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郑建平战友是铁网战友及其熟悉的大忙人,她负责快乐写作群,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除了管理本群的事物外,还协调群里面的稿件质量,挖掘优秀的作者进入写作群。负责兵网外挂《新华网》。还要接送外孙女上幼儿园、放学接回家,近期出色完成了《纪念援越抗美55周年的大型活动》收到战友发来的稿件170余篇。全部外挂《新华网》取得了良好效果。接着又完成了《纪念成昆铁路通车50周年》的活动。现在的《襄渝铁路通车50周年》的活动也正在进行中。</h3><h3> 这几年兵网写作群在她的正确领导及战友的努力下、拓宽视野,广聚贤才,有250余名优秀作者汇集在写作群,每年都有几千篇文章从铁网刊出,其中外挂《新华网》、《今日头条》、《搜狐》《人民号》高端媒体2000余篇,取得了不错的点击率。今年的势头依然强劲。形势好于历年。铁网向一条无形的红线把铁道兵的战友连在一起 也把铁道兵的精神撒播到全国各地读者的荧屏上,铁网的辉煌,郑建平战友功不可没。</h3> <h3>胡海南战友,来自铁二师七团。17岁穿上军装后就随部队迈出国门,入越参加了援越抗美的伟大战争,在越南表现出良好的军人素质,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尽职尽责的完成了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深受部队领导的赞扬,并在越南战场上立功受奖。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归国后又投入到修建襄渝线的会战当中,做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应尽义务。也是我的榜样和偶像。</h3><h3> 这次听说战友小聚,她非常高兴、早早的就到酒店订位子,再相聚中谈笑风生。虽然都在广州住,但见面的机会并不多,这次见面,给我留下记忆的就是;胡海南大姐是一位国际主义战士。向海南大姐学习。</h3> <p class="ql-block">杨绍富战友 ,来自铁二师七团 ,安徽安庆市人,以前是公众号编辑,现在是铁道兵网站编辑,兼管《新华网》外挂的双重任务、他是个任劳任怨的人、网站安排的工作从不讲条件,也从来不叫苦,给人的印象是随和、很有亲和力,编辑稿件的时候有时忙到深夜,如果哪位值班编辑有事情、他都挺身而出,代有事的战友值班。并且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编发后分享到各群,他还义务辅导新编辑如何操作电脑、从哪里找到切入点、受到同行编辑的好评,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兵网的人一提到杨绍富编辑,都会竖起大拇指的。</p> <h3>张润洲,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1973年3月入伍。服役于铁12师57团8连,1978年退出现役回家种田度日、现居住广州,人生没有什么闪光点。最欣慰的是,当兵这几年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部队教会了我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我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有立足之地。目前在兵网做志愿者,在记叙文栏目组负责把战友的作品送到兵网信息中心,为战友服务中找到了快乐。找到了晚年的自信。并且还向战友们学到了写作的真谛。感到很欣慰。</h3> <h3>在羊城有幸的会见了来广州做客的战友杨志毅夫妇,以前和杨志毅战友不熟、只是在写作群里面值班的时候给他送过稿子,没见过其人,。这次他们夫妇从浙江衢州来广州,一来探亲,意外的又会见了郑建平、杨绍富等战友,他觉得非常开心,不虚此行。他们夫妇也盛情邀请广州的几位铁道兵战友去浙江衢州做客、旅游,放松一下心情,看一下美丽的衢州,郑建平也高兴的答应了杨志毅夫妇的请求、待有机会的时候 ?我们一定去拜访。</h3> <h3>杨绍富战友左边的这位胖胖的叫黄志原,来自铁二师。住在广州天河区,以前彼此都不熟悉,通过这次小聚,互相增加了了解,增进了战友之间的友谊,都有相见恨晚之意。看他们聊的多亲切。</h3> <h3>建平和她的小外孙女二宝,</h3> <p class="ql-block">短暂的战友小聚结束了,大家都依依握手惜别,这次疫情虽然对战友聚会影响较大,许多大型聚会都推迟或取消了。给各地许多老战友留下来许多遗憾,但是还挡不住战友们迫切见面的热情,大型聚会受限,就小打小闹,搞区域性的小型聚会.,虽然这次规模不大,但是,在疫情尚未结束的情况见到心仪的战友,觉得非常开心。我临行的时候,抱起了建平家的小外孙二宝,杨少富战友抓拍了这个难得的镜头</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