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里大海波光粼粼,有想象的鱼群浅游。——题记</p><p class="ql-block"> 今天晴。这两天降温了,冬日在一天天降下来的气温中向深处走去。繁茂的落叶归根,树枝顿时清瘦了下来。 朔风起,万物藏,万物将迎来新一轮枯荣。季节交替,不仅在饮食、作息、穿衣上要注意调整。同时,在这个时节,调整身体状态,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世界显得萧瑟,但其实一些花朵正在酝酿开放。比如腊梅。毕竟春天太盛大、太隆重,难免让人误以为只有发生在春日的才能叫做开放。但每一次盛放都用尽了全力,每一朵花都有恰如其分的美。就象有人爱玫瑰,就必定有人爱腊梅,那些无人知晓的山花也有自己的歌唱、自己的世界。每一朵普通的花都合理而必要,只有当我们先是千百种普通的花朵,世界才是一个丰富的花园。</p><p class="ql-block"> 日子川流不息。我起床,写作,上班,吃饭,散步,睡觉。在日常的起居中,我不怀疑有一个我存在着。这个我有名有姓,有过去的生活经历,现在的生活圈子。我忆起一些往事,知道那是我的往事。我怀着一些期待,相信那是我的期待。尽管我对我的出生毫无印象,对我的死亡无法预知,但我明白这个我在时间上有始有终,轮廓是清楚的。前几天,和几个朋友坐着聊天。大家在言谈中讲到,人生中常见的遗憾有两种:一是力所不及,一是用力过猛。好比烹饪,盐放少了乏味,放多了则难以下咽。普遍焦虑的时代,人们往往急于求成,在忙碌中横冲直撞。其实,想要得到的东西,只要沉着冷静、脚踏实地,就可以轻易地、自然而然地获得。太过用力地去追求一个所谓更好的结果,反而会让人忽略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事与愿违。也许,自己是一切幸运的原动力。</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大脑不停歇地寻找,不只是为了获得精神食粮,还为了它的身份认同,它的自我感。小我由此产生,并不断改造自己。当你想到自己或谈及自己的时候说“我”,通常来说,你是指“我或我的故事”。这个“我”关乎你的喜好和厌恶,恐惧和渴望,这个“我”永不知足。这只是大脑臆想的你,受制于过去并试图在未来得以满足。难道你看不出,这个“我”只是个像浪花一样转瞬即逝的存在。谁能看穿这一切?谁能意识到身体和精神的形式是短暂的?是“我”,是和过去与未来无关的深层次的“我”。这困难重重的一生,恐惧和渴望占据了你大部分的精力,到头来还剩下些什么?一个刻在你墓碑上的出生日和死亡日之间,一两英寸长的破折号而已。对于小我来说,这是个令人沮丧的想法,而对于你,这却是解脱。若每一种想法都能完全占据你的注意力,说明你认同了大脑里的声音,这些想法就被赋予了自我感,小我便产生了,它是大脑创造的“我”。大脑创造的小我残缺不全,飘摇不定,于是恐惧和渴望成了它的主导情绪和动力。</p><p class="ql-block"> 另外,“小我”抗拒当下,只为未来而活当你发现你的大脑里有一个声音假装是你,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你就从对思考无意识的认同中觉醒了。当你觉察到那个声音,你就会认识到那个声音并不是你,那个思考者也不是你,你是认识到这一切的那个人。认识到自己是那个声音背后的觉知,即为自由。小我总是在忙于寻找,寻找更多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感觉更完整。这就是小我全神贯注于未来的原因。当你意识到自己在“为下一刻而活”,你就已经跳出了小我的思维模式,全神贯注于当下的可能性也随之而来。通过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远比小我思维伟大得多的智慧就进入了你的生命。当你活在小我里,你总是把当下的时刻贬低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你只为未来而活。然而,当你完成了你的目标,却并不觉得满足,至少,你很快就会不满足。当你更多地关注做某件事的过程,而非这件事所能带来的结果时,你就打破了小我陈旧的制约模式。你的所作所为不仅会变得更加有效,也充满了无尽的满足和愉悦感。</p><p class="ql-block"> 抱怨和抵抗,是“小我”喜爱的思维模式</p><p class="ql-block">几乎每个小我都至少包含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受害者身份”的元素。一些人给自己塑造的受害者形象是如此强大,以致使其成为小我的核心成分,愤恨和抱怨形成了他们自我感的基本组成部分。即使你的抱怨“合情合理”,你依旧给自己建立了一个如同牢笼一样的身份,组成这个牢笼的栅栏即思想。看看你对自己做了什么,你的大脑对你做了什么。感受一下你对悲惨故事的情感依赖,回想一下你在想起或讲述它时不由自主的冲动感,像现场目击者一样出现在你的内在状态,你无须做任何事,伴随觉知到来的是转变和自由。抱怨和抵抗是深受小我喜爱的思维模式,小我通过它们加强自己。对很多人来说,他们的精神情感活动大部分由抱怨和抵抗组成。通过这两种方法,他们使其他人或某种情况变成“错的”,而自己变成“对的”。自己是“对的”让你产生一种优越感,进而加强了你的自我感。当然,事实上,你只是加强了小我的幻觉而已。你能够察觉到自己内在的这些模式,并认清你脑海里抱怨的声音是什么吗?小我的自我感需要矛盾冲突,因为通过和一切事物对抗,通过表明这是“我”,而那不是“我”,它的独特身份才能得以加强。</p><p class="ql-block"> 也许,我们时常幻想未来才会做真实的自己,那个自己独立、自由、让你感到满意,而当下的时刻只是走向那个自己的过程,但“做自己”是一个伪命题。做自己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我们当下的每时每刻已经在做真实的自己了。那个自卑的自己是自己,那个胆怯的自己是自己,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就是我们最真实的自己。我们应当承认,真实的自己就是普通的。但也应当明白,普通也有恰如其分的美,有不耀眼但也闪光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这里大海波光粼粼,有想象的鱼群浅游。”一如理解,是深深地看见,回应则意味着允许和接纳。有时我们交谈,并非想从对方那里求得一个正确可行的答案或者价值判断,而是共鸣与支持。在亲情、友情、爱情等关系中,空泛地说爱与在乎,远比不上及时地回应几句温暖的废话。沟通每天都在发生,但并不是每一次都有效。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是例外也是偏爱。看到对方真实的需求和感受,让表达与回应之间产生能量流动,一段关系才能愈加茂盛,绽放出鲜艳的花朵。被理解是幸运的,若是遇到可以同频共振的人,要当作无价的礼物去珍惜。然而,不被理解未必是不幸,因为我们还有自己。不要因为得到回应就无限依赖对方,也不必因为得不到理解便持续否定自己。春日的百花园是美丽的,冬日白雪里孤独的开放也是美丽的;盛放是美丽的,甚至枯萎也是美丽的。在每一个当下的时刻,就让我们去全然地允许,全然地经历,全然地体验,全然地享受这生命的瞬间。允许树成为树,花成为花,允许生活并不完美,允许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这没什么的,因为归根结底,世界就是我们普通人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