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12月1日</h1> <h1> 萨尔瓦多导游来危地马拉城接上我们,驱车一路向南,穿过皮斯河(Paz River)大桥,来到两国边境。</h1> <h1> 办理海关手续时,看到萨尔瓦多总统纳伊布·阿曼多·布克莱·奥特斯(Nayib Armando Bukele Ortez)和夫人加布里埃拉·罗德里格斯·德布克莱(Gabriela Rodríguez de Bukele)的肖像挂在大厅。</h1> <h1> 奥特斯总统年轻有为,执政期间致力于打击犯罪、推动经济发展,直接采用美元作为国家货币并推行比特币等政策,选民支持率高达93%,并成功连任两届。</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塔祖马尔遗址</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Tazumal Ruins)</b></h1> <h1> 进入萨尔瓦多后,我们驱车行驶约3.5小时,来到查丘瓦帕(Chalchuapa)参观塔祖马尔遗址。</h1> <h1> 塔祖马尔遗址始建于公元前1000年至前400年之间,拥有超过3200年的人类居住史,受到玛雅文化和奥尔梅克文化(Olmec culture)双重影响。</h1> <h1> 塔祖马尔的金字塔高约24米,结构分层,每一层都有巨大的平台,顶部设有用于宗教仪式的祭坛。</h1> <h1> 塔祖马尔的小神庙是当地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如今仅存一座低矮的平台,遗迹上可见许多现代修复的痕迹。</h1> <h1> 小神庙旁有几座墓葬,从中挖掘出大量陶瓷器件、玉石和金属饰品、雕刻石块以及作为祭品的布料碎片,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只带有玛雅文字的瓶子。</h1> <h1> 在挖掘出的骨骼遗骸中,有一具男子的前额被压成桶状,这种颅骨塑形仅用于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物,因此可以推测他是塔祖马尔的一个重要人物。</h1> <h1> 这块巨大的胜利石(Monumento de la Victoria)为第12号纪念碑,石头四面雕刻着身着战斗装备、佩戴头饰、肩甲和腰带、手持盾牌或武器的战士,体现了玛雅社会对力量和战斗技能的重视。</h1> <h1> 公元900年至1200年(玛雅后古典时期),墨西哥人迁移到塔祖马尔,带来了乌拉玛(Ulama)球,球场用石材、泥土和红色沙砾建造,球的直径为15-30厘米,球员主要用髋部击球,将球送入对方球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塞罗韦尔德国家公园</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Cerro Verde National Park)</b></h1> <h1> 下午,我们驱车1小时来到海拔约2000米的塞罗韦尔德国家公园,这里是当地居民散步、野餐和享受宜人天气的休闲胜地。</h1> <h1> 我们下榻的塞罗韦尔德1810酒店(Casa 1810 Cerro Verde Hotel),坐落在公园内,客房的落地窗外正对着伊萨尔科火山(Izalco Volcano),云雾缭绕,火山时隐时现。</h1> <h1> 下午,我们在园区内随便转转。通往火山的山间小径蜿蜒延伸,曲径通幽,丛林间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静谧灵动。</h1> <h1> 站在公园的高点俯瞰,山谷下,丛林间隐约可见澄澈的湖泊、青青的远山,以及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h1> <h1> 见此美景,我按捺不住放飞无人机,不料风大,“大疆”坠落山谷,长眠于伊萨尔科火山。</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傍晚,我们一边享用美味佳肴,一边欣赏火山日落。夕阳洒下耀眼的星芒,点亮了山峦的轮廓。晚霞为火山拉上金色帷帐,将天空渲染得如梦似幻。光影交错洒满大地,为静谧的火山增添一丝灵动。这壮丽的火山日落,如诗如画,令人终生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12月2日</h1> <h1> 晨起,伊萨尔科火山周边云消雾散,裸露的环形火山口清晰可见。</h1> <h1> 这里离太平洋只有50公里,湛蓝的海面和在海湾中游弋的船只依稀可见。</h1> <h1> 灰色的火山体几乎没有植被,郁郁葱葱的山谷中,静静坐落着一座不知名的村落。</h1> <h1> 空气清新,沁人肺腑,晨练做几个简单的瑜伽体式,舒展一下筋骨。</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圣安娜火山</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San Ana Volcano)</b></h1> <h1> 原计划今天攀登圣安娜火山,但因风力过大无法登顶俯瞰火山口,只能止步于半山腰,权当一次健身锻炼了。</h1> <h1> 沿途的火山地区,翠绿的灌木丛与丰润硕大的芦荟枝叶茂盛,展现出这片土地蓬勃的生命力。</h1> <h1> 火山坡上的芦荟长成大树,最终以开花结果的方式完成生命的使命,诠释了万物循环的自然规律。</h1> <h1> 爬到今天可达的圣安娜火山的最高点,我们坐下来细细欣赏周围的景色。虽然未登顶,但几小时的登山锻炼,已满足了我们旅游的初衷。</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科特佩克湖</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Coatepeque Lake)</b></h1> <h1> 下午,我们驱车1.5小时来到科特佩克湖畔,这是一座火山湖,四周山峦环绕,湖水清澈,周围绿树成荫。</h1> <h1> 我们在湖边找了一家户外餐厅小歇,喝瓶啤酒,吃点沙拉、炸薯条等轻食,悠闲地欣赏着这里的湖光山色。</h1> <h1> 之后,我们驱车2小时来到圣萨尔瓦城,入住多巴塞洛酒店(Barceló Hotel)。</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12月3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萨尔瓦多市</b></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圣母玫瑰堂</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Iglesia El Rosario)</b></div></b></h1> <h1> 今天上午参观萨尔瓦多市,我们先来到圣母玫瑰堂。教堂以现代主义风格为特色,简洁的线条和色彩斑斓的玻璃窗使其成为萨尔瓦多市的重要地标之一。</h1> <h1> 圣母玫瑰堂建于20世纪60年代,由萨尔瓦多著名建筑师法比安·萨尔瓦(Fabian Salazar)设计,并于1971年完工。</h1> <h1> 教堂设计注重自然采光,室内的光线主要来自天窗和周围的彩色玻璃窗。</h1> <h1> 圣母玫瑰堂的采光采用了巴西圣保罗大教堂(Catedral da Sé)的设计理念,通过引入自然光来增强教堂空间的神圣感和艺术氛围。</h1> <h1> 教堂入口上方的弧形玻璃窗勾勒出一只灵动的眼睛,带来光明,庇护神圣。</h1> <h1> 1980年,萨尔瓦多天主教大主教奥斯卡·罗梅罗曾在玫瑰堂主持弥撒,公开谴责暴力和军政府压迫。罗梅罗后来在家中被刺杀,成为萨尔瓦多内战中的标志性人物,玫瑰堂也因此成为政治和社会变革的象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独立纪念碑</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Monumento a la Independencia)</b></h1> <h1> 从圣母玫瑰堂出来,我们来到旨在纪念萨尔瓦多1811年宣布独立而建造的独立纪念碑。纪念碑顶部的天使象征自由与胜利,下方的坐姿女性象征法治与正义,中央铭刻“Dios”,象征神圣支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塞·马丁内斯雕像</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José Martínez)</b></h1> <h1> 再往前走就是萨尔瓦多市中心的独立广场(Plaza de la Independencia),广场中央伫立着何塞·马丁内斯的骑马雕像,他是萨尔瓦多独立战争中的英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萨尔瓦多的国会大厦</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Asamblea Legislativa de El Salvador)</b></h1> <h1> 独立广场一侧是萨尔瓦多的国会大厦,建筑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是萨尔瓦多的立法机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萨尔瓦多国家图书馆</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iblioteca Nacional de El Salvador)</b></h1>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独立广场另一侧是国家图书馆,这是一个中国援建的项目,2017年启动,2020年竣工。图书馆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教育场所,也成为了萨尔瓦多与中国友好关系的象征。</h1> <h1> 图书馆以现代化的设计风格著称,外观简洁流畅,采用玻璃和金属材料,给人一种前卫的感觉。</h1> <h1> 国家图书馆作为萨尔瓦多的重要文化机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知识资源,免费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的场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萨尔瓦多大教堂</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Catedral de San Salvador)</b></h1> <h1> 国家图书馆对面就是圣萨尔瓦多大教堂(Catedral de San Salvador),大教堂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宏伟的圆顶和高耸的钟楼庄严肃穆。</h1> <h1> 大教堂始建于1906年,1999年进行了翻修。大教堂内部装饰精美,拥有精致的圣坛和大量艺术作品,反映了萨尔瓦多的宗教历史和文化。</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零公里标指点</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Kilómetro Cero)</b></h1> <h1> 萨尔瓦多街头有一处零公里标志点,被视为萨尔瓦多的地理中心,标志着距离其他地点的起始点,是游客打卡的热门地标。</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值得一提的是,萨尔瓦多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比特币(Bitcoin)的“钱包”,方便人们支取。</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迪亚波罗山门</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Puerta del Diablo)</b></h1> <h1> 参观完市内的地标建筑,我们驱车前往迪亚波罗山门游览。</h1> <h1> 迪亚波罗山门位于圣安娜山(Cerro de las Pavas),横跨在山脉的悬崖之间,又被称为魔鬼之门(Devil's Gate)。</h1> <h1> 迪亚波罗山门有一全景视野观景台,可眺望远处的太平洋风光,景色壮丽,令人陶醉。</h1> <h1> 最后,我们还沿着悬崖边的步道来到魔鬼洞,传说这里是魔鬼栖息的地方,神秘而充满传奇色彩。</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12月4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亚德塞伦考古遗址公园</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Parque Arqueológico Joya de Cerén)</b></h1> <h1> 上午,我们驱车1小时来到何亚德塞伦考古遗址公园<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h1> <h1> <span style="color:inherit;">萨波蒂坦山谷(Zapotitán Valley)多次受火山喷发影响。</span></h1><ul><li><span style="color:inherit;">公元535年:伊洛潘戈火山(Ilopango)喷发,居民大规模迁移。</span></li><li><span style="color:inherit;">公元650年:洛玛卡尔德拉火山(Loma Caldera)喷发,何亚德塞伦被火山灰掩埋。</span></li><li><span style="color:inherit;">公元1000年:埃尔博克隆火山(El Boquerón)喷发,持续影响居民生活。</span></li><li><span style="color:inherit;">公元1658年:埃尔普拉永火山(El Playón)喷发,覆盖山谷大片区域。</span></li></ul> <h1> 何亚德塞伦是一个古典时期的玛雅聚落,其建筑因洛玛卡尔德拉火山喷发被火山灰掩埋,得以完好保存,被誉为美洲的庞贝(Pompeii )。</h1> <h1> 这处玛雅文化遗址先后被14层火山灰覆盖,其独特的保护状态使其享有国际盛誉,并于199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UNESCO World Heritage List)。</h1> <h1> 大多数中美洲的玛雅考古遗址记录了精英和统治者的生活,而何亚德塞伦则独特地保存了玛雅平民日常生活的遗迹。</h1> <h1> 自1976年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农作物储藏设施、厨房用具、灶台,以及用于种植玉米、豆类和其他作物的田地。</h1> <h1> 这是一栋供村庄当局处理事务的公共建筑,内有大型器皿、小碗和鹿角遗迹。</h1> <h1> 这是一个由卧室、储藏室和厨房组成的家庭生活区,发现了纺织、制石工具及唯一的家养动物遗迹——与木棒绑在一起的鸭骨架。</h1> <h1> 这是一个由木杆和泥巴建成的玛雅农民储藏室,内部发现器皿、工具、种子、鼠骨、织物及存放玉米棒的篮子残片。</h1> <h1> 巴哈雷克(Bajareque)是一种中美洲传统建筑技术,以木棍或竹条为框架涂泥建墙,经济实用且易于建造,常用于普通民居和储藏建筑。</h1> <h1> 这是一组玛雅农业植物遗迹,包括玉米茎和龙舌兰印迹,记录了何亚德塞伦居民的日常农业实践。</h1> <h1> 这是萨满的住宅兼占卜中心,用于预测玉米收成和生育力,发现了纺锤棒、研磨工具及专属女性用品等器物。</h1> <h1> 萨满(Chamanes)是宗教、医疗和精神指导者,被视为人与神灵、自然及超自然世界的桥梁。(网络图片)</h1> <h1> 这是家庭的卧室和储藏区,负责为蒸汽浴室提供水和柴火。</h1> <h1> 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泥土蒸汽浴室,穹顶由木杆和泥土构成,内部铺有石板,并通过加热石头和倒入草药液产生蒸汽。</h1> <h1> 根据莫图伊(Motuí)词典,蒸汽浴(Temazcal)是供产后女性或病人使用的浴室,用于排除体内寒气。</h1> <h1>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何亚德塞伦博物馆,馆内展出了许多精美的出土陶器。</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安德烈斯陶盘(San Andrés Plate)</b></p></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沙卡齐碗(Sacazil)</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科帕多陶盘(Copador Plate)</b></span></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坎帕纳圣安德烈斯餐盘</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Campana San Andrés Plate)</b></p></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卡克萨尔罐(Caxhal Jar)</b></p></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瓜斯帕尔特科罐(Guaxpalteco Jar)</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研磨石和石磨手(Metate and Mano)</b></span></h1> <h1> 何亚德塞伦是我们在萨尔瓦多的最后一站,明天将启程前往洪都拉斯,继续中美洲之旅。</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漫游中美洲】未完待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