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旅游,能在国家金矿矿山公园淘金,想想就是不可能的事,可参加癸卯年“七仙女苏浙皖赣四省八日欢乐行”的我们,偏偏就在这次行程中体验了这么一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记得在20多天前,运通国际旅行社在举行这条旅行线路推介会时,年轻的女旅游策划师绘声绘色地告诉大家:这次旅行线路中有一个景区,可能是叔叔阿姨们从未涉足过的地方,那就是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这个金矿从唐朝时开采,历经一千多年,至今还在出金。我給大家说呀,指甲留长些,进洞悄悄地在硐壁上抠抠,抠出来的金就是你的,说不定回来还能加工一副耳环什么的,这话可不要外泄哟!接着她又说,矿硐里没抠到金也不要紧,景区还有淘金体验,每天他们在沙槽里放入8克沙金,谁淘到就是谁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知道,这是忽悠人的,但金矿类的景区过去听都没听说过,别说游览了,如此机会难得,去!淘不到金淘点有关方面的知识也未尝不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坐落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东北部的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总面积33.6平方公里,被誉为“江南第一矿”。是首批国家级矿山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挂牌“中国黄金之旅”景区。 景区主要包括综合服务区、黄金博物馆、矿业遗迹保护区、古代黄金冶炼展示区、现代黄金工业展示区、山水休闲观光区、地域特色文化展示区和沙里淘金、金砖浇铸、拥抱金砖等互动娱乐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其中矿业展览区是矿山公园的核心部分,面积为6.3平方公里。其中仅保护着唐代以来矿业开采的遗迹、大大小小上数千个矿硐,也就是说整座山峰上上下下500多米,布满了层层叠叠的矿道和矿硐。而我们这次游览的仅仅是乘小火车通过矿硐隧道,从南月台到达北月台,总长约2公里,需要20分钟。然后徒步明代金窟区,去了解古人艰难地采矿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乘坐小火车,每节车厢只能座4人,当景区工作人员依次从外边关门插销后,小火车便徐徐启动了。进入隧洞后,硐里没有灯光,车厢里也没有灯光,漆黑一片,让人感到沉闷和压抑,只有悠忽而过的侧硐深处,偶尔闪过一点星光,才给人一点喘息的机会。想当年古人在深达上千米、漆黑一片的矿硐中,仅凭着昏暗的油灯挖矿运矿,那情景是何等的艰苦!想必乘坐小火车就是让游客稍微体验一下其环境,然而这又比当时好了几百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小火车到达北月台,大家下车稍作集中,听导游强调徒步明代金窟遗迹保护区的注意事项。利用这点时间我从景区标识牌上了解了一下相关情况。原来早在唐代上元年间,这里已经有了金银采冶活动。宋代设有永丰银场。明代永乐、宣德年间,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矿银产地。其探矿、采矿、冶炼技术长期居世界领先水平,国际上相关国家掌握金银矿冶炼技术比中国晚了几百上千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纪年翻越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76年,国务院非常重视矿业的保护与开发。在副总理王震的指导下,浙江省先是成立了遂昌金矿公司,从事金银矿的开采、冶炼工作。后来发现采矿区域方圆数十公里,绿荫蔽日,溪流潺潺,生态优美,加上矿硐上下20余层,纵模交错,四通八达,是平时开发旅游、战时防空备战、灾时避难安居的好去处。为保护和利用这一资源,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批准建设集黄金生产与环境保护于一体的浙江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展示古代矿业文化、现代工业文明和黄金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徒步明代金窟遗迹保护区,我们不知不觉通过时空隧道,从现代回到了明代。在五颜六色灯光的映忖下,仿造的古树茅屋,凸显当时的人间烟火;矿工们劳作的雕塑,记录着其坚苦劳作与发明创造。这时我们看到矿硐岩壁上分布着一些光滑、鸡蛋壳儿大小的石坑,这是怎么形成的?导游说这就是古人用烧爆法采矿留下来的遗迹。所谓的烧爆法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在要开采的岩壁上砌一个简易灶头,然后取木柴放在灶内燃烧,当岩石达到一定温度后,迅速地泼以冷水,岩石骤然遇冷就自然脱落或产生裂缝而便于开采。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非常笨拙的措施,不过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的采矿方法了,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那么古人又是怎么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黄金呢?有五道工序:先是磨矿粉碎,然后通过淘洗,留下含金银较多的粉末,接着将含金银的粉末和米饭等混合在一起做成球团,与木炭分层垒成堆,去除硫化物、烧结成松脆的矿团,再将矿团铅混合熔炼,进行化学置换,形成含金银的铅块。最后使用灰吹法,把含金银的铅块放在草木灰上熔炼,去铅吹去草灰,制成高纯度的黄金白银。其中制团烧结工艺,我们的祖先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国际上直到1911年才由德国发明。而灰吹法冶炼工艺,现代还在采用,无可替代。这些以实际的遗存和记载诠释与补充了《天工开物》等著名史籍的不足,对世界矿冶科技史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看到这儿,我怎能不感叹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走过唐至明代采矿区,一处处古老的矿硐出现在眼前,有竖硐,深达几百米;有横硐,宽宽窄窄;有废硐,已经采空了。在遂昌明代金窟9—1古采场,我久久伫立,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压抑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是位于宋元时期4号古矿硐的最低处,距地表垂高148米。之前已经从这里采得纯金4吨、白银40吨。明万历25年(1759),矿硐大量冒水,时任遂昌县令的汤显祖在朝廷委派的矿使太监曹金的逼迫下,非要开采。汤显祖不满朝廷矿政暴虐,下定决心辞官。次年初,汤显祖离任回乡一年后,“石崩,毙百余人”,开采最后终止,矿硐淹没无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65年浙江物探大队发现这一古矿遗址,抽了半年才将水抽干,直到1977年,该古矿硐与500平硐贯通,硐内近8万吨积水整整流了三天三夜,至此“明代金窟”才得以重见天日。想到当年百余名矿工无辜丧命,我不由得哀叹:黄金开采一但与政治、贪欲、蛮干挂钩,就充满了血腥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谈起不同时代的矿工的命运时,工作人员无不唏嘘感叹。黄金博物馆前耸立的“矿工之歌”雕塑就表明了一切。雕塑一边是赤裸上身的古代矿工用榔头奋力凿矿,一边是现代矿工头戴安全帽,用机械开采矿石的情景。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社会翻天覆地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走着走着,矿硐前面出现两块突兀的黄色矿石,导游说这就是金峰了,大家摸摸,沾点财气。话音刚落,大家争相抚摸,用指甲抠抠,那里扣得动!据说这两座金峰共重约6吨,含金品位达到2000克/吨,也就说,这两座金峰中有6公斤的黄金,如此品味,令人称叹。难怪说遂昌金矿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金矿,开采历史长达1500多年,至今还在限量开采。</p> <p class="ql-block"> 走出矿硐,进入沙里淘金体验环节,每人可领到一个塑料淘盆,来到那个被称放了8克金的木槽前,沉浸式体验淘金。木槽里有沙有水,大家使劲地淘啊淘啊,眼睛瞪得大大的,淘的不亦乐乎。有人问我,你淘到了吗?我说淘到了,我淘到了中国黄金的采矿史,淘到了先祖们的聪明智慧,淘到了两山理论原始践行的经营,这不也是“黄金”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