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图片来自网络,谢谢!)</b></p> <p class="ql-block"> 乡村裁缝,乡语“连衫老师傅”,是乡村令人羡慕、受人尊重的手艺人,却是整个乡间消失最快的行当,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如今的成衣市场遍布城乡,触角衍生到每一个可能有消费的角落。从婴幼儿的“三朝酒”及小儿“周岁”的“外婆衣物大礼包”,到老人行将就木的“老衣”,无任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如果不挑剔,都能在“墟上”买到相应的想要的衣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找不到年轻人学“连衫”了,所以,在乡间不仅没有人“连衫”了,即使还有“个吧子”“连衫老师傅”,也是七老八十的人,想动也动不了,老眼昏发,手脚不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我懂事起,大叔就是一个好“连衫老师傅”。老,非指年岁大,而是乡间对手艺人的尊称和尊重,明显带有夸奖手艺好的成分。大叔自什么时候开始不被“上请下迎”了,估计他自己也淡忘了。如今不顾年过花甲,还在替人打工、靠卖苦力赚几个“毫子”。看到大叔劳累不堪的样子,实在难以与记忆中的“老师傅”联系起来。想当年的大叔相貌端正、温而文雅,手艺好、脾气好,有文化、脑子好用,在乡间,完全当得起风流倜傥的赞誉。大叔也不可能想到,他的美好形象不仅受那些乡村媳妇明里暗地喜欢,更深深地植根在他大侄子的幼小心灵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叔的辉煌,也就是乡村裁缝的辉煌,我从来没有淡忘......</p><p class="ql-block"> 在乡间,霜降过后,田里禾收割了,山上的“茶子木子”(油茶)取(摘)回来了,土里的薯挖回来了,冬种的种下田下土了,...早的,多半是那些富裕的人家,或是“拣了日子”要“嫁女结亲”的人家,首先请“老师傅”。大叔也就开始了每年冬季的“吃香喝辣”,一直要忙到大年三十、甚至大年初一。忙到三十夜,是那些盼过年的孩子一定要一身新衣服过年;忙到初一,是那些“姑郎、爱(外)甥”初二一定要体体面面新衣服去给“丈yin公、丈yin娘”、“舅舅、爱(外)公爱婆”拜年。一年才一次,自然马虎不得。家家户户过年请“连衫老师傅”的过程,也是“眼看眼、样看样”集中展示家家户户财力和家庭主妇操持能力、审美水平的大校场。谁家的布料多,谁家的布料好,谁家的饭菜香,谁家的媳妇“得应”好,......“老师傅”心里有本帐。实在刻薄的、工钱又赖得长的,往往师傅难请到,或者请不到“好老师傅”。在冬日暖洋洋的阳光下,背风向阳摆开两张八仙桌,铺上草席,“事主”的布大大咧咧地搬出来,一家老小笑咪咪围着“老师傅”。这时的“老师傅”感觉真是那个人上人啊,量啊、划啊、裁啊,举手抬足,一言一行,都是那么风度、那么派头。可喜的往往还有些年轻媳妇学经验,想嫁该嫁偏未嫁的大姑娘讨眼福、听小谈,那更是大叔拿腔作调的时候。——谁都知道,那个“地上无媒不成婚”的年代,“连衫老师傅”就是四邻八乡适龄青年,家境状况的信息处理和存储中心啊。假如大叔身边还有一个未婚未有对象的小伙子、姑娘,那更是话里有话、戏外有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实惠的“上工”活,一是“连嫁事”,二则“连老衣”。</p><p class="ql-block"> “连嫁事”,就是上门为姑娘做嫁衣,只有德艺双馨的“老师傅”才能被盛请去“连嫁事”。手艺好是基础,做新娘,谁不希望有几身得体的嫁衣。要做工好,还要式样新。一般般的手艺也不敢冒然。德性好,是因为新娘”出轿”那天,裁缝要为新娘捆扎所有的铺盖。那时哪有汽车啊。嫁妆都要男方组织青壮年男丁用竹竿来抬,两人一组。嫁妆要捆在两根竹竿中间,山高路远不散架,捆嫁妆的“老师傅”使不得半点假半点怀,边捆还要念念有词送些祝福的话语。只要有一点点不到位,不扎实,就有可能中途散架,那是很不吉利的,也确实难堪。当然,男方来抬嫁妆还格外有厚礼相送,叫“连衫镇”,一个红包,不满意还可以要价,另加一提肉,随行就市,只能多不能少。</p><p class="ql-block"> 所以好的“老师傅”一个冬天能有几个“连嫁事”,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几乎就是一笔横财。记得听大叔母说过,河对面一个新娘的嫁妆散架了,还专程过河来说道说道了。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大叔沉默。乡间手艺,各有门道,不是随便可以破坏的。例如,“事主”家不周的地方有损“老师傅”自尊,一般会行使门规。</p><p class="ql-block"> “连老衣”的实惠,主要是“得应”好,是双工钱。人要走了,到那边同样是“人要衣装”,否则被看低了,怪罪过来,后辈吃罪不起。这“老衣”的水准也体现子女的孝心,“要走”的人看着做好,走得心安。如果不满意,到时“上司衙门”(娘家来人)不同意入殓,还必须重来,也是大不吉。出于这种需要和被需要,这时的“连衫老师傅”也怠慢不得。其实,在乡间,厚葬薄养是一顽习陋习,再穷再小气的人家,在“白事”也要打肿脸来,不充胖子要争口气,绝不会亏欠“连衫老师傅”。</p><p class="ql-block"> 可见,那时的乡间裁缝,不愧是享受“特殊津贴”的高级技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