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桥与城堡的往事

慧云

<p class="ql-block">  巴尔干半岛,名字源自土耳其语“Balkan”,意为“山岭”,描绘了一片地理上由山脉交织而成的土地。波黑在这半岛的中西部,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简称,首都在萨拉热窝,这是某个年龄段熟悉的名字。《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一部南斯拉夫电影,如今南斯拉夫解体为6个国家,波黑为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进入波黑时,正是夕阳落山之际,想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诗句,在乘飞机、坐大巴旅游的时代,即使离家万里,也生不出这样的诗意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过前南斯拉夫的几个小国的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面记录了黑山的塔拉大桥,让不少70年代的中国年轻人在鬓发如霜的年纪跑来祭奠曾经的英雄情怀。然而,那部埋在中国人心底的电影-《桥》却是南斯拉夫人的“盲区”,他们竟不知有这样一部影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另外三座著名的桥则在波黑国,在塞尔维亚篇中曾写到诺贝尔获奖作家安德里奇的《德里纳河上的桥》,就坐落在波黑维舍格勒小镇,那是一座古典奥斯曼式的桥,200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憾的是我们的旅行团在它身边走过,却没有停下脚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波黑古城莫斯塔尔的一座古桥,它始建于16世纪,历时九年建成,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是世界上最宽的人工建造拱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桥西边的居民信仰天主教,东边的信仰伊斯兰教,因为信仰不同,冲突变为敌意,虽然隔河相望,却不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span>1993年古桥被著名的波黑战争摧毁,那是一场同属南斯拉夫人的三个民族之间的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虽然在美国主持下,南斯拉夫联盟、克罗地亚和波黑三方领导人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战争于1995年结束了,但300万人死去,国家一片狼藉。我们看到的是2004年按原貌、原技术,用相同材料重建的大桥,它象征着人类的合作与和平,同时也铭记着人类的关系是如何的不堪一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大桥横跨流经莫斯塔尔老城中心的内雷特瓦河。桥头两边有石头砌成的房屋,有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卵石铺砌的</span>古<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的街道。</span>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各自开着富有民族特色的店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每家店铺里都摆满了异域的饰品、铜质的挂盘、<span style="font-size:18px;">土耳其式样的茶壶、茶杯、</span>以老桥为背景的装饰品 …… 这是一幅幅16世纪波斯尼亚的风情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如今来到这里的人,没几个还会想起它的历史、它被摧毁的样子。大家逛完街市便拥挤到桥上去看那位跳桥人,他可不是因生活懊恼,厌烦了这个世界跳桥的,这是街边艺人的表演,在收足了路人打赏的25欧元之后,他便会将纵身一跳的技艺演绎到极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桥距水面有20多米,河水不深,只有当地熟悉水情的人敢往下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倘若你正坐在古桥旁边的磨坊餐厅,在朝霞或夕晖中望着古桥的倒影,非常迷人;再有表演者的纵身一跳,精彩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莫斯塔尔桥不远处的弯桥也很有味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莫斯塔尔出来,本以为要直奔萨拉热窝去看举世闻名的拉丁桥,中途却有了新的斩获,在波黑中部,闯进了安德里奇“波斯尼亚三部曲”中的特拉夫尼古城。似乎在弥补未到作家笔下德里纳河桥的遗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特拉夫尼克纪事》中安德里奇以极其精美的形式,展现了一段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发生在波斯尼亚特拉夫尼克各类人之间的冲突与博弈。只是我们看到的老城仅剩下了白色石头筑起的古老建筑,无从体会作家描述的那段疾风骤雨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突厥人于13~14世纪修建了这座特拉夫尼克城堡,后来奥斯曼人‌(希腊化的突厥人‌)又进行了扩大重修,把它变成了一个带有瞭望塔的堡垒。一边是湍急的河流,另外三边是悬崖峭壁,只有一座石桥将古城和古堡连接起来,战略位置极好,易守难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对游客来说,登上高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览</span>山城风光,也是不错的观景之地:错落有致的红顶建筑,高耸的宣礼塔,赏心悦目。这是波黑境内保存最完好的要塞之一,不知为什么这样坚如磐石的一处城堡,名字:“特拉夫尼克(Travnik)”在斯拉夫语中却是“草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跨过古老的石桥,就进入了城堡内部。白色石头砌成的城堡气势恢宏,城门、瞭望塔、城墙等均保存了下来,瞭望塔底层还展出了当年突厥人的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服饰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阶向要塞最高处攀登,沿途可见废弃的大炮,陡立的城墙,走进这里有种穿越到中世纪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从古堡下来,进入小城城区,特拉夫尼克曾是奥斯曼帝国时期波斯尼亚的首都,也被称为欧洲的伊斯坦布尔。</p><p class="ql-block"> 一个城市的灵魂通常位于老城的历史街区。这座小城里还保留着诺贝尔奖获得者伊沃·安德里奇的故居,那是他四岁之前的家,现已成为博物馆,行程中也没有参观这里的安排。跟团游虽有许多便捷,却不能随心所欲,鱼与熊掌不可兼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距特拉夫尼克不远就是亚伊采小城,曾有多位国王在此设立帝都,城中有许多中世纪及奥斯曼风格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世界上少有的,位于城市中心的中央瀑布,约有20多米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大巴开进萨拉热窝第一站就是拉丁桥,桥名源于周围的拉丁区,那里是天主教徒居住的地方,位于米利亚茨卡河的右岸。 拉丁桥最初是1541年的木桥,洪水冲毁后,1798年建成这座四孔石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在世界上无数的桥中,拉丁桥恐怕依然籍籍无名。1914年6月28日上午10时,一位狂热的斯拉夫民族主义者,名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小伙子向外出巡视的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苏菲开了两枪,王储夫妇毙命倒地,历史由此转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盟国、协约国也全都卷进了战争)</p><p class="ql-block"> 奥匈帝国找到了极好的对塞尔维亚宣战的借口,接着德国对俄宣战、对法宣战;英国对德宣战,一战由此全面展开。而随后倒下的,有100万塞尔维亚人以及1200万在这次大战中丧生、1000多万负伤的人们。奥匈帝国从1914-1918年持续炮轰贝尔格莱德,我们在贝城看到了一战时留下的累累弹痕,断壁残垣,一时间拉丁桥成为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贝尔格莱德老城区普林西普的塑像)</p><p class="ql-block"> 历史总是离奇的相似,<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与发生在他之前1909年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击毙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事件极为相像。</span></p><p class="ql-block">  前南斯拉夫时期称普林西普为民族英雄,歌颂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精神,“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并为他塑像、立碑,将拉丁桥改名普林西普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桥北面的粉色楼房原为咖啡厅,后辟为一战爆发博物馆,里面存有一些史料,对暗杀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保留着与事件相关的物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北边桥头向街里看,右侧粉色楼下第二个窗前便是普林西普刺杀王储时的立足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时车子在调头,速度减慢,普林西普用勃朗宁M1910自动手枪连开两枪,大公颈部中弹,夫人腹部中弹,车子没开出多远,便双双停止了呼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外停放着奥匈王储当年乘坐的敞篷轿车。博物馆外墙上有事件现场的照片,还嵌有一块纪念碑,上面用塞尔维亚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刻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王储及夫人苏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普林西普刺杀王储站立的石板上,用水泥浇铸的一双脚印。波黑独立后,这些都撤掉,拱桥改为“斐迪南桥”,以纪念在这里遇刺的斐迪南大公。近几年,波黑民族对立缓解了很多,我们去时嵌在墙上的字碑与地上的水泥脚印又都恢复如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是奥地利唯一继承人、茜茜公主的丈夫-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侄子。因斐迪南大公的夫人没有王室血统不受皇帝待见,每年苏菲生日庆典招待会不办不行,办了又要招宫廷贵妇们的闲话。大公索性向皇帝讨了阅兵任务,带苏菲躲到波黑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时奥匈帝国皇帝主张兼并塞尔维亚,扩展奥匈帝国版图,因此遭到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敌视。而斐迪南大公在政治上其实是倾向于塞尔维亚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普林西普为波黑塞族青年,参与暗杀的一众人皆隶属塞尔维亚的激进组织“黑手社”,他们策划并实施了此次暗杀行动。行刺小组沿巡视路线埋伏6人,第一人扔出炸弹被王储随从用雨伞打飞;一说是扔到车上,弹出去了。后面的行刺者或时机不当,或临阵退缩,到普林西普时,正赶上车子调头,他顺利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时使用的手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普林西普事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由于当时他是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学生,还不满20岁,不能判死刑,于是被判20年有期徒刑。在狱中因健康原因接受了切除手臂的手术,后于1918年4月28日因肺结核死于狱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世界大战老照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管是波黑战争中300万牺牲者,还是拉丁桥畔的枪声后,1200万无辜生命的消失,都让我们反思:任何战争都是人类社会的灾难,是老百姓的灾难!历史过去了百余年,</span>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判断普林西普的勇气归属。</p><p class="ql-block"> 铭记历史,珍惜和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