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好诗不过近人情</b></p><p class="ql-block"> 对于四川老乡清代有“蜀中诗人之冠”之誉张问陶的诗,我读得不多,但数读他的《论诗十二绝句》,令人心动。如:“ 凭空何处造情文,还仗灵光助几分。”说诗人创作还仗灵感,不是生写硬凑,雕肝镂肾。</p><p class="ql-block"> 第十二首绝句更见精彩:“ 名心退尽道心生,如梦如仙句偶成。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进一步强调作诗要自然,近天籁,近天趣,近人情。 </p><p class="ql-block"> 人类为什么要唱歌作诗?美学家朱光潜在《诗论》中有一段话说:对于这个问题,众口同声回答:“诗歌是表现感情的。”接着他写道:“这句话也是中国历代论诗者的共同信条。”以写诗的宗旨而言,不外抒情、言志、说理三端。从本质来说,古人认为诗就是“缘情。”唐人孟棨在《本事诗序》中有一段话说:“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抒怀佳作,讽刺雅言,著于群书。虽盈厨溢阁,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p><p class="ql-block"> 杜甫、皎然等等诗家,也对诗之意境营造有所表述,以为意境创造从情开始,以抒情为目的。于是,“诗情”这个词,便多次出现在一些著名诗人的诗中。刘禹锡《秋词》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王夫之《东阁梅》有:“香国扬州锦阵豪,诗情偏向峭寒高。”这里的诗情,包含了诗人此时的内心所思,内心所寄。人之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p><p class="ql-block"> 古今的诗人,在以诗言情方面,可说是极尽心巧,多出名篇。先说欢喜,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天,唐军平叛取得重大胜利,因战乱漂泊的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战乱得平,社会生活趋于安定,有着奔回老家希望的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接着是惊喜的感情洪流涌起更高的洪峰,“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年轻时日子过得舒适,“不种一陇田,仓中有余粟。不采一枝桑,箱中有馀服。”《知足吟》他的《少年问》中便是一片喜悦:“少年怪我问如何,何事朝朝醉复歌。号作乐天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他愁少乐多,朝朝醉复歌,自然是乐天乐地。他的号“乐天”,实在代表了他的快乐生活。</p><p class="ql-block"> 明人李日华见春放梅笑,檀口粉脂,酒添狂兴,有“诗句从天泼下来”之咏。《丁卯新正三日写梅》这比之于“梅痴”林和靖的“幸有微吟可相狎”,更来得欢情多些。爱情的情,有诗以来就是诗人们诗歌紧紧扣住的主题。但是,这份人生之情,往往是“此事古难全”,往往沉浸在思念和离别之中。《诗经·周南·关雎》道:“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辗转反侧,捣枕捶床,何其苦哉!</p><p class="ql-block"> 汉代徐淑《答秦嘉诗》中,这位思妇,思情切切,催人泪下:“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瞻望、踊跃,见情之急。伫立、徘徊,见情之躁。离国离子之苦,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写得惊人梦魂,动人心魄:“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出语哽咽,沉哀入骨。弦急调悲,肝肠搅刺,那份悲伤,那份痛苦,听起来就令人难以忍受,情动于衷,大悲大苦。</p><p class="ql-block"> 思念之情,诗人们写得多的还有思乡之情。古代因着交通不便,少小离家老大回,几十年生活在故乡之外的地方。每逢佳节,每逢月圆时,种种乡思,种种牵挂,涌上心头。牵挂父母,牵挂妻儿,牵挂乡亲,没有电话可以接通家人,接通乡亲的声音,述说彼此的相思。书信之外,诗成了唯一的表达。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客居异乡思念故园的思乡妙句。</p><p class="ql-block"> 思乡之情最切的,应该是那些戍边将士。汉代有一首《古歌》,描写了戍边将士思乡之苦。“秋风萧萧愁杀人。”劈头便是苍莽悲凉、愁云笼罩的秋日,接下来说“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忧愁像病魔一样,侵袭着在座人的心肠,就这么耗蚀着青春,等待衰老的到来。“离家日趋远,衣带日渐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漂泊异乡,离家日远,荒漠之中,被飙风、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子天涯之感”,这其实是东汉离乡征戍之卒的一曲悲歌。</p><p class="ql-block"> 影响人的情绪的,还有寂寞、惊恐、哀伤、抑郁,悲壮、愤慨,等等,都在诗中得到种种表现。诗,表情之外,自然也会表理、表趣,但理、趣实在也离不开情。理,应该是入情之理,趣,也应该是入情之趣。</p><p class="ql-block"> 宋诗是尚理的。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更写了不少诗来宣传自己的理学观点,南宋朱熹的这类诗就尤其多,应该在千首之上吧!最有名的是他的《观书有感二首》。另如他的《淳熙甲辰仲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之八曲云:“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洄。莫言此处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告诉人们一个浅显的道理:要知道梨子的滋味,最好亲口尝一尝。因着七曲水急滩险,牵挽颇艰,于是许多游人由此而返,不见八曲之胜。涉足险远,一览胜景,往往在于坚持一下。以此诗来说,其实也是缘情写景,缘情叙议,情理交融。刘克庄的《圣贤》是一首严格意义上的说理诗,其中有:“取人最忌规模狭,绝物常因议论严。” 是颇富哲理的名句,说的是选取人才和断绝人世往来,诗中句里,含着深深的人情。</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有一首表趣的诗《访隐者》:“童子穿云晚未归,谁收松下著残棋?先生醉卧落花里,春去人间总不知。”这位隐者醉得也算可以了,醉卧落花,连春天走了都不知道。这里含着渔樵真趣,一种闲情逸趣。</p><p class="ql-block"> 还有言志。包拯《书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良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写他以高尚的心灵、正直公道的做派来担当重任的志向。这一题壁诗,是一代清官包公的自勉,是他爱民之情的表述, 也是他报国之情的表述。</p><p class="ql-block"> 唐人韦应物在滁州任上写过一首七律《寄李儋元锡》,其中有一联言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宋以后一直受到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赞“贤矣”。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在庐山谈“诗言志”,也念到这两句,认为是“古代清官的情怀”,是“古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p><p class="ql-block"> 韦应物的这两句诗之颇受称赞,重要的应该就是在于他的一片爱民之情吧!“邑有流亡愧俸钱”,寥寥七字,说出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责任所在,当了一个地方的父母官,就该幸福一方百姓,富裕一方百姓,安定一方百姓。你在官位上坐着,百姓却流离失所,受冻挨饿,自然应该心中惶恐,自愧自羞,愧对工资、愧对朝廷的信任,愧对人民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诗言志,也紧紧地连着情啊!“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荀子·正名》中说:“情者,性之质也。”情,其实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有血有肉有生命的活人之本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0二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于西溪书屋忆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