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札记(总序)

强强(不私聊)

<p class="ql-block">  《拾光札记》一书出版了,女作家强强邀请我给书写序,我爽快的答应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拾光札记》是最近几年来作者强强创作的文章,共有30多篇写黄桷渡的故事。黄桷渡是重庆市著名的水码头,有“米市”之称。是重庆市上世纪40年代龙船比赛的冠军队(黄龙队)所在地。在这里山河壮美,人杰地灵,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书中描述出众多黄桷渡的精英人物,如:朱德荣,曾弟福,杨昌其,廖善友,尹柱荣,尹柱伟,李忠公,李忠纯,李忠善,单户籍,邹船长,冯有渝,罗子华等等。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永不消失的黄桷渡》的续集。</p><p class="ql-block"> 读《拾光札记》又把我拉回到了那熟悉的家乡黄桷渡了,官脑壳,河沙坝,狮子岩,石栏杆,三圣殿,观音阁,土地庙,长乐永康,李家洋房……</p><p class="ql-block"> 一条条熟悉的街道,一个个乡邻熟悉的面孔,一幢幢吊脚小楼,一个个大杂院的嘈杂。长江水的奔腾,水泥厂的喧嚣,白天人们的忙碌,晚上夜市的喳闹。无数个夜晚都让我沉浸在乡愁的梦里。</p><p class="ql-block"> 《拾光札记》是一盘散发出乡土气息味道的糕点,读着它就闻着了黄桷渡的原味了。它是一本热爱故土,奋力图强,催人上进的优秀作品,宝贵的精神食粮。</p><p class="ql-block"> 作者强强是她的笔名,她叫邹德强1953年生,重庆人。生长于黄桷渡河嘴三八院子,就读于黄桷渡小学,毕业于南坪中学。1971年支边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8年后返城。在重庆水泥厂工作,曾任车间的宣传员,《重庆水泥报》通讯员。</p><p class="ql-block"> 强强当过支边知青,吃过苦,磨过刀,割过胶,砍过柴,练过腿。坚强了意志,深知坚难苦楚。回城后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练自已,在工作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强强自幼热爱文学,于 九十年代加入了南岸区作家协会。并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诗歌散文,为了不断的丰富提高自已的阅历和写作能力,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采风。川,滇,黔渝是轻车熟路。特别是重庆晋升为直辖市后,强强更是意气风发的到处行走,拍照录像,尤其是为知青的事繁忙不迭。积极参与乡邻与知青活动,小年糕,短视频,美篇作品层出不穷,成为了名不虚传的多产作家。</p><p class="ql-block"> 公元2018年强强受邀加入《永不消失的黄桷渡》一书担任编委,在该书八个作家的通力合作下,终于完成了这个全国罕见的民间码头史的写作,为重庆现代历史宝库增添了宝贵史料。强强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后续的写作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拾光札记》读来亲切,感染力强。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集子,它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那些在社会主义战线上,默默无闻忘我工作黄桷渡优秀的儿女们。《拾光札记》使读者亲切的感到故乡的温馨,更加热爱思念自己的故乡,感谢强强为我们大众又提供了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作品。</p><p class="ql-block"> 廖善友</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9日于贵阳</p> <p class="ql-block">  廖善友1966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及诸多文章。专著作有《贵州旅游》(33万字)等作品。现为贵州师范学院终身教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