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南极考察通信邮品记趣

海洋雅室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寒冷而遥远的地方,南极大陆的长城站静静地矗立在冰雪之中。这里,不仅有科研工作者的辛勤身影,还有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邮品。记得1984年12月30日,我们南极考察队员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心中充满了激动与好奇。</p><p class="ql-block"> 自南极长城站建成40年来,多少考察勇士在这里洒下热血和辛勤汗水。他们每到长城站面前,那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中国南极考察队的光荣与梦想。</p> <p class="ql-block">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始于1980年前后,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了极地考察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1984年10月8日,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成立。邓小平同志挥笔写下“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大大鼓舞了考察队员的信心和士气。</p> <p class="ql-block">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591名队员、船员以及海军官兵乘坐“向阳红10号”船和“J121号”船从上海出发,开始远征南极。考察队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p><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中国已组织开展41次南极考察、13次北冰洋考察、20次北极黄河站年度考察以及多个年度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考察,在南极先后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泰山和秦岭站,在北极建立黄河站和中冰北极联合考察站。全国400余家单位近万人参加过南、北极地考察。</p> <p class="ql-block">图为作者本人参加首次南极考察途中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还不够丰富,家庭条件较好的只能收看黑白电视机。通信条件比较落后,那时只有收音机收听新闻,而还没有手机面世。人们通信只好靠打电话、电报和写信。南极考察时,船上编队领导与北京卫星电话通话每分钟要5美元。因此我们这些远洋船员离开祖国,在海上就看不到电视、看不到报纸,打不了电话,收不到信件。南极考察不仅工作艰苦,环境恶劣,而且远离祖国,远离亲人,怀乡思亲之情可想而知。工作之余,平时娱乐每晚可在攴厅看一场录相电影电视剧,每周一场电影。考察队员生活虽然寂寞,但苦中有乐,有许多业余活动。其中一个爱好就是集邮,而且热情高涨。从启航前开始准备,大家各自购买了几十份至上百份的信封和邮票,有的队员还在海上用传真纸自制信封。准备到南极建站成功后盖上长城站邮戳。有不少队员爬山涉水到长城站附近的苏联站、阿根廷站、智利站、乌拉圭站的邮局盖邮戳。考察船中途停靠阿根廷、智利外港时,也上岸购买外国的信封和邮票,还不忘到当地邮局盖上邮戳。</p> <p class="ql-block">南极考察队臂章。一枚圆形队徽,却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上面南极洲的地图清晰可见,“中国南极考察队”几个大字熠熠生辉。CHINARE的英文标识,更是彰显了中国在南极科考领域的坚定步伐。这枚队徽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见证了无数科考队员的汗水与付出。</p> <p class="ql-block">这是编队发给我们每个队员的“中国南极考察纪念封册"。封面用咖啡色塑料面包装,内页有四张不同内容图文。</p><p class="ql-block">首页是一封来自南极的信封,寄往北京中国邮票总公司。信封上“中国南极考察队”几个字格外醒目。背景上的向阳红10号科考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以及南极动物图案,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的白色世界。信封上盖着多个红色印章及日期戳记,每一个印记都记录了一段难忘的经历。这封信,不仅传递了远方亲人的思念,更承载了科考队员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p> <p class="ql-block">内页第二张为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编队航行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内页第三张,长城站建成初期面貌。</p><p class="ql-block">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经过27天日夜奋战,终于胜利落成。</p><p class="ql-block">回看当时长城站的场景,那几座红色的长方型建筑矗立在雪地中,仿佛是一位守护者,默默见证着每一次科考任务的成功。这里,不仅是中国南极科考的重要基地,更是连接祖国与南极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内页第三张背面:中国南极长城站邮政局开业纪念。落款:郭琨(南极办主任)</p><p class="ql-block">为滿足赴南极考察人员的通信需要和集邮爱好者收集南极邮品的要求,邮电部委托中国南极考察队在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设立临时邮政局,办理邮政业务和加盖各种集邮品。邮政局于1985年2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p> <p class="ql-block">南极考察队队长郭琨首任长城邮政局局长,于文建、张京生同志为邮局业务员。</p> <p class="ql-block">内页第四张:</p><p class="ql-block">南极长城站邮政局从开业起,工作人员日夜忙于办理邮政业务。在此期间出售了大量中国邮票、信封和明信片,收寄了一批信函和明信片,并加盖了大量邮品。</p> <p class="ql-block">考察队员围着邮政局工作人员,争先恐后为准备好的纪念封加盖长城站邮戳。</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考察队员还是普通公民,每到南极科学考察站,都必到考察站邮局加盖信封邮戳或购邮品,作为南极之行留念,这个例牌动作四十年来从不间断。</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保存的一封珍贵的信件,是中国首次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纪念封。上面盖着“南极长城站”的邮戳,签上了南极洲考察队队长郭琨和向阳红10船船长张志挺的名字。这封信不仅记录了中国首次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辉煌时刻,更承载了科考队员们的心声与期盼。信中的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纪念封背面文字说明。</p> <p class="ql-block">1984年10月,中国南极考察编队向每个考察队员和船员发行了一枚纪念封,上面印有一艘向阳红10号船和两只可爱的企鹅。邮票上“南极洲”、“启航纪念”等字样,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激动人心的旅程。这枚邮票不仅记录了中国南极科考的起点,更成为了无数集邮爱好者心中的珍宝。</p> <p class="ql-block">另一封纪念邮戳信封,上面同样印有考察船和企鹅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1985年4月10日,中国南极考察编队返航回到祖国,历时142天。为纪念这胜利归来日子,上级印制下发了这枚纪念封给每个考察队员。纪念封有南极考察编队总指挥陈德鸿(时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南极洲考察队长郭琨、南大洋考察队队长金庆明、向阳红10号船船长张志挺的亲笔签名。这枚纪念封,上面印有向阳红10号船的形象,并在南极考察队队徽标注了“CHINARE”字样。这枚纪念封不仅记录了中国南极考察队的辉煌历程,更见证了科考队员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每一次邮戳的落下,都是对这段历史的铭记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一枚艺术化的邮品,上面“纪念南极考察胜利归来”几个字在五彩祥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南极大致轮廓与五彩祥云的结合,不仅展现了南极的壮美,更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这枚邮品,不仅是对科考队员们的表彰,更是对祖国的深情告白。</p> <p class="ql-block">中国南极科考编队发行的一枚纪念邮卡,画面中一群企鹅在雪地上欢快地嬉戏,背景中一座红色的房子矗立其中。这枚邮票不仅记录了南极的美丽风光,更展现了科考队员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每一枚邮品,都是对南极这片净土的深情礼赞。</p> <p class="ql-block">图为作者1984年12月20日在阿根廷乌斯怀亚港的照片。</p><p class="ql-block">首次南极考察期间,还有一个不为外人所悉的插曲,发生了一次涉外邮件丢失事件。1984年12月19日,当考察编队两船停靠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南极办负责人携带维修配件从国内乘飞机到乌斯怀亚。编队于24日离开该港。那时航渡了一个月的考察队员,每人可写一两封信寄回家中亲人或单位。包括新闻记者的在南极考察去程航渡的录相丶照相的相底和相片,全部一起打了一个邮包,从阿根廷乌斯怀亚邮局寄出。结果中途不知何处何因丢失。这对我们来说于公于私都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此事发生后,大家后来知道,当时对考察队员的心情都有些影响。</p> <p class="ql-block">春节前夕,1985年2月18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武衡主任、海军杨国宇副司令率祖国代表团,乘坐飞机到南极慰问两船两队人员。代表团并带来祖国近两个多月报纸杂志和考察队员的家里亲人的书信。久别祖国亲人显得格外亲切,考察队员、船员奔喜若狂,在向阳红10船飞行甲板将祖国代表团紧密围住,握手拥抱。离开祖国和亲人三个月了,终于收到亲人的来信和看到祖国的报纸杂志。大家当时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后来我们被告知,给家人写信统一寄往北京国家海洋局收,然后由局机关转送各地收件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南极往家中寄的第二封信(第一封巳丢失)。这一封来自中国南极长城站的航空邮件,邮戳显示日期为1985年2月20日。信封上盖有多枚纪念章及印章,每一个印记都记录了一段难忘的经历。这封信,不仅传递了远方亲人的思念,更承载了科考队员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p> <p class="ql-block">一封来自中国南极长城站的信件,寄往北京。信封上盖满了各种邮戳印章,每一个印记都记录了一段难忘的经历。这封信,不仅传递了远方亲人的思念,更见证了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发展与壮大。</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领导老战友王永奎,我们同在海洋局南海分局工作多年,结下深厚友谊。王航海长回到上海工作生活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他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也是一个集邮爱好者。我们都曾是南极考察一员,无論谁去南极,都互相实寄南极纪念封。至今我们都保留着大量极地考察纪念邮品。当然老王的集邮册比我更多更丰富。</p> <p class="ql-block">这是王永奎从上海寄往南极的实寄封。</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夹在信封中的南极考察队徽及手写对联,寄给了王永奎老领导留念。</p> <p class="ql-block">南极考察期间,我们曾经停靠阿根廷乌斯怀亚和智利彭塔雷纳斯港口,考察队员上岸休息游览时,都上街购买当地信封和邮票,用来盖邮戳,作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这信封背面图景为智利彭塔雷纳斯市市区景图。</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在船上用传真纸自制信封,目的多盖南极考察邮戳和有关领导的签名,以便留下纪念和赠送他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祖国带去不少信封、纪念封,顺便也盖不少南极各国考察站的邮戳。</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还购买多套南极风光明信片套,背面也盖上了不少邮戳。</p> <p class="ql-block">参加我国首次南极考察广东队员名单</p> <p class="ql-block">为了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我国南极科学考察意义和成就,1985年6月10日至30月广东省文化厅和广东造船工程学会联合在广州光孝寺举办“南极考察广东队员汇报展出”。展品中有活苔藓、玛瑙石、企鹅和磷虾的标本,“向阳红10船”船模和大量图片,还有各地纪念这次南极考察而发行的集邮品和从南极发回的实寄封。展品主要由广东的王敬全、唐吉云、蔺超俄、皇甫魏、陈岛、庄胜国、钟振如、陈天才以及省造船学会提供。</p> <p class="ql-block">“南极考察广东队员汇报展出”纪念封背面文字说明。不仅记录了参与首次南极考察广东队员们的辛勤付出,更见证了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发展与壮大。每一次邮戳的落下,都是对这段历史的铭记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中国南极长城站新貌。</p> <p class="ql-block">一面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旗杆,在雪白的世界里显得格外鲜艳。这面旗帜不仅代表了中国的荣耀,更见证了中国南极科考队的辉煌历程。每一次国旗的升起,都是对祖国的深情告白。</p> <p class="ql-block">南极的风光令人叹为观止,一座红房子静静地矗立在雪地里,周围有许多穿着黄色衣服的人们正在忙碌工作。这里的每一处景色,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科考队员们在这里不仅进行科学研究,更与这片美丽的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p> <p class="ql-block">从首次南极考察起,41航次的极地考察及建站,每次有关部门都发行航次考察纪念封(卡)。所以极地考察的邮品十分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一群企鹅在雪地上欢快地嬉戏,它们的身影在白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灵动。这里的每一处景色,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科考队员们在这里不仅进行科学研究,更与这片美丽的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上,中国南极科考队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记忆。每一次邮戳的落下,每一次邮票的发行,都记录了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辉煌历程。这些邮品不仅承载了科考队员们的心声与期盼,更见证了中国在南极科考领域的坚定步伐。每一次回望,都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段宝贵的历史,更加坚定地迈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