p class="ql-block">  杜甫对自己儿时生活的家庭常常引以为傲。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传统家庭,“诗是吾家事”的诗礼家庭中有这样一位姑母,对诗人杜甫的儿时身心健康是极其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 另外一个对杜甫儿时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就是公孙大娘。杜甫六岁时,在郾城的街衢上看过一次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这在他的生活里也许是最早一次难于忘却的富有意义的经历,他五十年后在夔州耳聋多病时回想起这童年的印象,还历历如在目前。</p> <p class="ql-block">  杜甫后来写诗赞颂公孙大娘的剑器舞。</p><p class="ql-block">‍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p><p class="ql-block">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p><p class="ql-block">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p><p class="ql-block">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p><p class="ql-block">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p><p class="ql-block">‍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p><p class="ql-block">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p><p class="ql-block">‍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p><p class="ql-block">‍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动昏王室。</p><p class="ql-block">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p><p class="ql-block">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p><p class="ql-block">‍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p><p class="ql-block">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p> <p class="ql-block"> 剑器浑脱舞由西域诸国的音乐和舞蹈发展而来,深受大漠文化的影响,应该说杜甫的姑妈带给他的是传统儒家文化中仁爱思想的影响,而公孙大娘则带给他的是西域侠义旷达艺术的影响,汉韵和胡风熏陶下成长的童年,则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p> <p class="ql-block">  参观杜甫故里时正赶上几个潇洒少年在练习桩上舞狮。后来知道这是河南省巩义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记载,小相狮舞于明代后期开始演出,至清代嘉庆年间达于鼎盛,声誉鹊起。其表演洒脱大方,稳重细腻。既能以顽皮诙谐的动作表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至善境界,又能以雄放粗犷、刚劲有力的舞姿表现狮子威武勇猛的气质和矫健灵活的神态,仍带有当年“公孙大娘”的汉韵胡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