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影心迹:读潘天寿山水画

南山禪悅

<h3>潘天寿 1924年作 水云山中74×43cm</h3> <p class="ql-block"> 潘天寿(1898-1971),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解放后,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p> <p class="ql-block">  潘天寿是杰出的中国艺术大师和现代中国画教学的重要奠基人。他的作品真诚朴实、充溢着内在精神美,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力量。潘天寿的画、书、印、诗俱佳,尤以国画盛名于世。他的国画上承南宋马远、夏圭的雄健峻拔、明代戴进的豪劲奔放、以及石涛的苍浑、朱耷的奇倔冷逸。而于近代画家中,他唯取吴昌硕。经过长期探索,创立了自己沉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的结构美。潘天寿以民族的意识、时代的精神博采众长,取精用宏,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从形式到内容上对传统中国画的继承与革新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20日晚,中国嘉德2018年秋拍暨25周年庆典拍卖,潘天寿指墨之王《无限风光》从2亿元起拍,引来全场热烈的掌声。随后场内买家与委托席展开轮番竞价,最终以2.875亿元成交,创下潘天寿个人作品拍卖新纪录。</p> <p class="ql-block">  潘天寿一生的创作中,有若干题材的变体画,《东海归帆》就是其"江帆坡石"系列中极为精彩的晚年之作。此一题材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其后各个时期都有创作,如1945年的《春江帆影》,1958年的《小篷船》、1959年的《江山如此多娇》等等。该题材最大的特点是构图上采用一水两岸式的构图,亦即近景处多作坡石、岸、滩,远景简笔处理,一道白水隔开两岸,点点帆船点缀其间。《东海归帆》作于1964年,与此系列他作相比,潘天寿在保持作品基本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又有一些颇具创意的匠心经营。本幅依然采用系列惯用的构图方式,但细观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水所隔开的"两岸",在画面中所占比重产生了变化,近景处的坡岸礁石占据了画面逾半尺幅,这种作法与其花鸟画中惯用的巨石构图如出一辙,通过打破画面的平衡而营造出奇倔而不失厚重的气氛。在笔墨用色上,此幅用笔勾线,方折、浑圆兼备,生拙而不干涩,一味霸悍而不盛气凌人。礁石选取多勾少皴这种单纯的造型方式,这与潘天寿对于线条的独特偏爱与重视有关。其结体平正宽厚,位置排布似散乱实经意,观之韵律感十足。同时又用"化实为虚"的办法,将礁石仅施淡赭色,显得实而不闷。整个以礁石为主导的画面力量感十足,给人以霸悍之气,而一片留白海水、墨染远岸并点点归帆又令人有豁然开朗的观感,显示出潘天寿对于画面结构和节奏氛围的高超掌控力。</p> <p class="ql-block">  要说近代中国画家中,谁的画最霸气,非潘天寿莫属。潘天寿名声在外,大家气象,皆来自于一个"霸"字。与传统花鸟画的路数不同,潘天寿的画有一种霸气侧露感觉,吴昌硕一句"生铁窥太古,剑气毫毛吐",给了他以最高的赞美。同样是以碑学金石笔法入画的潘天寿,与吴昌硕的玩法完全不同,他不完全就是追求笔墨上的霸悍和强其骨的风格,还在画面构图上形成了自我的个性,使他与其他的花鸟画家拉开了距离。</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画的美学范式有很多;工巧、天真、丰肥、方正、老成、自然、冲和、犷野、劲健、抽朴、怪奇、姿媚、险峭、高古、宽博、雄浑等等,一个画家终其一生,只要占领一个范式就可能成为一代大家而不朽。潘天寿占领了雄强,霸悍狂肆的美学范式,从而成为近代花鸟画坛上一个高峰人物。因此,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只要形成一种风格就可以成家是不成问题的。当然,成就一种美学风格,是靠画家的笔墨功夫与创作表现来实现的。没有这两点,画来画去,还是别人的哪一套,无法达到较高的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 潘天壽取得的成就,主要来自于这几点:一是他是有理论思想主张的画家,不是盲目的画。他写过《中国绘画史》这样学术著作,也有较为鲜明的艺术主张。如他说"中国人从事国画,如一意摹拟古人,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耀祖是一笨子孙;"可见其创新意识是很强的。二是他是第一个将山水画构图引入花鸟画的人。传统的花鸟画都是画花鸟的一角,花鸟的一个局部,构图都是一侧,一面,没有山,只有石。在潘天寿的作品里,有山石,而且都是大山石,花鸟处于中心位置,有西画的构图感觉。三是他的作品主要描绘山涧的繁花景像,丰富而漂亮,但无一点俗气,比一般花鸟画内容要丰富的多。四是他的书法独具一格,称得上是专业书法家。绝不是画家中凑数书法家的。潘天寿的书法走的是险峭劲厉的路数,崇尚阳刚与金石气。在书法结体上学黄道周,张瑞图的东西多一点,也有《二爨》的东西在里面;体现在画上,就形成了险峻高冷的调性。因为笔画多为方笔,他的画就给人以霸气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在具体的画面表现上,潘天寿用笔一如书法,线条紧峭幽折,方笔翻转,笔法趋于破险,断裂,劲利之间。他画山石也无皴擦,就是勾线填色,方法很简洁,这种简洁这为山石上的花鸟提供了展现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除了以上的特点,潘天寿的画没有传统文人画的"淡"、"清",而是多了一种丰富与强悍。同时,潘天寿的画,也有一定的现代感,不似传统花鸟画的一种沉闷气味,还在很多地方游离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理想,在笔墨,精神,中锋用笔,骨力,气韵等到方面,并不是一种天真,自然,醇厚的文人画气息,反而处处按排,设计,精装,一如他的书法一样,使很大劲,按排大小变化,空间节奏分割。因此说,潘天寿是一个主观意识非常强的画家,他将主观设计与自然天成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你几乎在画面上,看不到有太多的什么安排,除非你太敏感,或太传统,有现代一点的眼光看,他是精心安排的天然效果,还是很牛的。</p> <h3>潘天寿 1943年作 山水114×47.5cm</h3> <h3>潘天寿 1961年作 雨后千山铁铸成</h3> <p class="ql-block">   青绿设色,画面上方只用铁线勾画山石大貌,山下浅渚上两块尖石斜立,山间楼台关隘隐隐可见;画幅中间,江水隔岸,用古拙、苍劲的汉隶填补空白,使近景远景连为一体;下方树木枝丫欹侧,山石、房屋也用斩钉截铁的笔法勾出大形。这种简练概括的手法,把各种各样的物态都笼罩在一种统一的风格之中,表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意境。</p> <p class="ql-block">   潘天寿的小品,韵味隽永,笔筒意深,是他的情感率直流溢的结果,《晴江晓色图》的画面形象几乎减少到最大的程度,江的对岸高山横立,山石的表面不细勾分面,只靠色彩的浓重表现向背明暗,岸边蒲苇晃荡,近处只留几片墨迹,两个人物畅谈高论,一派散逸气象。这种平淡天真的绘画风格使艺术家的心灵世界因之而展现得分外鲜明。</p> <p class="ql-block">  《晴峦积翠图》画风恬静简淡,彩墨纷披,设色用笔简练有力,布景造势气壮力强,上作叠山斜立,下有两户人家屋宇相接,门户开敞,篱问院外似鸡犬相闻。尺幅之作,表现了潘天寿沉雄奇拙、苍古高翠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南湖烟水》绘于乙酉年,即一九四五年,潘天寿四十九岁,是年潘天寿曾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甚获好评,其社会名望与艺术造诣正是上升时期。潘天寿的艺术博采众长,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取法尤多,最终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此幅是潘天寿中年为友人所绘相赠之作,潘天寿作品存世量极少,中年作品更为鲜见。从此图不难看出潘天寿对笔墨“一味霸悍”的追求,晚年强烈艺术风格的形成,从此图可以找出端倪。</p> <p class="ql-block">  潘天寿《松阴观瀑》立轴作于1944年。潘天寿用墨,枯湿浓淡均见深厚的传统功力,尤其是泼墨,更是元气淋漓,深得苍茫厚重之致。用色则古艳淡雅,超尘绝俗。他的用笔曾吸收石涛的破墨洇化,干湿互用,造成淋漓酣畅的水墨效果。通过对古松、巉岩、流泉、山花野草的描绘,创造了一个诗意盎然的画面,古松老千刚劲如铁,虽有枯枝,但仍然黛色参天,郁郁葱葱。画幅右边岩石,形象奇特。上下两部分的山石遥相相呼应,中空处留白有落款,整个画幅的结构颇具匠心。底端的石块上一人端坐松下,古松树身自中向右上角倾斜,树帽自右向左侧延伸,将势收回。树身及岩石的主要轮廓线,与自右上角来的雨后溪流,在相接未接之间。树身左边,溪流之下同样留有空白。由于主体景物置于上下两侧,画家在中空处题款,造成了整个画面的均衡。其构图之大胆奇崛,总给人一种强劲有力的新鲜感,而颇具结构美。</p> <p class="ql-block">堪欣山社竹添孙 设色纸本 立轴 1960年作 (360.8万元,2005年12月西泠秋拍)</p><p class="ql-block"> 《堪欣山社竹添孙》是潘天寿先生 1960 年创作的指墨画精品,此图之妙处在于基本上采用传统中国画的图式,却以高超的指墨技巧勾画而成,通篇营造出一种令人向往的田园氛围,堪称逸品,令人爱不释手。此画体现了潘天寿的“常变之道”。</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是远离尘俗、依山傍水的竹里人家,院子里晾晒着衣裳,让人联想沿着点点块石所铺的道路,出竹篱院门,该是一湾绿水。此类题材本身并不新鲜,潘天寿以前画的《柏园图》、《竹谷图》和几幅《山居图》都是同一题材,相近的构图图式。它的好处是恬静、幽雅,很有中国古典的风味,很适合表现出甘居寂寞,追求孤傲苍凉的人生境界,一种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气概。此类作品格调高,有境界,从中可以领略到一种清高俊逸、荒寒苍古的审美趣向。潘天寿本人应该说就是一位能蕴含天地之变、处事不惊的高人,他被人称为“魏晋名士”,甚至有一种高僧的气质。所以,他画此类作品颇为得心应手,因为这原本就是他的审美理想追求。这可以说是一种“常”。</p><p class="ql-block"> 《堪欣山社竹添孙》凝重生辣,粗中有细,生拙而不霸悍,有毛笔画难到之意,雅静而非雅致小巧,尤其是有笔墨而无笔墨痕。此者可以说是指画和笔画共同所求的笔墨最高境界。故张立辰、梅墨生二位亦称赞道:“《堪欣山社竹添孙》之线如屋漏痕,如其自谓:画事之笔墨意趣,能老辣雅拙,似有能,似无能,即是极境。”</p> <h3>潘天寿 1962年作 秋到南国雁初飞</h3> <h3>潘天寿 1964年作 新春79.5×44cm</h3> <h3>潘天寿 拟石涛山水49.5×45.5 cm</h3> <h3>潘天寿 1924年作 山水138×69cm</h3> <h3>浔阳江舟</h3> <h3>江洲夜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