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石斋杂记(三十三)中医中药学家叶桔泉

蓝银坤

<p class="ql-block">中医中药学家叶桔泉</p><p class="ql-block"> 蓝银坤</p><p class="ql-block"> 桐君山上有一通“中药鼻祖”碑,落款“九二老人叶桔泉题”。游人路过恐怕很少注目,也许大多对书写者也不了解。碑的书写者是著名中医中药学家叶桔泉先生。</p><p class="ql-block"> 叶桔泉(1896—1989)浙江吴兴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p><p class="ql-block"> 叶桔泉先生出生于农民家庭,少时父母送他读私塾,因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纸墨,常用毛笔蘸水在方砖上练字,私塾先生见他勤奋好学,在1913年介绍他拜该县中医张克明先生为师,学习中医。因其聪颖好学,四年后即开业行医。据说有一次出诊,遇到一妇人因与婆婆争吵后气急投河,被路人救起后嚎哭吵闹不止,突然晕厥,身僵如尸。叶先生见患者四肢厥冷如冰,头热面红,余脉未绝,深度昏迷。此时若用汤药则难解燃眉之急,情急之中叶先生取围观妇女手中的纳鞋底针,急向患者脚底“涌泉穴”重刺,患者瞬间哭而醒。行医期间,医术过人之医例颇多,被当地群众称为“神医”。</p><p class="ql-block"> 1930年叶先生任湖州双林救济院医生,五年后任苏州国医专科学校讲师,1954年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第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叶先生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中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编著出版相关医学医药著作二十多种,总共约计500多万字,代表论著有《现代实用中药》、《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古方临床运用》等。他的学术思想一为“方证对应”:认为要保持和发展中医特色,必须宗法仲景六经辨证、八纲辨证,有是证,用是方,方证相应。他在1958年即发表了《辨证论治的关键——“证”与“方”》。指出:中医不是以病名为对象,而是以患者的具体的症候为对象,只要“证”与“方”相适应,则这个“方”可对任何病的这个证都有效。他还指出,所谓的辨证论治,不是漫无边际的,肯定疗效,推广应用,对主要的症候群和适应的主要方剂,须固定下来,必要时可随证加减。第二是主张中西医结合:他认为西医是世界性的,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中医是我国的“潜在科学”,中西医合作,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在临床上采用双重诊断,应用中医方药治疗,中西医结合,不仅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问题,而且是丰富现代西医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叶先生乐于研究本草,重视本草的文献考证,重视中外交流等学术思想贯穿其一生。</p><p class="ql-block"> 中国药科大学评价叶桔泉先生:“为振兴中国的中医药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高超过人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风,在中国国内外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是中国中医药界的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 叶桔泉先生与著名国学家王均卿同是湖州籍人,一生交好。王均卿曾经将清代沈复所著《浮生六记》所缺的后二记补全出版全本而令世人诧异。王均卿的女婿季小波是现代著名漫画家,1927年与叶浅予、鲁少飞先生等发起成立漫画会,创办早期漫画刊物《三日画刊》。</p><p class="ql-block"> 1988年,九十二岁高龄的叶桔泉先生为中药鼻祖圣地桐君山题了“中药鼻祖”碑文,第二年,叶桔泉先生仙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