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次面谈注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潜伏期( Lateney Peried )儿童往往会问为什么要接受精神分析,孩子很可能在家就已经提出这个问题。精神分析师最好事先跟孩子的母亲或父母亲讨论这一点。如果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某些困难,那么答案很简单:因为他有这些困难,所以需要接受治疗。在这个案例中,我亲自提出这个问题。有些情况下,尽管孩子渴望得到答案,也不会自己提出这个问题。这时,精神分析师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否则可能要等到多次面谈后,才有机会向孩子解释接受治疗的原因。另一种情况是,精神分析师需要先进人潜意识素材中,了解儿童渴望知道自己与精神分析师的关系并意识到自己需要接受精神分析,而且认为精神分析是对自己有帮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I 、移情诠释( Transference Interpretation )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精神分析师各持己见。虽然我认为每次面谈都应该有移情诠释,但经验告诉我,刚开始的诠释不一定包括移情。如果患者的心思全在其与父母或兄弟姐妹的关系上,对于过去甚至现在的经验,精神分析师一定要让他畅所欲言,至于其指涉则应稍后再进行分析。另一种情况是,精神分析师可能会感觉到患者无论在说什么,情感重心都放在与精神分析师的关系上,这时,精神分析师首先要诠释的就是移情。毋庸置疑,移情诠释是指将患者对精神分析师的情感回溯到早期的客体,否则诠释就没有效果。在精神分析发展的早期,弗洛伊德发现了移情诠释的技巧后,移情诠释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神分析师必须在直觉的引导下,识别出在他还未直接提及的素材中存在的移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I .记录时,我会分别说明理查德对诠释的反应:有时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甚至表示强烈反对;有时又明确表示同意;还有时他的注意力不集中,似乎没有在听我说话。即使他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代表他完全没有反应。我往往没有办法记录下诠释当时对他产生的影响。我说话时,他很少静静地坐着,可能会站起来,也可能会拿起玩具、铅笔或者纸张,有时还会打断我的话,提出进一步的联想或疑问。因此,我记录中的诠释往往比较长而连贯,但事实并非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V .潜伏期的儿童很少会像理查德一样,短短几次面谈就带来这么多素材,因此在其他案例中的诠释就会有所不同。诠释的内容和时机因人而异,必须根据患者呈现的素材与情绪情境来决定(参见《儿童精神分析》第四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