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遗韵南禅寺

自然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是国内仅存的三座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中年代最早的,却是最晚被发现的。梁思成先生先后四次来山西,因南禅寺地处偏远,未能找到。直到1953年山西省古建普查才得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大殿重修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面阔进深各三间,近似方形,面积不大,单檐歇山顶。殿顶为九脊式,四条垂脊平缓,出檐深远,是我国早期建筑中屋顶坡度最舒展的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斗栱造型简洁,职能鲜明,前檐无补间铺作。殿内为彻上明造,殿身四周设檐柱12根,其中西山墙内施三根方形抹楞柱,这种方形木柱在唐代中期以后很少使用,这也是南禅寺断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  屋顶重量通过梁架由檐柱支撑,檐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伸出的斗栱构成“翘起”,让出檐显得深邃而不昏暗。</p> <p class="ql-block">  常见的鸱吻一般有兽首,张着大口立于正脊两端。南禅寺这对鸱吻没有头,只有类似羽毛状的尾巴高耸,这种没有头的鸱吻在北朝壁画中出现过。三座唐构中,只有南禅寺继承了前朝的鸱吻结构。</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现存唐代彩塑14尊,主像为释迦牟尼佛,两侧迦叶阿难、文殊普贤、胁侍菩萨、护法金刚和童子依次排开,主仆有序,各司其职。</p> <p class="ql-block">  这14尊塑像,除了迦叶,其余的佛、菩萨、金刚和童子像,都是面相丰盈、肢体健硕,尤其是佛像脖子处胖出的“三道纹”,以释迦牟尼佛最为明显。这是唐代造像的典型特征,从洛阳龙门石窟、宝鸡慈善寺石窟中的唐代石像就能看出一脉相承的风格,后来的宋金元明造像就没“三道纹”了。佛光寺的唐塑都没有南禅寺更具“唐风”。</p> <p class="ql-block">  佛坛两侧的四尊胁侍菩萨,上身袒露,项佩璎珞,肩绕披帛,脐下系短裙,下着贴腿窄裤,跣足。是不是跟印象中的宋明彩塑很像?从胁侍菩萨身上能看到后世对唐塑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右侧的童子面部黝黑,是给普贤菩萨牵象的。我看很多资料称其为“蛮撩”,或者“獠蛮”,这是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也可以称呼外族,跟“昆仑奴”类似。相对的另一侧有给文殊菩萨牵狮的童子,资料称其为“佛霖”,一个意思。</p> <p class="ql-block">  1999年11月24日晚,3名窃贼持枪将两尊供养人像和那尊牵狮“佛霖”盗走,至今下落不明。2012年南禅寺中一座五层唐代小佛塔莫名失窃,也没有任何线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