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京西古村落

燕翁:(齐鸿浩

门头沟是山区,也是文物大区。区域内文物分布广、种类全、品位高。其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保护单位10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尤其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独特,为北京市独有。近几年来,通过开展古村落(古民居)古道调查发现,在区域内众多明清时期古村落中,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约10多个,同时还保存有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三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两处市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些村落在建筑艺术、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上形成了独特的京西古村落文化群。 2007年我在八届政协一次会议上,代表民建支部在大会上做了《关于从生态立区出发,大力加强永定河文化建设》发言,提出门头沟区保留下的古村落众多,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民居年久失修,濒于倒塌,加之新农村改造,使很多古村落变了味,为了保护古村,提出应尽快出台《门头古村落保护办法》。 在政协大会上发言 提案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委托区文委组织人力进行调查编写古村落保护办法,而我作为区文委的下属部门——区文管所的负责人,又承担了古村调查、和《保护办法》的编写制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和参考别的省市经验,终于完满的完成了《门头沟区古村落保护办法》编写任务,经区政府批准公布。 <p class="ql-block">三普工作队合影</p> <p class="ql-block">进村普查</p>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p class="ql-block">普查途中</p>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普查途中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进村普查 古村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农业文明的标志,是古老文化的记忆。保护它、留住它无疑就是保存中国农业社会的文明史,给后人以借鉴和思考。因此,古镇、古村落的保护,要吸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采取慎重的态度是必要的,而且一定要在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原则。近年来,古村落的保护越来越受人关注,各级政府、乡村干部和村民也知道古村落的价值,开始采取种种办法加以保护与开发。但是,古村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往往公开或私下瞄准其旅游价值。保护下的古村落旅游价值开发当然无可厚非,但旅游价值是建立在每个古村落本身文化特性或文化内涵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每个古村落本身特性文化意义的理解,开发旅游价值可能就会带来对古村落想当然的重塑,丧失了它们本身的文化价值,也会使它们变得千人一面,丧失其旅游价值。 门头沟区明清古村落共有33个,占北京市54个古村落的68%。这一次全国传统村落调查,我们重点考察了15个村落,其中涉及2个国保单位,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市保单位,由门头沟区政府挂牌公布的古村落10个,14个区保单位,共调查古民居80个,古建2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还涉及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街道、名木古树、地理地质环境等内容。 马栏村位于斋堂镇镇域的南部,地处老龙窝北麓马兰沟西坡阶地上,海拔600米。村域面积13.68平方公里,聚落略呈长方形,有南北向长1000米的主街一条。该村经济为农林牧副多种经营,农业以生产玉米、谷子为主。明代为圈放马匹之地,故名。又名马兰村。全村姓氏为杂姓,有“七户于,八户艾,大户张家”之说,其余还有宁、北、王、刘等姓,辈份传承不详。<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马栏村村容也极有特色,村中间有一座古建过街楼,东西向。过街楼以东为马栏东村,以西为马栏西村。现在是东村一片红砖红瓦的新房,透出一股现代文明,改革开放的新气象;西村古朴、庄重的老宅、四合院,处处尽显传统文化的芬芳。东村是水泥街道,干净整齐;西村是古时用石头叉成的街巷,称为石头街,幽深典雅。<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马栏村远景</p> 川底下村。川底下位于斋堂镇西北部柏峪沟中段,明代成村。聚落依地势起伏散列分布,面积1万平方米。该村有76个院落,656间房,及龙王庙、娘娘庙等文物古迹。村子依山而建,分上下两部分。整体建筑高低错落,井然有序,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该村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古村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川底下村远景</p> 东石古岩村位于门头沟区王平镇镇域东部,前临永定河,背靠石佛岭。村域总面积813亩,其中山坡梯田及河滩地有381亩。村中有村民53户、124人。村庄聚落建于西高东低的山地缓坡上,背风朝阳,呈矩形分布,一条小沟自西向东将村落分为南北两部分,京西古道西山大路从村中穿过,109国道辅线,门头沟至木城涧铁路也从村前绕行,铁路上垫起的路基像围墙一样横在村东。村口处有一座涵洞供人们出入,洞口之外砌有影壁墙,所以不穿过涵洞见不到村,这也使得东石古岩村成为了隐藏在通衢大道旁的“世外桃源”。真可谓是火车、汽车绕村过,不穿涵洞不见村。 <p class="ql-block">东石古岩村远景</p> 黄岭西村。黄岭西村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沟内,聚落面积60000平方米。成村年代不晚于清代早期,距今已有300多年以上的历史。黄岭西村域面积9.74平方公里,聚落成人字形分布。村内有民居百余座,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各个院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是典型的山区四合院。另有古井、泰寺、灵泉庵、菩萨庙等文物。2010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古村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黄岭西村远景</p> 碣石村。碣石村位于门头沟区雁翅镇西部,成村于明代,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碣石村有东西向主街一条长200米,六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与主街次第交错,保存完好的59座明清古民居坐落分布,其中二合院14座、三合院27座、四合院18座。村口有龙王庙一座,其旁大峪沟内原有圣泉寺,今已无存,仅剩重修圣泉寺碑一通。村后山有观音洞,石灰岩体,残存琉璃瓦片。2010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古村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碣石村远景</p> 灵水村。灵水村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聚落面积6.4万平方米,成村时间不晚于金代,是一座千年古村。灵水村历史悠久,现存多处四合院,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建筑精良。除此之外,尚有灵泉禅寺、南海火龙王庙、魁星阁、文昌庙、八角龙池等古建筑。门头沟区政府2005年公布其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古村落。<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灵水村远景</p> 琉璃渠村。琉璃渠村位于永定河出山口,隶属于门头沟区龙泉镇,又名琉璃局。琉璃渠村历史悠久,村中文物古迹极多。其中市保二处,为三官阁过街楼和琉璃厂商宅院,区保二处,分别为关帝庙、万缘同善茶棚。此外还有邓氏宅院、丰沙铁路纪念碑、水井诉讼碑、御医碑等。村中大道宽敞,房屋鳞次栉比,古树成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琉璃渠村的琉璃烧造闻名天下,2007年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古村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琉璃渠村牌坊</p> 千军台(辖北台子)村隶属于门头沟区大台办事处,史称千人台,俗谓千军万马台。村落建于清水涧北岸台地上,东、北与庄户村及曹家铺村毗连,南至横梁(水峪东大尖)与房山区佛子庄乡、大安山乡交界,西至灰树塔尖、大寒岭与斋堂镇接壤。海拔约500米,东经115°50′,北纬39°30′。东北距办事处驻地(大台)7公里。村周围山地均为林地,由京煤集团林业部门负责管理。立于辽统和十年(992)的清水双林寺经幢上,就有 “千军台、庄户村”村名 。千军台村成村的准确年代难以考证,但据史书记载,至晚在辽代已经成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千军台村街景</p> 三家店村。三家店村位于门头沟区龙泉镇东北,永定河出山口的左岸。该村历史悠久,三国时期修建的戾陵堰、车厢渠,立堰截水之处就在该村附近河段。唐代时已形成聚落,辽代时成村,初名三家村。村中文物古迹众多,主要为明清时期建筑。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为天利煤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处,分别为白衣观音庵、二郎庙、中街78号院古民居、中街59号院古民居、关帝铁锚寺、龙王庙。此外尚有树神庙、山西会馆、马王庙、三官庙、怀恪公主墓等。2010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古村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三家店远景</p> 苇子水村。苇子水村位于北京门头沟区雁翅镇西北,始建于明朝,有近600年的悠久历史。村落依山而建,历史上有九龙八岔苇子水之说。全村建筑均由三合院或四合院组成,其中四合院46座。除大量的明清四合院外,村内还保留有保存完好的平拱形石拱桥十三座,另外,还生长着一棵古榆树、两棵古槐和四株古柏等古树。2010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古村落。 <p class="ql-block">苇子水村远景</p> 西胡林北临清水河,南依山坡,处低山河谷地带。有民谣曰:“清水的腿,灵水的嘴,东西胡林长流水。”这里讲得是各村的特点,而西胡林的特点就是“长流水”。因为清水河汩汩清水在流经上下清水后潜入地下,东西斋堂境河道见不到水。一进入西胡林境内河道,地下的河水就又冒了出来,水流量大,清澈见底,川流不息,大片土地都可得到自流灌溉,保证了粮食的丰收;为防备干旱,老辈人又在村子里上河、下河、河北等地的每块地里都打有一口井,共计70余眼,井水很浅但很充足,(有机井4口),即使久旱无雨的年景,取井水浇地,也可保证粮食丰产。因此这里有清水河畔小粮仓之称。当地还有歌谣曰:“上下清水小龙门,东西斋堂西胡林”,说的都是京西斋堂川的富裕村,其中就有西胡林 西胡林村 在门头沟崇山峻岭的幽深峡谷之中隐藏着一座古朴雄浑的边塞古城——沿河城,这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被称为“山城”的古城堡,亦村亦城,村在城里,城在山中,既有村的风情又有城的壮美,在京西众多的古村落中独树一番。<br data-filtered="filtered">在明朝万历十九年的《沿河口修城记》碑中记载:“国家以宣云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汤汤,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由此也可以看出沿河古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沿河城于金代成村以来,曾根据河谷交汇的地形称为三岔村。明朝万历六年,由时任副都御史的张卤指挥建成了沿河古城,从此被称为沿河城。在军事上,这里曾隶属于保定府紫荆关,行政上隶属宛平县青白口社。<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沿河城远景</p> 燕家台村。燕家台村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大北沟,建村时间不晚于元代,是门头沟古村落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村庄之一。<br data-filtered="filtered">燕家台村坐北朝南,建制规整。现存50余处古民居,大多保持金元时代建筑风格,除此之外,村中尚有通仙观遗址等文化遗存。燕家台村后鳌鱼涧,有挡马墙遗址。村西北处出土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贝币百余枚,证明本地区早在商代以前就有人类活动。2010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古村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燕家台村远景</p> 张家庄。张家庄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大西沟,根据村中立于明正德四年(1590)的兴隆寺碑刻所载,张家庄村最迟在明正德年间已有人聚落。张家庄主要有新、旧两条主街,村中古建筑全部集中在老街,主要由古戏台、古井、古民居以及一片露天场院组成,建筑年代均为明清时期。村中现存十余套保存完整的三合院和四合院。村中原有兴隆寺,建于明正德四年,现已无存,仅存石碑一通。2010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古村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张家庄远景</p> 杨家峪村。杨家峪位于斋堂镇,元代成村,聚落呈长方形,面积1.2万平米。村中有古民居20余套,保留有从元代至明国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另有龙王庙、五道庙尚存。2005年门头沟区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一批古村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杨家峪村远</p>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古村落是特定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古村落中那些依托自然山水环境,运用古代哲学和古代科学与科技手断,艺术地创建和传承到今天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它的根基在于村落,古村落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作为提案人而又亲身经历提案内容的完成,我感到荣幸和自豪。八年的政协委员的经历,我代表民建支部和个人先后提出了十几个提案,并多次获得优秀提案奖励。现在虽然退休了,仍为门头沟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宣传努力着京西古村落文化之特点。<br data-filtered="fil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