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王兰生<div><br></div> <div>上图:第一年·第三期·九月号《万象》杂志封面。<br></div><div><br></div><div><br></div> 1937年11月日本在淞沪会战后占领了上海,英美法等国侵略中国时形成的各国租界像是一块“孤岛”。<div><br><br>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同时击沉了停泊在上海黄浦江上的英国炮艇,迅速全面占领了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都沦入日本之手,上海处于全面沦陷状态。</div><div><br><br>在日伪政权对上海沦陷区的全面思想文化控制中,舆论控制是关键的一环。他们对杂志出版实行了“强化战时出版体制”政策,所谓体制强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出版、文化事业管制的强化,而是对所谓“合理”的出版事业要尽力扶持。这就是两手,“严厉管制”和“大量制造”。</div><div><br><br>所谓严厉管制,就是要彻底肃清中国人的抗日民族意识,全面控制报纸杂志。在日本的指使下,汪伪政府先后制定了《出版法》《出版法施行细则》等,规定凡是违规内容一律查禁。凡是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诽谤南京政府”的,都被视为违规。</div><div><br></div> <div>上图:第一年·第三期·九月号《万象》杂志目录。<br></div><div><br></div><br> 那时,日伪杂志想宣传奴役文化,上海人一本都不买。杂志印出即被销毁,被笑话成“废品文学”。1941年7月27日《万象》杂志在上海沦陷区创刊,沦陷区的杂志,《万象》杂志是最成功的,也是最不同的,它是商业性刊物,但又比商业性刊物更靠近政治,更有锋芒。<div><br><br>《万象》杂志是一份面向都市大众的综合性文学月刊,由陈蝶衣编辑,万象书屋出版,上海中央书店发行,发行人是平襟亚。1943年7月改由柯灵编辑,至1945年6月停刊,前后共发行43期。<br><br><br>《万象》杂志为25开本,每期约240页。《万象》杂志集中了上海沦陷时期的很多作家,培养出一批文学新人,杂志始终保持了上万的销售量,吸引了广大的读者,成了上海沦陷时期一种非常的文化现象。</div><div><br><br>当时的上海文艺出版界有影响力的真正排得上号的,《万象》居其一。还有一本,就叫《杂志》。《万象》杂志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一本重要的文艺杂志,它历经四年,出版发行了加上号外共44期,发表了数百位作者的文章。</div><div><br></div> 上图:《万象》杂志主编陈蝶衣,发行人平襟亚。<div><br><div><br></div></div> <div><br></div><div><br></div> 《万象》杂志编辑陈蝶衣(1907年10月17日-2007年10月14日),原名陈元栋,笔名狄薏、陈式、陈涤夷、玉鸳生、方忭,江苏常州武进人。中国著名出版家、作家、填词家。<div><br><br>1933年,陈蝶衣独立创办了娱乐报刊《明星日报》,并策划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众参与的选美活动——“电影皇后选举大会”,明星公司的胡蝶当选为“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第一届电影皇后”。 </div><div><br><br>1941年7月,陈蝶衣创办我国老牌名刊《万象》,并出任首任主编。1946年为电影《莺飞人间》的插曲《香格里拉》作词,1952年移居香港,1961年编写了黄梅调电影《红楼梦》的剧本,1987年获香港电台颁发第十届十大中文金曲金针奖。</div><div><br><br>2007年10月14日下午三点,在香港医院逝世,享年100岁。</div><div><br></div><div><br></div> 上图:第一年·第三期·九月号《万象》杂志广告。<div><br><div><br></div></div> 《万象》杂志发行人平襟亚(1892—1980年8月),评弹作家、小说家。名衡,笔名网蛛生、襟亚阁主人、秋翁,江苏常熟人。早年在家乡任小学教师,1915 年到上海,初在《时事新报》等报刊撰写杂文,1926 年撰长篇小说《人海潮》,翌年创办以出版长篇章回小说为主的中央书店。曾为《平报》《福尔摩斯报》等撰文。1941 年创办《万象》月刊,并在该刊逐期发表《故事新编》及《秋斋笔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弹词写作,先后编创的长篇弹词有《三上轿》《杜十娘》《钱秀才》等多部,曾演出于书台,其中部分并成为保留书目。另有弹词开篇《焚稿》等多篇。<br><br><br>平襟亚写小说之余,主要就是从事报刊的出版和发行生意,最具影响的就是一九四一年他在上海创办了《万象》杂志,聘请的主编先后是陈蝶衣和柯灵,把《万象》办得风生水起,成了当年沪上非常畅销和著名的一本文学月刊。<br><br><br>平襟亚的亲侄平鑫涛是台湾作家琼瑶的丈夫,平鑫涛创立台湾《皇冠》杂志,也是著名出版人,这一点,应该有家族的文化基因。<br><br><br>平襟亚是一个很特别的文人,很有生意人的头脑,开书店,搞发行,创办了中央书店,又在上海的孤岛时期把《万象》杂志办得独树一帜,吸引了大批名作家和进步人士,改编故事小说,插科打诨,售卖违禁书刊,翻印造伪……,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div><br><br>平襟亚还慧眼发现了才女作家张爱玲。1943年夏,那时还未出名的张爱玲跑到上海福州路一座老宅里,去找一个叫平襟亚的书商,那天她手上拿的,是小说《心经》的手稿。平襟亚的《万象》杂志是上海滩的头部刊物,能在上面发表小说,自然不愁名声。平襟亚和柯灵接待了这位无名作家,为她刊发了处女作,才有了日后在上海文坛的崛起和大红大紫。</div><div><br><br>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步入晚年的平襟亚褪去往日锋芒,凭着他“鸳蝴派”的文人手笔,开始改编并创作了不少评弹佳作,如脍炙人口的《杜十娘》《借红灯》等,皆出自平襟亚之手。</div><div><br></div><div><br></div> 宋氏三姐妹》文章作者是一位外国人,海小姐,详述了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查礼(宋耀祖)的赴美及入教会的经过。三姐妹中宋美龄最漂亮、最有才华、最长寿,她是崇美崇洋的,深得养生之道,靠中国的传统文化《黄帝内经》中阴阳平衡养生法,她活到106岁。<div><br><div><br></div></div> 上图:第一年·第三期·九月号《万象》杂志著名民国作家张恨水<div>《胭脂泪》。</div><div><br></div> 民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那时的国家积贫积弱,相比动荡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却较为宽松,知识分子能够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呈现出文化繁荣、大师辈出的景象,涌现出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大家。<div><br><br>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尤其是三四十年代的书报杂志经过暴风骤雨年代的扫荡,幸存者凤毛麟角,寥寥无几,时至今日,更显珍贵,应该是省级以上图书馆级别的藏品。</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