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1119</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中国历史,今天我们来了解《论语》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论语》是“四书”之一,我们知道之前讲到“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的教科书,先定的“五经”,后来又定了“四书”,让“五经”来教天下的儒家学者,大家也学的挺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是啊,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汉朝从西汉开始定“五经”,那“五经”就成为了所有儒家学者的必修课。“五经”作为儒家学者必读的这个教科书,用了多少年?用了1000年时间左右,到南宋的时候啊,内容不够用了,为什么不够用?因为整个儒家的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教材不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南宋时期,有个非常著名的人物。是谁呢?就是朱熹。朱熹跟孔子很像,哪里像呢?孔子潜心教育啊,这个朱熹也潜行教育,朱熹办学校。孔子呢是办私塾的,对吧?这个朱熹呢,也办学堂,那朱熹跟孔子又不一样。在教育上面有不一样的地方,同时呢,孔子呢办的是基础教育,而朱熹开设的高等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书”我们之前都已经学过了相关知识,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强调,我们就这么说啊,“四书”里边《论语》、《孟子》最重要,但是“四书”之首不是《论语》啊,“四书”之首是《大学》,我们以后会专门讲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今天我们重点来讲讲《论语》。首先,我们要明白《论语》为什么要念成《论(lún)语》?很多人一直把这俩字念成《论lùn语》,看起来还真的很有道理啊,讨论的论,反正这本书都是讲道理的,应该要念作论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不对,这个字念“论(轮)”,在这里要念论(轮),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就是光从这个字的角度来讲,它是不是多音字呢?不是多音字。这个字念“轮”但为什么在这里呢?还要念论(轮)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意!它是被假借的啊,它被假借了哪一个字呢?假借了“轮”。“轮”子的“论”,“轮流”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搞明白这一点,首先要搞明白什么呢?要搞明白《论语》是谁写的啊,论语是谁写的呢。《论语》不是孔子写的,尽管论语是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对吧,当然还包括他的一些弟子他们的言行,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但是《论语》不是孔子写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轮流”的表述、经过记录、汇编成册的啊,我们举一个不太恰当的地方啊,比如说,我现在是孔子的大弟子啊,然后把大家召集起来问大家,我们来说说啊,老师之前都讲过些什么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子曰……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得很好哈,好,轮到你说了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子曰…… ……。”很好,轮到你说了啊,轮到你说了……轮到你说了——轮语,我们可以不太恰当的理解为《论语》就是轮着语。怎么去描述呢?就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轮流地分别地来记录最终汇编成的孔子言行的一本好语录体的书籍,最终形成了这样一本书,这样一本语录体的书籍,这就是《论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论语》当中的内容啊,它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的什么思想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要是二点啊,一个是政治,政治上的理念,为什么呢?道理非常简单,儒家是培养政治家的。《论语》当中很多的观点都是在反映孔子对于政治上的想法和态度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呢,伦理上的要求,那么政治上的理念,伦理上的要求,在《论语》当中是在最多的。这也为后人们在思想哲学和伦理道德各方面影响巨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前我们提到过孔子在55岁之前就参与政治了的,但是当时的鲁国,朝政有“三桓”把持,什么是“三桓”?就是之前说过的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孟庆父,叔牙和季友以及他们的后代,被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个卿大夫的家族就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政治力量,把持鲁国的朝政很多年。历史上把这样一个政治集团称之为“三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一直在跟“三桓”做政治上的斗争,以至于在孔子55岁的时候啊,这个政治斗争失败了,被“三桓”赶出鲁国,从此开始了13年的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论语》当中有许多的名句啊,包括许多的事件,都出自于这个时期,同时在《论语》当中还成功地刻画了许多孔子的弟子的形象。比如说读了《论语》之后,大家就会知道这个子路,他的性格是非常率直,或者有点鲁莽,而颜回呢,是文雅和贤良啊,子贡呢,非常聪明,而且善变,是吧?那这些孔子的弟子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论语》塑造的,留给后人很多想象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呢,《论语》还留下了许多的成语,有人统计过要达到110多个成语这比如说这其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连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事,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去做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比如说“见贤思齐”就是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啊,自己就要思考,要向他看齐,努力使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自于《论语》当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优秀的人要学习,看到不优秀的、不好的啊,要对照自己作出自我反省啊,这些都是出自于《论语》当中的名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呢,约定俗成也成为了成语,对于今天的人来讲啊,这些成语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也给后人带来了许多的智慧,当然《论语》当中也有一些名句,被后人断章取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说“言必信、行必果”后人就把这六个字作为行为的标准啊,就是说话一定要算数,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追求一个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长时间来呢,这6个字代表了代表着一种道德的高度啊,可其实呢,孔子的原话在论语当中是说“言必信、行必果,吭吭然小人哉!”,啥意思呢?就是“言必行、行为果”它是一种迂腐固执的现象,是小人行径,并非君子所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孔子并没有反对“言必信、行必果”。那他为什么要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吭吭然——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行径,是因为儒家是培养政治家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非常清楚,一个政治家在仕途之上,肯定是会遇到很多曲折和坎坷,而周围的环境在一直发生变化,那么在错综复杂的仕途上,在环境不断的变化当中,如果这一切需要你放弃信誉,那你就必须要放弃,而不能迂腐固执的去坚守它,不然的话这条仕途的路是走不长、走不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谈到这个思想智慧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会具体的展开来讲,到时候还会提到孟子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言的信,行的果”他的执行标准是什么呢?看“义”。就是责任,“义”让一个人坚守信果就坚守信果,“义”让一个人放弃“信果”就放弃“信果”,说明后人也在为孔子的话进不断的进行完善与补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这样的现象,其实从先秦开始一直从先秦开始到今天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啊,我们举一个例子“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意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先回答两个字“色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色难”是什么意思?先不说等会讲啊,孔子举了例子:“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就是要干活了啊,子女来干,有好吃的,父母先吃,但这是孝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是用反问句“曾是以为孝?”。孔子说这不是孝啊。那什么是“色难?难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重要”啊,色就是态度,态度是最重要的,刚才所说的这一切都不是孝,是顺,孝和顺不是一回事,孝发自于心,顺实践于行。前面我们提到了“孝顺” , 有“孝而不顺”的现象,也有“顺而不孝”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孝而不顺”呢,指的就是心存感恩,可能心里有爱父母的心,就心存感恩,但是呢,客观的承认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呢,缺乏实施,缺乏实施孝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说有人离家打工,虽然每天都会通过电话、微信各个方式问候父母。嘘寒问暖,但可能由于工作的原因,常年不能回家看望父母,此为“孝而不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有的人呢,尽管在父母需要帮助甚至是生病的时候能给予充分的照顾和陪伴,但是言语之中却充满抱怨,牢骚满腹,这是“顺而不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孔子在《论语》当中的这句话是在强调真正的孝顺,是从孝开始,实践与顺,并不是有孝就可以没有顺,对吧?孝顺兼备,表里合一,这才是真正的孝,然而在这个繁忙的社会当中经常会出现孝顺不能两全的情况,但是只要我们知道“孝”是“顺”的前提,脱离了“孝”的前提,所有的事都是苍白无力的。而孝的前提就是要有一颗爱与感恩的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会看到,这是我们后人对于《论语》当中,对于孔子这句话继续进行解读,是赋予了它一个新的时代意义,那么我们说孔子是从先秦到现在,对吧,先秦就是周朝,周朝后来是秦朝,到汉朝,对吧,然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宋元明清那一直到现在,其实这么漫长的一个历史过程当中,马老师是相信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不断的有人会对于《论语》当中的名句,进行解读,都会赋予它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可以说《论语》当中的名句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以至于在我们之后,相信一代一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对于《论语》当中孔子曾经说过的话,我相信都会一直不断的有新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就先学到这里,明天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