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新探索:从“校家社”到“家校社”的“教联体”

仁习杨

<p class="ql-block"> 昨天上午,应习水县第十小学的邀约,担任该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之职,参加学校首次关工委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会议。这是我今年4月份退休,回归家庭之后,违背自己退休时定下的“退出所有担任的全部职务,不再接受新的职务”的誓言。原因只有一个:第十小学所在地是我祖母刘小连与缘继祖父王盛财、王盛金的老宅之地,这份缘让我违背了7个月之前定下誓言。学校问我之前的职务时,我说就写参战退役军人或退休公务员,后来考虑到是关工委组织,不想挂有虚名,只写了一个:习水县关工委老战士宣讲员。这是我的业余爱好之一和力所能及的。</p> <p class="ql-block"> 从2022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庭教育促进法》,到去年教育部等十三个部委联合出台《建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意见》,再到前不久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三年时间,从立法实施到建全机制,到工作方案,密集出台,从突出学校到把家庭摆在首位,说明了当下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协同教育的复杂性,家庭教育的紧迫性。</p> <p class="ql-block"> 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教育联合共同体,新词、新语、新说不断创造、创新出现,新办法、新路经、新模式不断探索运用。习水十小(前身木楠学堂、小学)88年的建校和育人历史是一条不断探索、创新之路,发展过程。88年后怎么办?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教育联合体,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在新的探索实践。人的一生轨迹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家庭,这个周期率。</p> <p class="ql-block">  习水十小昨天这次“联”会,是习水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开端。联到了县内、街道、村内、校内“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老专家),联到了所在县关工委、县教体局关工委和学校所在地街道关工委、村支两委、企业家,会上为此都在出谋划策。旨在通过构建以学校为圆心、区域为主体、资源为纽带的“教联体”,促进家校社的有效协同,确保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p> <p class="ql-block"> 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或家庭一方的事情,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同样重要,在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协同作用。“教联体”怎么“联”呢?交流座谈会上五分钟的发言时间,我想到了挖掘社会、家庭和学校资源,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来协同促进学生发展。</p><p class="ql-block"> 首先,联责任: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是协同育人的主体,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只有促进各主体协同发力、同向同行,才能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一是提供政策支持,凝聚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共识。二是提供条件保障,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和运行。</p><p class="ql-block"> 其次,联资源:拓展教育内容边界和形式。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需要依托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联结与整合,加强各协同主体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助于丰富教育知识体系。拓展教育边界,意味着要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入手,在传统课堂学习之外,解锁关于性教育、环境教育、艺术教育、STEM教育等的“新式课堂”。一是充分利用家校社优势资源,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二是打破传统物理空间局限,创新课堂形式。</p><p class="ql-block"> 最后,联空间:拓宽家校社融合互动平台。学校、家庭和社会间的交流互动对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至关重要。从主体而言,家校社均应健全多边沟通联系制度。从形式而言,线上线下沟通平台的灵活使用有助于各方及时深入“对话”。一是组织线下交流活动,增进家校社深层联系。二是搭建线上沟通平台,促进家校社互动反馈。</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学校和自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