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11月26日</h1> <h1> 我们很快就办好了危地马拉的入境手续,随后驱车约一个半小时,赶到蒂卡尔卡米诺皇家酒店(Camino Real Tikal)。</h1> <h1> 酒店坐落在伊沙巴尔湖(Lake Izabal)湖畔,茅草屋顶的客房依偎在绿意盎然的丛林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花草的清新香气。</h1> <h1> 放下行李后,我们沿着一条石阶小路走向酒店的湖边服务区,沙滩旁有烧烤酒吧、划船游湖活动,此外还有玛雅桑拿服务。</h1> <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span>由于一路舟车劳顿,我们便直接去蒸桑拿。服务人员早已将火架好,把桑拿房烧得热气腾腾的,等待我们的到来。</h1> <h1> 在传统的玛雅桑拿房里,石灶旁的木桶中浸泡着玛雅草药,草药水被倒在烧热的石块上,蒸汽弥漫,呲呲作响,仿佛远古玛雅人占星卜卦时的低声喃语。</h1> <h1> 蒸完桑拿后,我们又泡了泡按摩温泉,一边泡一边小酌红酒,彻底放松身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11月27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蒂卡尔国家公园</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Tikal National Park)</b></h1> <h1> 我们一早从酒店出发,驱车65公里抵达蒂卡尔国家公园,公园黄色拱门下的弯曲轮廓勾画出蒂卡尔第一神庙的轮廓,引领我们步入了古玛雅文明的神秘世界。</h1> <h1> 驶入公园中心售票处后,我们换乘了公园的交通车,这是一辆白色卡车改装的大篷车,坐在上面仿佛让人回到了国内50至60年代的时光。</h1> <h1> 蒂卡尔曾是玛雅文明的首都,公元前700年达到鼎盛,留下了大量宗教、政治和文化遗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神庙(Temple I)</b></h1> <h1> 我们首先来到蒂卡尔第一神庙,这座神庙建于公元前1世纪,旨在纪念玛雅国王阿胡·图巴尔(Ah Cacao)。</h1> <h1> 在玛雅文化中,尖顶的神庙(Temple I)是国王的皇宫,而平顶的金字塔(Pyramid)则是用作埋葬国王的祭坛。</h1> <h1> 第一神庙高47米,尖顶的形态象征着连接天地的通道,神庙内部设有供奉神灵的空间。</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神庙顶部供奉着一座祭祀神像,象征着玛雅文明与大自然在此达成了天人合一的契约。</span></h1> <h1> 古老的玛雅神庙巍然矗立在茂密的丛林中,跨越千年的沧桑,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神秘。</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神庙(Temple II)</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神庙位于第一神庙对面,是贾萨·昌·卡威尔(Jasaw Chan K'awiil)国王为纪念其妻子而建的墓葬纪念碑。</span></h1> <h1> 神庙高38米,建于公元前900年到公元900年,最终由卡威尔国王的儿子阿胡·图巴尔(Ah Cacao)在登基后完成。</h1> <h1> 第二神庙又称“面具神庙”,因其上层平台装饰着巨大面具雕刻而得名。这些石雕展现了玛雅文化中的神灵面貌,象征着王权的威严。</h1> <h1> 在发掘第二神庙时,内部发现一块木雕,描绘了国王妻子的形象,显示她在玛雅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并在王国治理中扮演了关键角色。</h1> <h1> 神庙在阳光下静静矗立,岁月的痕迹见证了玛雅文明的辉煌,既体现了深厚的宗教信仰,也象征着统治者的至高权力。</h1> <h1> 在蒂卡尔遗址的第一神庙和第二神庙下,保存着一些玛雅石碑和雕刻,石碑上的复杂图案和文字展示了玛雅在艺术和宗教方面的卓越成就。</h1> <h1> 这尊巨大的石雕面具象征着玛雅文明对神灵和统治者形象的崇拜,可能与祭祀仪式或墓葬有关联。</h1> <h1> 这块玛雅石刻作为祭祀或历史记载的纪念碑,精美的图案和雕刻描绘了统治者、神灵或重要事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神庙(Temple III)</b></h1> <h1> 第三神庙又称“神秘神庙”,高达55米,是为纪念一位不知名的玛雅君主而建造的重要遗址。</h1> <h1> 蒂卡尔国家公园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自然遗产。我们除了在蒂卡尔遗址间徜徉,还在热带雨林中漫游。</h1> <h1> 我们在一棵巨大的木棉树(Ceiba)下驻足,木棉树是危地马拉的国树,也是玛雅土著民族的神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失落的世界(Mundo Perdido)</b></h1> <h1> 在蒂卡尔国家公园的热带雨林中,有一片覆盖60,000平方米的区域,被称为“失落的世界”,其中包含38座玛雅遗址。</h1> <h1> 大金字塔(Gran Pirámide)作为其中一座用于观察星星和太阳的周期变化的重要设施,高30米,四周设有阶梯,阶梯两侧装饰着雕刻精美的面具。</h1> <h1> 塔卢德-塔布列罗神庙(Templo Talud-Tablero)高22米,侧面略微倾斜的墙面(Talud)上建有矩形面板(Tablero),用于分配垂直和水平荷载。建筑内安葬了两位属于精英阶层的人物。</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神庙(Temple IV)</b></h1> <h1> 穿过热带雨林,我们来到第四神庙,这是蒂卡尔最高的建筑,高达64.6米,但由于四周被浓密的丛林植被遮挡,无法完全看到神庙的全貌。</h1> <h1> 在考古发掘中,第四神庙内发现了一块浮雕,雕刻着坐姿的蒂卡尔第八任国王(Governor B),头顶上方有一个由两条蛇头组成的拱形结构,象征着他在佩鲁-瓦卡(El Perú-Waka)城的胜利。</h1> <h1> 我们沿着栈道登上第四神庙顶部,居高临下俯瞰四周,远处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神庙巍然耸立在茂密的丛林中,庙顶若隐若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神庙(Temple V)</b></h1> <h1> 第五神庙高57米,神庙顶部的平台提供了俯瞰蒂卡尔遗址的绝佳视角,是探索古玛雅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h1> <h1> 参观完蒂卡尔遗址后,我们驱车约一个小时抵达弗洛雷斯机场(FLO),随后飞往危地马拉城的拉艾尔国际机场(LAA)。</h1> <h1> 我们飞抵危地马拉城(Guatemala City),夜幕下火山喷发的火光与城市灯光交织成一片光海,与漆黑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h1> <h1> 在危地马拉城下了飞机后,我们乘车前往危地马拉老城(Antigua Guatemala),并入住卡米诺皇家酒店(Camino Real Antigua)休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11月28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阿蒂特兰湖(Lake Atitlán)</b></h1> <h1> 上午,我们驱车约3.5小时(125公里)前往阿蒂特兰湖。</h1> <h1> 阿蒂特兰湖位于危地马拉高地,是中美洲最美丽的湖泊之一,湖水深蓝清澈,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h1> <h1><p> <span style="color: inherit;">阿蒂特兰湖四周被三座雄伟的火山和茂密的原始山脉环绕,分别是圣佩德罗火山(Volcán San Pedro)、阿图南火山(Volcán Atitlán)和托尔曼火山(Volcán Tolimán)。</span></p></h1> <h1> 我们包了一条小船,缓缓驶向湖心,湖面平静如镜,唯有船行时轻轻泛起涟漪。</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玛雅文化村</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Maya Cultural Village)</b></h1> <h1> 不久,小船抵达湖对岸的玛雅文化村,我们弃舟登岸,开始探索这片古老的土地。</h1> <h1> 玛雅文化村入口处用玛雅语(Utz Epejtik)和西班牙语(Bienvenidos)写着“欢迎光临”,我们穿过彩色拱门,进入一条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步道区。</h1> <h1> 玛雅文化村的村民热情好客,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我也与一位玛雅村民合影留念。</h1> <h1> 一位玛雅大妈热情地兜售一种当地产的水果——柔佛果(Johore),果实呈红、黄、绿三色。我买了几个尝试,果核大、果肉少,但酸甜多汁。</h1> <h1> 街道两侧排列着传统的玛雅民居和手工艺品店铺,我们走近摊位试图与摊主攀谈,却因语言不通,无法理解他们的玛雅语。</h1> <h1> 玛雅土著人普遍身材较矮,体型偏圆润,拥有深色皮肤和黑色头发。</h1> <h1> 玛雅男性通常穿着简洁的纺织短裙或腰带,而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h1> <h1> 我们沿着玛雅文化村的主街一路上坡前行,两旁的建筑风格展现了浓厚的玛雅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h1> <h1> 街道上陈列着许多玛雅绘画瓷瓶,生动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不仅是艺术的表现,也象征着玛雅人对自然和动物的崇拜。</h1> <h1> 玛雅艺术风格融合了写实与抽象元素,人物的姿势和表情通常写实,而部分图案和场景则通过简化和变形来传达深层的文化和宗教意义。</h1> <h1> 村中有许多精美的壁画,这幅描绘了玛雅金字塔,人物站立在阶梯上,呈现了玛雅文化中的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的场景。</h1> <h1> 我们还参观了一个画室,玛雅手绘图画通常展现细腻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常使用天然颜料,如矿物质和植物染料,呈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h1> <h1> 我们买了一个玛雅文化村的手绘工艺品,男孩子画家亲自将文化村的名称和当天的日期写在作品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特克潘</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Tecpán)</b></h1> <h1> 参观完阿蒂特兰湖畔的玛雅民族文化村后,在返回危地马拉老城的途中,我们途经危地马拉的另一个重要城镇——特克潘。</h1> <h1> 我们在特克潘重点参观了一个当地的农贸市场,主要是想体验一下普通玛雅人的日常生活。</h1> <h1> 农贸市场里小摊一个接一个,摆满了手工艺品、新鲜的农产品、各种草药和日常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h1> <h1> 在街中心,我们看到了玛雅传统的洗衣池,玛雅人如今的洗衣方式与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洗衣方式非常相似。</h1> <h1> 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等中美洲国家常常从美国购买退役的二手校车,并将其改装为长途公共汽车。</h1> <h1> 人们对这些汽车进行个性化改装,车身色彩鲜艳,装饰着各种涂鸦和艺术图案。据说,由于许多人不识字,车上通常没有标识牌,乘客们通过车身的颜色和花纹来辨认起始点。</h1> <h1> 改装后的长途公交车上方安装了货架,用于堆放乘客的行李和货物。由于允许乘客携带活鸡上车,人们将这些公交车称为“母鸡车”(Chicken Bus)。</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伊西姆切遗址</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ximche Archaeological Site</b><b style="color: inherit;">)</b></h1> <h1> 接着,我们前往离特克潘不远的伊西姆切遗址,这里曾是玛雅文明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基切马雅王国的首都,记录着不同时期玛雅文明的历史与发展。</h1> <h1> <b style="color:inherit;">【前古典时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300年】</b><span style="color:inherit;">原始玛雅人和太平洋沿岸的部落定居在高地地区(Highland Region),靠近水源,主要依赖农业生计,并在广场周围建造了大型金字塔形结构。</span></h1> <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top"><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b>【早期古典时期:</b><b style="color: inherit;">公元300年-公元700年】</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受奥尔梅克(Olmec)文化的影响,宫殿和神庙的建设开始采用石材、泥土和瓦片等材料,广场周围的建筑逐渐增多,体现了社会组织的日益复杂和文化交流的深化。</span></h1></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b>【晚期古典时期:</b><b style="color: inherit;">公元700年-公元1000年】</b><span style="color: inherit;">球场、金字塔以及宫殿和神庙的建设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加集中的文化和城市结构。城市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变得愈加精致和复杂,反映了社会、政治和宗教的重要性。</span></h1> <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top"><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b>【后古典时期:</b><b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公元1000年-公元1524年】</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基切族(K'iche')和卡克奇凯尔族(Kaqchikel)居民在高地地区逐渐建立了多个城市,反映了他们当时的军事力量,并体现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繁荣。</span></h1></div></div>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16世纪初,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罗·德·阿尔瓦拉多(Pedro de Alvarado)在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五世(Charles V)的支持下,占领了伊西姆切,并将其设为危地马拉的第一个首都(公元1460-1524年)。</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方达餐厅</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da de la Calle Real)</b></h1> <h1> 回到危地马拉老城,按照导游的推荐,我们来到位于市中心皇家大街的方达餐厅享用晚餐。</h1> <h1> 这家餐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999年3月10日,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在访问危地马拉老城时曾在此用餐。</h1> <h1> 餐厅的名字“Fonda”在西班牙语中指的是传统的家庭式餐馆,提供一系列经典的玛雅和危地马拉料理,如玉米饼、腌肉、香料炖菜、烤肉和当地特色汤品等地道的本地菜肴。</h1> <h1> 餐厅二楼的视野十分开阔,透过平台可以看到危地马拉老城边的活火山喷发。我们一边享用晚餐,一边欣赏这美丽的景色。</h1> <h1> 奔波了一整天,感到有些疲惫,我们点了牛排、羊排和猪排,好好犒劳一下自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11月29日</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安提瓜危地马拉(危地马拉老城)</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Antigua Guatemala)</b></div></b></h1> <h1> 今天,我们游览了整日的危地马拉老城,首先来到了老城边的圣米格尔山(Cerro de San Miguel),这里视野开阔,可以俯瞰到整个危地马拉老城的全貌。</h1> <h1><p> <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危地马拉老城被阿卡特南哥火山(Volcán de Acatenango)、福阿戈火山(Volcán de Fuego)和安提瓜火山(Volcán de Agua)三座火山环抱。</span></p></h1> <h1> 16世纪初,西班牙征服危地马拉后,由于玛雅部落的强烈反抗,统治者在安提瓜火山脚下建立了安提瓜危地马拉,成为危地马拉的第二个首都(1524年-1773年)。</h1> <h1> 在观景台欣赏危地马拉老城的风光时,一队荷枪实弹的军事警察正在巡逻,我们邀请他们合影留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恩教堂</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Thanksgiving Church)</b></h1> <h1> 从圣米格尔山下来后,我们来到感恩教堂,旅行社专门安排了一位当地导游为我们讲解安提瓜老城的历史与文化。</h1> <h1> 感恩教堂是危地马拉老城的一座历史性教堂,建于18世纪,体现了典型的西班牙殖民时期巴洛克风格。</h1> <h1> 我们恰好赶上了一所学校的小学生在教堂前的广场上举行毕业典礼。</h1> <h1> 我们忍不住走上前,与那些清纯可爱的危地马拉孩子们合影留念。</h1> <h1> 离开感恩教堂后,我们步行不久便到了市中心的第五东大街(5a Calle Oriente),街道两旁是改建成店铺和餐馆的古老建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凯瑟琳拱门</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Arco de Santa Catalina)</b></h1> <h1> 圣凯瑟琳拱门(Arco de Santa Catalina)是老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拱门两侧连接着两座古老建筑,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h1> <h1> 拱门建于17世纪,最初用于连接圣凯瑟琳修道院与修女的住宿区,顶部的钟楼曾是修道院的一部分。</h1> <h1> 黄色的拱门横跨街道,两旁连接着古老的建筑,站在拱门下可以眺望安提瓜火山,成为老城的经典打卡景点。</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卡普奇纳斯教堂</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b>Iglesia de los Capuchinos<b style="color: inherit;">)</b></div></b></h1> <h1> 接着,我们来到建于18世纪的卡普奇纳斯教堂,教堂的院落和周围建筑为修女们提供了宁静的修道生活空间。</h1> <h1> 教堂建筑简洁而庄严,内部精致的装饰体现了典型的西班牙殖民时期风格,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卡里达德教堂</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glesia de la Caridad)</b></h1> <h1> 接着,我们来到建于18世纪的卡里达德教堂,尽管历经多次地震和破坏,它依然是老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h1>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卡里达德教堂因其复杂精美的设计而闻名,整体融合了宗教象征和巴洛克艺术的华丽风格。</h1> <h1> 教堂外墙雕刻精细,大部分墙面呈粉红色和淡黄色,与周围环境及其他历史建筑和谐融合。</h1> <h1> 教堂精致的柱子是其建筑的亮点,雕刻中的螺旋卷曲、植物纹理和复杂的几何图案交织,形成了流动感和视觉层次。</h1> <h1> 这些雕刻不仅细腻入微,还富有深刻的宗教象征,植物图案象征生命与永恒,而卷曲线条则代表神的力量与神秘。</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地亚哥大教堂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Catedral de Santiago)</b></h1> <h1> 继续往前走,不久便到了武器广场(Plaza Mayor)。广场东侧是圣地亚哥大教堂,始建于1543年,外立面装饰华丽,经过多次扩建和修复,成为危地马拉老城的宗教中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安提瓜市的市政厅</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Ayuntamiento)</b></h1> <h1> 安提瓜市的市政厅位于武器广场的北侧,初建于16世纪,精美的拱门窗户与大教堂相呼应。曾是市政府的办公场所,现在部分区域已改作博物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军营大楼</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Edificio del Comando de la Plaza de Armas)</b></h1> <h1> 武器广场南侧的军事部门大楼曾是安提瓜市的军事指挥中心,现在部分区域仍用于军事用途,同时对游客开放。</h1> <h1> 军营大楼的屋顶上,危地马拉国旗猎猎飘扬,远处可以看到福阿戈火山喷发的壮丽景象。</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卡洛斯大学</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niversidad de San Carlos de Guatemala)</b></h1> <h1> 穿过圣地亚哥大教堂,我们来到教堂后面的钟楼街(Calle de Las Campanas),街对面是圣卡洛斯大学。</h1> <h1> 圣卡洛斯大学成立于1676年,是危地马拉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设有多个学院,涵盖人文科学、工程学、社会科学、医学等领域,在中美洲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圣地亚哥大教堂遗址</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Catedral Primada de Santiago)</b></div></b></h1> <h1> 然后,我们从圣地亚哥大教堂的侧门进入,参观了历经地震破坏后遗留下来的圣地亚哥大教堂背后的教堂遗址。</h1> <h1> 圣地亚哥大教堂始建于1545年,1669年因地震损坏并被拆除,1680年由建筑师何塞·德·波雷斯(José de Porres)重新设计和翻修。</h1> <h1> 圣地亚哥大教堂在1717年9月29日和1751年3月4日的两次大地震后,也分别进行了修复。</h1> <h1> 19世纪,应圣何塞教区的需求,使用从古教堂建筑中回收的材料和资源,再次修缮了圣地亚哥大教堂。</h1> <h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现,由于多次修复,圣地亚哥大教堂失去了原有的古朴风貌,因此建议停止进一步翻修。失去拱顶后的圆空露出蓝色的天空,别具一格,更加富有特色。</h1> <h1> 大教堂沿袭了墨西哥和普埃布拉大教堂(Catedral de Puebla)的设计,内部设有一座宽敞的大礼拜堂,中央有一祭坛。</h1> <h1> 根据塞维利亚大教堂的设计,来自洛尔达、普埃布拉和马德里的建筑师西普雷斯(Ciprés)或巴尔达基诺(Baldacchino)简化了大礼拜堂的设计,但保留了原有的关键元素。</h1> <h1><p> <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16年4月,根据危地马拉天主教会和危地马拉大主教奥斯卡·胡利奥·维安(Monseñor Oscar Julio Vian)的倡议,成立了“危地马拉古城大教堂基金会”,旨在通过保护、修复和恢复圣何塞大教堂及其周围建筑,确保其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传承。</span></p></h1> <h1> 1960年,在弗朗西斯科·马罗金主教(Francisco Marroquín)的主持下,大礼拜堂前竖立了一块石碑,刻有参与者的名单。</h1> <h1> 大教堂内曾有一座索科罗小礼拜堂,约于1766年建成,原本是一个十字形空间,顶部有一个圆顶,圆顶上装饰着一圈可见的瓷砖残余。</h1> <h1> 索科罗小礼拜堂原位于大教堂后方的钟楼下,但钟楼在18世纪时便已不复存在。</h1> <h1> 在索科罗小礼拜堂和教堂庭院处,有一个位于地下的大祭司之家,包含四间石造房间,天花板和门窗的雕刻工艺展示了18世纪中期的建筑风格。</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玉器博物馆</b></h1> <h1> 参观完圣地亚哥大教堂遗址后,我们漫步来到一个位于十六世纪老建筑中的玉器博物馆。</h1> <h1> 中美洲玛雅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似,都崇拜玉。危地马拉的精美玉器雕刻品采用绿色玉石,细致的工艺和复杂的造型,雕刻的面部特征、人物形象和纹饰展现了玛雅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h1> <h1> 这位埋葬在帕伦克玛雅墓地的女性骨骼遗骸(公元626年)来自托尔图哈(Tzak'ul Ajaw),她年约60至70岁,身高约1.5米。她身穿玉制首饰,包括面具、项链、耳环、珍珠、贝壳和玛瑙饰品。</h1> <h1> 这个雕刻作品图案细腻,描绘了人物、动物或神祇的形象,带有复杂的线条和曲线,体现了玛雅文化中的独特符号和美学,展现了玛雅人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敬。</h1> <h1> 根据玛雅文化的占星术和出生日期,我的玛雅图腾是太阳(Ajpu),象征着力量、勇气和创造力。</h1> <h1> 在老城步行游览了一上午,感到有些疲惫,回到酒店泡了泡温泉,喝了点啤酒,放松了一下。</h1> <h1> 将近黄昏时分,我们进城逛街,再次来到感恩教堂,登上教堂顶层,俯瞰安提瓜老城的迷人景致。</h1> <h1> 我们登顶俯瞰教堂的庭院,发现莲花状的喷水池酷似中国传统的造型,增添了一丝东方的韵味。</h1> <h1> 远眺老城市容,城中教堂鳞次栉比,红墙黛瓦的古老建筑连成一片,弥漫着无尽的韵味。</h1> <h1> 烟云笼罩下的安提瓜火山脚下,第五东大街和圣凯瑟琳拱门静静伫立,景色如画。</h1> <h1> 在烟云笼罩下,安提瓜西面的两座火山巍然屹立,远处的山脉与前景的棕榈树交织在一起,黄昏的景色令人陶醉。</h1> <h1> 福阿戈火山年轻而充满活力,山顶喷发的烟雾在夕阳的映照下形成了一朵蘑菇云,仿佛是火山吐出的最后一丝气息。</h1> <h1> 这座火山每隔几分钟喷发一次,每次喷发的规模不同,也不像黄石公园的老忠实热喷泉那样准时,能亲眼近距离目睹火山喷发,的确是一场难得的经历。</h1> <h1> 太阳下山后,我们从感恩教堂下来,再次来到安提瓜老城,圣凯瑟琳拱门在夕阳的余晖中被染成了金色,散发出温暖的光芒,迎接夜幕的降临。</h1> <h1> 沿街的玛雅摊主在太阳落山后仍不收摊,忙碌的身影与夜色交织,仿佛这座城市的活力从未消退。</h1> <h1> 黑新娘披着白婚纱,乘坐着敞篷老爷车在颠簸的石头路上飞驰,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她的幸福加速。</h1> <h1>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人们聚集在老城中心的公园里,载歌载舞,整个老城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4年11月30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帕卡亚火山</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Volcán Pacaya)</b></h1> <h1> 离开危地马拉老城后,我们驱车1个半小时,前往帕卡亚火山。</h1> <h1> 危地马拉是一个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拥有37座火山,其中帕卡亚火山(Pacaya)、富埃戈火山(Fuego)和圣地亚哥火山(Santiaguito)是三座活火山。</h1> <h1> 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在大门口卖自制的登山棍,虽然我没有购买,但记住了她可爱的笑容。</h1> <h1> 从山脚下到观看火山的山顶将近3公里,需要在海拔约2000米的高度行走一个半小时,因常上高原,对我们来说这段路不算什么。</h1> <h1> 我们的危地马拉导游胡利奥(Hulio)是玛雅后裔,精通占星卜卦。虽然他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不善爬山,但仍然气喘吁吁地坚持陪我们一起上山。</h1> <h1> 我们沿着热带雨林中的山路攀登到观景山顶,四面眺望,一边是危地马拉老城周围的三座火山,其中富埃戈火山依然不断喷发。</h1> <h1> 另一面的帕卡亚火山不像富埃戈火山每隔几分钟就小喷一次,而是每隔4-5年才会大喷发一次。按照这个规律,最近可能会发生一次大喷发,因此不宜在此久留。</h1> <h1> 在过去几十年中,帕卡亚火山喷发较为频繁,每次喷发都造成广泛的灰尘和熔岩流,影响了周围的村庄和农田,迫使当地居民撤离。</h1> <h1> 带我们上山的当地女导游告诉我们,一名摄影记者在最近一次火山喷发时被飞来的石块击中头部,罹难时还用身体保护着他的相机,这份敬业精神令人敬佩。</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危地马拉城</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Guatemala City)</b></h1> <h1> 从帕卡亚火山下来,我们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危地马拉城,这里是1773年安提瓜危地马拉被大地震摧毁后,政府新建的城市,为危地马拉的第三个首都,并一直延续至今。</h1> <h1> 我们来到危地马拉城的中央广场(Plaza Mayor),广场内周围热闹非凡,市民和游客常常在这里聚集,成为城市生活的核心。</h1> <h1> 广场正面是危地马拉城的市政厅(Palacio Municipal),建于20世纪初,正面有精美的雕刻,象征着国家的历史和文化。</h1> <h1> 广场一侧是危地马拉城的大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建于18世纪,是该市的重要宗教和历史象征。</h1> <h1> 晚上我们入住危地马拉假日酒店(Holiday Inn),明天将离开危地马拉,开启萨尔瓦多(El Salvador)的行程。</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漫游中美洲】未完待续。</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