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些事…《访贫问苦》(原创)

力青

<p class="ql-block">  紧赶,慢赶,十六岁那年赶上了六八年上山下乡……。</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城市、农村的生活就是一个字“难”,可是插队到了辽西朝阳地区后,才知道那里的社员们生活远比城市更为艰难困苦。</p><p class="ql-block"> 刚刚来到农村便看到很多社员家的孩子有的穿着上衣,下身光着屁股,甚至有的上下身都是赤裸裸的。一个个大脑袋,小细脖,圆滚滚的肚皮…,说是畸形又不像畸形,很是奇怪。人不熟悉,又不敢问,便將满腹狐疑藏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不久上级要求知青们走访社员家“访贫问苦”,以更好的了解新旧社会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按照事先约定我们一行六人来到了一位社员家。听他讲诉旧社会时的贫苦往事……。知青们一边认真听,一边记着笔记。夜渐深了,除社员夫妇外,家中其他人捱不住了,便张罗着铺被睡觉。虽然屋子里仅有一盏昏暗的小油灯,但一些生活情节仍然是能够看得到。</p><p class="ql-block"> 一张破旧的炕席上沒有褥子,仅横铺上几張破旧的被子,每两丶三个孩子穿着棉衣丶裤钻一张被窝里,然后分别在被窝里脱下棉衣丶裤将其搭在身上的被子上面……。不用故意去看也已知道他(她)们都赤条条的没有穿内衣丶裤……。当我们仍然不知深浅的继续与主人夫妇攀谈时,炕上大多数的人已经熟睡了,鼾声中有人蹬被子,炕上的状况更让我们感到难为情了……。</p><p class="ql-block"> 走出社员家,回青年点的路上,有同学抱怨社员人家太不讲卫生,不文明……。也因此情况我们走访了几家后,便不再夜晚去社员家走访了。</p><p class="ql-block"> 日久了才知道,那时候的社员家除少有的工业户外,大家多数仅有两套衣服,一套是单的长袖衣丶裤,一套是冬季的衣裤。甚至有的人家一年四季也仅有一套衣服,冬天的棉袄掏出棉花就是夏天的衣服。几乎所有的社员都没有背心、裤衩,何谈会有衬衣、衬裤等,甚至有许多人家因为困难,十来岁的孩子干脆没有衣服穿。</p><p class="ql-block"> 冬闲时女社员用从生产队分到的棉花纺线,春天来到时,会有工匠走街串巷来到村里为社员们织布,所织成的布一律都染成黑色,也鲜有家境稍好的人家,为正值芳华的女孩子做上一件染成蛋青色的上衣,社员称之为“月白小褂〞,会让同龄女孩子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夏锄时,正值天气炎热,有的男社员便脱下上衣赤膊干活。见到赤膞的社员身上有一块块黑斑,我就很诧异,不禁伸手摸了摸,原来是衣服的染料挂在了身上…。</p><p class="ql-block"> 日久了才知道,为什么有些孩子貌似畸形,却又不是畸形:</p><p class="ql-block"> 朝阳地区十年九旱,一年两场风,一场刮半年,农业收成全凭老天恩赐。好年景时人均分得毛粮280多斤,由于是按人头分粮,为了多分得粮食就多生孩子。孩子喝粥,省下的粮食给强壮劳动力吃,孩子吃不饱就拼命喝那照见锅底的“粥”,结果就是喝成了缺乏营养的亮晶晶的大肚皮。可是孩子大了能吃能喝,粮食反倒更不够吃了,加上农业收成不好,生产队的分值十分仅值2—8分钱,干了一年连全家口粮钱都不够,社员家欠生产队的钱是司空见惯的事。</p><p class="ql-block"> 日子久了才知道,那时期社员家的饭是多难嚥:</p><p class="ql-block">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城市里有的居民家庭也吃树叶、野菜,可是社员家日常的饭是“糠面子〞(将高粮或谷子带壳粉成面粉,或是玉米面掺上分得的麦麸子)贴成的饼子,或者是用树叶、野菜和上玉米面加工成的“菜团子〞,而这些树叶除听城市居民讲的∴榆树叶、槐树花、榆树皮外,社员还吃杨树叶、果树叶。由于朝阳地区因干旱树木较少,吃树叶也要靠“偷”,即使这样的饭也只能仅有家中的强壮劳力才能吃。至今回想起来,好像嘴里仍有那当年吃过的社员家那种难嚥的饭味。</p><p class="ql-block"> 日子久了不免也会有尴尬的事,如社员院子里的秫秸编的杖子上时常会晾晒着“四个角各缝有一条线绳,家织布做成的小口袋”,便多嘴问到:“这是什么”?而社员回了一句:“骑马布”!再问:“骑马布是什么”?社员白了一眼恨恨的说:“回家问你妈去〞!可想而知那时朝阳地区的农村生活是何等艰难。</p><p class="ql-block"> 经过了“访贫问苦”我们听到了,和记下了社员们讲述的旧社会时的遭遇,而我们也看在眼里了那个时期的社员们的艰辛生活。</p><p class="ql-block"> 回城后的几十年里,尽管路途遥远,我仍然多次抽时间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所见当地社员不再穿当年黑色家织布的衣衫,服装虽质地不算高档,但也干净时尚。也多次受到社员在自家里的盛情款待,当我提出希望吃到当年只有逢年节时才会吃到的“小米捞饭”时,社员竟然说:我们早就不吃“小米捞饭”了。当问到原因时,他们说:现在不比从前了,我们每年将收成粮食卖掉,然后买来大米、白面…。看到朝阳地区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心中也有所慰藉。</p><p class="ql-block"> 回城十几年后,我借工作之机第一次回到生产队,当年的青年点已被本队社员改造成了幼儿园,当我拿上相机招呼孩子们照像时,很多孩子不肯出屋,更有的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而当我们纪念下乡五十周年,同学们结伴返回生产队时,再到当年的青年点(现仍为幼儿园),孩子们大大方方的分享我们这些老知青们带去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历经了五十多年的时间,人们的生活,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让我再一次次的经历了不同于当年的“访贫问苦”。</p><p class="ql-block"> 插队当知青的经历让我了解了当期农民的真实生活,也培养了我注重深入实际了解真实状况的工作作风。使之在之后的几十年工作中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