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离开南锣鼓巷,我们沿鼓楼东大街向西,准备去参观北京南北中轴线最北端的一组建筑---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远远的就看到鼓楼了。</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鼓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是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暮鼓晨钟”现已成为市民对老北京的记忆。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p><p class="ql-block">钟鼓楼的报时功能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废止。1957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沿着鼓楼外朱红色的围墙行走,看到不少游客在倚着红墙打卡。</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拍照背景,很出片的。</p> <p class="ql-block">这张钟鼓楼导览图,除标定了钟鼓楼的位置关系,上面还有北京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物,让人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鼓楼的北边便是钟楼,它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北端的建筑。越过钟鼓楼之间的广场向北仰望,只见钟楼静静地屹立在秋日湛蓝的天空与前置绿树所形成的环境里,古朴典雅,又卓尔不群。</p> <p class="ql-block">钟楼看上去朴素简洁,有着砖石建筑独特的沉淀之感,虽饱经沧桑,却仍静静地守护在这里,忠实履行着职责。钟楼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p> <p class="ql-block">因为鼓楼参观的游客比较多,我们选择先去最北端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后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后又毁于火。现存钟楼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动工重建,两年后(公元1747年)竣工,为防雷击火灾,采用全砖石仿木结构(梁、檩、檐、椽、斗拱等都用石料雕凿而成)。钟楼一共两层,主体外观为灰色,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钟楼平面为正方形,建筑面积1478平米,通高47.9米(是当时城北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参观钟楼的人果然比较少,这里的门票价格是10元。</p> <p class="ql-block">钟楼南入口的正中就是这块御制碑。御制碑为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重建钟楼竣工时立,此碑为青石所制,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总高4.45米。碑额题为“御制碑文”,碑的正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记录的“御制重建钟楼碑记”,碑文为乾隆皇帝所撰,户部尚书梁诗正书写。</p> <p class="ql-block">进入钟楼景区院内,才可以看到御制碑的碑阴,其上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由京兆尹薛笃弼撰文,常德陈方枏篆额,杭县许以栗书石,刻于1925年。</p> <p class="ql-block">钟楼坐北朝南,下部为砖石台基,上为楼体,高33米。台基四面开券门,券门内成十字相交形。南面的券门中间,有一块蓝底黄字的“钟楼”匾额。</p> <p class="ql-block">我们绕到钟楼的北面,先拍了一张钟楼背面照,虽然逆光,却拍出了“彩虹”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北券形门洞的东边有一个小券门,这里是登临钟楼的唯一入口。</p> <p class="ql-block">楼梯为石料材质,十分陡峭,两边有木质扶手,可辅助登楼。</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个转折,再爬几个台阶(钟楼的登楼台阶共75级),我们便来到钟楼的二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内正中有一红漆八角形木框钟架,架上悬一由响铜铸成的大铜钟。钟通高7.02米,钟体高5.55米,下沿直径3.4米,壁厚为0.12-0.245米,重63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钟,堪称"古钟之王"。</p><p class="ql-block">钟楼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时,刻有御制重建钟楼碑。</p> <p class="ql-block">钟的西侧吊着一根长2米,直径约0.25米粗的圆木,以供撞钟之用。</p> <p class="ql-block">大铜钟朝北的一侧,镌有“大明永乐年”字样,该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铜钟的东面</span></p> <p class="ql-block">古代人们把每夜划为五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每更次为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即黄昏戌时(19时至21时)曰定更;人定亥时(21时至23时)曰二更;夜半子时(23时至晨1时)曰三更;鸡鸣丑时(晨1时至3时)曰四更;平旦寅时(晨3时至5时)曰五更,又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和亮更报时皆先击鼓,后撞钟;二至四更报时则只撞钟。每晚戌时定更,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净街”;次日寅时亮更,城中军民百姓、文、武百官闻“亮更”而起,开始新一天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钟楼撞钟时,钟声淳厚、洪亮,在方圆数十里内均可听到。钟楼撞钟报时,自有规律,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反复两遍,共计108声。城中军民百姓、文、武百官闻“亮更”起,闻“定更”而息。那么,撞钟为何定为108声呢? 原来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明朝《七修类稿》有载:“扣一百零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古代五日为一候,六候为一月,故一年七十二候),正是此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楼四周有城垛,每面有一座拱券门,左右各有一石制雕窗,四周有汉白玉护栏。扶栏而望,巍峨的鼓楼掩映在绿树环绕之中,满眼都是生活的烟火气:随风而动的衣物、骑着板车载着货的大爷、坐在街口聊天的奶奶……</span></p> <p class="ql-block">钟楼上可供游览的内容不多,难怪来这里的游客不多。</p> <p class="ql-block">离开钟楼,我们沿西侧的钟楼湾胡同南行,接下来我们准备参观鼓楼。</p> <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初名“齐政楼”,取齐“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义,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现存鼓楼位于古都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为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古代建筑。</p><p class="ql-block">鼓楼建筑平面为长方形,建筑面积2736平米,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瓦绿剪边,主体外观为红色。</p><p class="ql-block">鼓楼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一座砖石拱券结构的墩台,台东西长56米,南北宽33米,高4米,台的南北侧各有券门三座,东、西侧各有券门一座,台内为十字形券洞,系无梁式砖石结构;墩台上部为木结构楼体,依次为下层屋檐和平座,面阔7间、进深5间的重檐建筑,外檐为环绕一周的走廊,外侧为木望柱栏杆,四角飞檐由擎檐柱支撑。</p> <p class="ql-block">参观鼓楼,门票价格是20元。从北侧进入鼓楼围墙内,可以看到主券门正中悬挂有红边蓝底金字的鼓楼牌匾。因为距离太近,所以拍摄的人像效果并不理想。</p> <p class="ql-block">在东券门的左侧,有一座更小的门洞,这里就是鼓楼的登楼通道。</p> <p class="ql-block">登鼓楼的台阶也很陡峭。与钟楼不同的是,这里台阶两侧的扶手档次要高一些,而且中间有隔离,左边为上行通道,右边为下行通道。毕竟这里的客流量要比钟楼多不少。</p> <p class="ql-block">鼓楼的登楼台阶共69级,上部也有一个转折。登上鼓楼二层,阳光透过六抹方格槅扇射入殿内,经岁月打磨的地砖在阳光下折射出斑斓的金色,映衬在朱漆方立柱上。一面主鼓居中放置,主鼓两侧及背面共有24面副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鼓楼内共遗存有25面更鼓,中间为首的大鼓代表1年,由整张牛皮蒙制,鼓长2.25米,直径1.34米,鼓座为木制,油漆,上雕云纹,曾参与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开幕式表演,是历史遗存;群鼓24面则代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史料仿制的。</span></p> <p class="ql-block">主鼓西面的玻璃罩下陈列着一面明代主鼓实物,鼓面直径1.4米,鼓高2.22米,系整张牛皮蒙制。</p> <p class="ql-block">走到鼓楼二层的回廊,北京城的景色尽收眼底。地安门内大街车水马龙,四合院在道路两侧一字排开,郁郁葱葱的古树点缀其中。在道路的尽头,寿皇殿在一片青翠的海洋中划出了景山与街道的分界线。</p><p class="ql-block">顺着寿皇殿向上望去,景山张开怀抱将故宫遮掩在身后,观妙亭与辑芳亭分立于景山的肩部,黄色琉璃瓦与朱漆亭身穿过层层叠叠的绿色,捕获着我们的视线。万春亭居于景山顶峰,与鼓楼遥相呼应。波光粼粼的什刹海与北海白塔构成了右侧的景致。游船散布在水面,湖岸的垂柳随风荡漾。渐变的青绿色从什刹海延伸到琼华岛,洁白的塔身浸润在蔚蓝色的天空,朵朵白云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在成片的四合院中。</p><p class="ql-block">视线继续向西移动,妙应寺白塔在一片高楼大厦之间显露出自己的身姿,远方的西山为此景增添了一抹绿色。回望东侧,跨过大片充满生机与绿色的胡同,建筑的海拔陡然上升,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描绘着壮阔的都市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临近鼓楼击鼓表演的时间,我们回到楼内,几个外国游客也在等待“演出”。</p> <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的二层,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仿照古代进行击鼓表演,旺季时表演的时间是10:00、 11: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淡季时分别是10:30、11:30、13:30、14:30、15:30、16:30。</p> <p class="ql-block">三名身着红色民族服饰的鼓手准时来到主鼓前开始击打鼓面,鼓声雄浑有力,吸引了参观的游客围观拍照。</p> <p class="ql-block">观看完击鼓表演,我们又参观了二层的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展品包括报时更鼓、铜刻漏、碑漏、日晷等古代计时仪器。</p><p class="ql-block">计时仪器,是时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古代到现代,人类对时间从感知、认知到掌握;从利用日影、水流、香篆到机械、电子计时,经历了一个漫长演变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时间概念和时间文化。时间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对时间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继发明了四种计时仪器:一是日晷类计时器,利用日影变化计时;二是漏刻类计时器,利用水流速度计时,又称“水钟”;三是辊弹类计时器,利用滚动速度计时;四是香篆类计时器,利用燃烧速度计时,又称“火钟”。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在计时仪器发明、制作方面的智慧和技术水平,以及为世界计时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曾为元、明、清三代报时中心的北京钟鼓楼,“暮鼓晨钟”,向古都北京报送了六百多年的标准“北京时间”。为深入挖掘钟鼓楼的历史文化内涵,北京市钟鼓楼文保所于2001年仿制了25面定更鼓;2005年先后仿制了碑漏、铜刻漏;2010年又成功仿制了盘香、柜香漏、屏风香漏等香篆类计时仪器,恢复了北京钟鼓楼历史上“碑漏、铜刻漏、时辰香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完整报时系统。2021年,仿制了清代北京地区使用的日晷,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四种计时仪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时辰香模具和龙舟香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屏风香漏</span></p><p class="ql-block">使用燃香计时的器具,因将计时用棒香放在屏风状柜子内而得名。主要用于皇帝祭神或祀祖时放在神庙里计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柜香漏</span></p><p class="ql-block">使用燃香计时的器具,元代科学家郭守敬设计制作,因将计时用棒香放进柜子内而得名。柜体可保持棒香燃烧速度的稳定,提高计时准确性。主要用于皇帝祭祀天地或祖先的大典中计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时辰烛和叶母自动报时香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香篆·盘香·油灯计时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铜刻漏</span></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走马观花式的大致浏览,但也对中国古代计时仪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在帮助游客了解中国古代计时仪器的计时原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司时文化大有益处。</p> <p class="ql-block">“一孔之见”后,我们沿着陡峭的台阶从二楼下来。</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来到鼓楼的一层观看展览。</p><p class="ql-block">鼓楼布置有以计时仪器和时间为主题的展览,展览共126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600米。除了刚才在鼓楼二层看到的约600平方米的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剩下的全部都在一层。</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序厅里的主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一层除了序厅,还有“沉浸影厅”“北京时间”“时间建筑”“中国时间”“我的时间”“发现中轴线”6个主题展厅,共展出10件藏品、48件辅助展品和装置、12个交互体验展项以及6部数字影片。其中数字沉浸展厅(“沉浸影厅”)660平方米,由中心券洞及两侧展厅间的走廊组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鼓楼一层南中心券洞</span></p> <p class="ql-block">观众在沉浸影厅内观体验《共鸣》。</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按参观顺序前往3号展厅“北京时间”。</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时间”展厅,钟鼓楼作为古代司时中心的功能地位显现。悬浮空中的“报时更鼓”和“永乐大钟”前,虚拟击鼓撞钟可以读懂“暮鼓晨钟,鼓为号令,钟为传声”的内在联系。</p> <p class="ql-block">4号展厅正对着序厅,内容是“时间建筑”,主要介绍北京钟鼓楼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中国时间”展厅展示了传统计时方法,通过触摸屏可以了解日晷、铜刻漏、碑漏的计时原理和精巧构造,读懂箭尺、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的时间”展厅</span></p> <p class="ql-block">展厅北边的墙上有12个小喇叭,按动上面的按钮,将耳朵贴上去,可以听到不同的老北京叫卖声。</p> <p class="ql-block">“发现中轴线”则直观而整体地展示了中轴线各遗产点位的位置分布。</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展览,我站在鼓楼台基上向北眺望,只见钟楼青灰色的楼体赫然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下,与近处古楼入口的红墙灰瓦、翠绿的树木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古朴而悠远,心绪突然间宁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欣赏北京钟鼓楼之美,决不只局限于登楼望远这么简单,作为北京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边分布着大量保存完好的胡同与四合院,那里边蕴藏着老北京的烟火气息,值得我们走进体味。</p> <p class="ql-block">离开鼓楼,我们从鼓楼西北角离开。</p><p class="ql-block">北京毕竟是北京,即便是一个转弯或着角落,总会有许多创意的地方吸引你的眼球,让你在不经意间就看见她,走进她,去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离开鼓楼边角上的小院,看到人行道边的一位大姐,她扶着自行车,自行车的后边捆绑着一个稻草靶子,上边插着十几串冰糖葫芦,有黄色的橘子瓣,绿色的葡萄,最多的还是红色的山楂。</p><p class="ql-block">“冰-糖-葫芦儿…”,地道的京腔,婉转而悠扬的声调,立刻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注意。</p><p class="ql-block">这种场景,相信许多六七十年代的人都有印象,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美好记忆。时下,全国各地卖糖葫芦的依然随处可见,但仍沿用这种传统叫卖方式的地方确实不多了。时过境不迁,的确很“北京”。</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鼓楼独具特色的三重檐歇山顶与绿琉璃灰瓦进入眼帘,站在地安门外大街这条中轴线上,终于看到面宽56米的鼓楼全貌。</p><p class="ql-block">绿琉璃围墙遮掩不住高大的朱漆城台与券门,屋脊走兽与繁复而精致的京官式彩画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不同于钟楼的砖石本色,鼓楼通体漆以正红,颜色稳重典雅,与上层的建筑金色纹案和灰瓦绿剪边对比鲜明,却又相得益彰,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显得古朴典雅,雍容华贵,气度非凡。</p> <p class="ql-block">离开鼓楼,沿着地安门外大街南行,没多远就看到人行道西边的烟袋斜街。</p> <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核心保护区内,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均宽4米。</p><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形成于元代,初称“打渔厅斜街”,清乾隆年间称“鼓楼斜街”,清末时期改称“烟袋斜街”,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清代末年以经营烟袋、烟具、古玩字画为主,有“小琉璃厂”之称。街道内建有广福观、三元伏魔宫、烟袋斜街铺面房等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保留了传统胡同风貌。</p><p class="ql-block">2010年11月10日, 烟袋斜街被中国文物报社公布为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22年2月21日,烟袋斜街被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公布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 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关于“”烟袋斜街”名称的由来,从街口这张介绍牌版上的概略图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烟袋斜街本身细长的街道就宛如一只烟袋的杆,东头入口像烟袋嘴,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就像一个烟袋锅,以“烟袋”命名斜街,也可算是名副其实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旧时老北京住在北城一带的旗人大都有抽旱烟或水烟的嗜好,北京城里的烟叶行业因此而发展起来,鼓楼前、地安门外有众多烟铺。斜街上也一家挨着一家开起了烟袋铺,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慢慢的烟袋斜街的俗称便流传开来,于是便将“鼓楼斜街”的名字改作“”烟袋斜街”,作为正式街名。</p> <p class="ql-block">从明代中期形成街巷至今,烟袋斜街已经跨越了几百多年的历史,它承载着城市的记忆,让这条短短的斜街容纳了太多的历史元素以及我们所不知道的光快陆离。</p> <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上的广福观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别看它现在大门紧闭,但是这个曾是清末时期太监宿舍的地方,依然隐藏着不少烟袋斜街之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广福观为明天顺三年(1459年)由一个姓彭的太监投资兴建的,明英宗赐名广福观,明代管理天下道教的“道录司”曾设于此观。清雍正年间重修,改名孚佑宫。光绪九年(1883年)改建山门,清宣统三年(1911年)后复称广福观。</p><p class="ql-block">广福观坐北朝南,依次有山门、前殿、后殿及西跨院(名白云仙院)。现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北京什刹海地区保存较完整的道教建筑,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看着广福观古老精美的匾额和砖石雕刻的饱经风霜,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变换沧桑。</p> <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除了广福观,浴池也曾是斜街上的一大特色,北京最早最著名的浴池之一---鑫园浴池也坐落在这条街上。在以前,澡堂是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之地,需要的是澡堂老板能够镇得住场面,李连英的义子李福庆刚好满足了这个重要的条件。后来李福庆去世,鑫园澡堂易主,经营状况大不如前,但仍是京城最大的浴池之一,浴池是老北京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这种文化留存至今。现如今鑫园浴池改名为鑫园客栈。</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如今在烟袋斜街上,除了少数的历史遗迹,赖以成名的烟袋铺也不像当年那样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创意小店、特色纪念品、咖啡店、酒吧、古玩店等。不过也正是如此的多样性,才让这短短的一条小街上包容了无数的创意与想象力,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民间手艺人在表演“吹糖人”绝活,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p> <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西口,进出的游客络绎不绝,摩肩接踵。来来往往的人群,自觉或不自觉的都在<b>传承着历史</b>---从元代至现今,烟带斜街一直被作为一条大名鼎鼎的商业街被人熟知,这里面的买卖也从未断过;<b>续写着繁荣</b>---时下的烟袋斜街已经成为了京城中最时髦最热闹的街巷,不仅汇聚和浓缩了京城胡同文化的精髓,还成为了京城胡同旅游的招牌之一。</p> <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的南面,紧邻着什刹海的前海。</p> <p class="ql-block">北京最早的高端鲁菜酒楼,京城著名的“八大楼”之一庆云楼便坐落于此。</p><p class="ql-block">庆云楼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正面朝着前海东沿,距燕京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仅一步之遥。庆云楼鼎盛之时,曾是皇亲国戚、文人墨客、京剧名角等的聚会之所,当年的瑞亲王、恭亲王、庆亲王、定国公、安国公、武定侯都是此间常客。台湾已故著名作家唐鲁孙先生笔下多次提及什刹海庆云楼。后因老板另择他业而关张。此后,原庆云楼的骨干流散他处,逐渐形成了后来京城著名的“八大楼”,按名气大小依次为东兴楼(萃华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正阳楼、庆云楼、新丰楼和春华楼。也就是说,地处烟袋斜街的庆云楼是赫赫有名的京城“八大楼”起源地。</p><p class="ql-block">老庆云楼原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变成了住家,主人姓朱,从事裱画行业并在业内颇有名气。1990年前后,启功先生来此裱画,听闻此地乃是名噪一时的庆云楼旧址时,题写了“庆云楼饭庄”这幅字。2009年庆云楼在原址上进行重建,2015年8月被授予“北京老字号”。</p> <p class="ql-block">庆云楼西边,便是近在咫尺的银锭桥。</p> <p class="ql-block">银锭桥位于什刹海前海和后海交界处的水道之上,始建于明正统年间,现存为1990年、2010年重建。</p><p class="ql-block">银锭桥为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桥中心栏板上镌刻由著名文物学家单士元先生所题“银锭桥”三字。桥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两端有八字栏杆和抱鼓石,桥身两侧带燕翅墙。</p><p class="ql-block">银锭桥名字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银锭桥的桥身很短,两边的八字翼墙很长,从高处俯视,就像一只倒扣过来的银元锭宝;另一种说法是当年在翻修银锭桥时,发现桥下柏木桩之间是用银锭锁固定的,故而称之为“银锭桥”。</p><p class="ql-block">银锭桥是北京城内历史较为悠久的桥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89年,银锭桥被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原)西城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银锭桥北为小石碑胡同,北行10余米有一个小十字路口,路边店铺相邻,往来游人如织。路口东为烟袋斜街,西为鸦儿胡同,向北接大石碑胡同。</p> <p class="ql-block">从银锭桥向西,我们沿后海北沿走了一会,便拐入鸦儿胡同。</p> <p class="ql-block">鸦儿胡同,明代称广化寺街。清乾隆时期改称鸭儿胡同。清末,由于醇亲王府扩建,胡同受其影响发生变化,部分被王府占用,名称亦改称“鸦儿胡同”。</p> <p class="ql-block">广化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鸦儿胡同31号,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寺院,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广化寺始建于元代,原为佛教净土宗寺庙。明天顺七年(1463年)重建。明万历、清咸丰年间两次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 再次重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之洞在广化寺筹建京师图书馆,成为京师图书馆最早馆址,鲁迅先生曾在此工作。1937年著名画家溥儒曾出资修整。1981年11月北京市佛教协会在广化寺成立。1986年3月30日北京佛教音乐团在广化寺成立。</p><p class="ql-block">广化寺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严谨,分中院、西院和东院三大院落。中院是全寺的主体,正中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殿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西院主要殿堂是法堂、方丈室、地藏殿、观音殿,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秘书处办公地点。东院是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什刹海书院所在地。</p><p class="ql-block">目前寺内有千手千眼观音莲花佛像等石刻石画,收藏文物1716件,大雄宝殿有一尊5米高毗庐遮那佛鎏金铜像坐姿像,是北京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庙宇之一。</p> <p class="ql-block">山门殿大门紧闭,并不开放,我们从西侧的小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王殿</span></p> <p class="ql-block">广化寺不是旅游景点,尽管无人阻拦,但看到提示牌版,我们还是很自觉的在天王殿前转了一圈,便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沿着鸦儿胡同向西,不时可以看到这些低调奢华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当然也不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住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鸦儿胡同西边与甘露胡同相连,在这里可以看到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甘露胡同明代称乾石桥,清代称甘水桥胡同,民国时期一度称甘水桥,1965年定名甘露胡同。1910年,汪精卫谋炸摄政王载沣未果事件发生在该胡同南口。</p> <p class="ql-block">甘露胡同南端旧有南北走向明沟,东西方向架有一座小石桥。当年汪精卫谋炸摄政王即于此桥之下。现在桥、沟已不存在,但位置就是在这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摄政王府马号位于醇亲王(摄政王)府府邸东侧,分东西两个院落,建筑面积约1900平方米,东西院落各有北房、南房和西房,院内仍旧有马槽。1989年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醇亲王府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为清康熙朝大学士明珠及其子<b>纳兰成德</b>宅第,后为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府邸。光绪十四年赐予<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醇亲王奕譞(yì xuān)</span>,清末代皇帝溥仪出生于该府邸。王府坐北朝南,东部为府邸,现为国家宗教宗教事务局使用。西部为花园(现为宋庆龄故居)。府邸东部原有王府马号,即今日后海北沿43号,建筑面积1900余平米。醇亲王府是现存清代王府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p><p class="ql-block">上文提到的纳兰成德,大家可能没听说过,其实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p><p class="ql-block">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曾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纳兰性德因寒疾去世,年仅三十一岁。</p><p class="ql-block">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词作多为友情词、边塞词和悼亡词。其友情词深沉磊落,有东坡、稼轩之风;其边塞词多凄黯苍凉,在边塞诗词中亦别具一格;其所作悼亡词血泪交织,尤为感人。</p><p class="ql-block">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价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46号。是一座秀丽的园林庭院。故居原是清末<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醇亲王载沣</span>的府邸花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庆龄同志自1963年迁居于此,一直工作至1981年逝世。故居1982年开始对外开放,保留宋庆龄同志生前工作、生活起居的原状。周恩来曾赞誉宋庆龄是“国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看“”宋庆龄故居”简介,说这里是醇亲王载沣的府邸花园,与刚才在醇亲王府门口看到的介绍有些出入。于是刨根问底,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u>爱新觉罗·载沣</u>(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清宣宗道光帝之孙,<u>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u>光绪帝载湉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p><p class="ql-block">载沣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u>第二代醇亲王。</u>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溥仪退位,清朝灭亡。</p><p class="ql-block">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染风寒,不久即病故。</p><p class="ql-block">到这里,一切都弄清楚了,两边的介绍都没有错。</p> <p class="ql-block">▲木槿🌺</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后海北沿一直绕行到后海西沿,凭栏东望,只见绿树环绕中的后海,水天一色,在夕阳的余晖下,熠熠生辉,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拉近镜头,可以看到稍远处的望海楼。刚才走鸦儿胡同、甘露胡同时错过了。</p> <p class="ql-block">秋日的夕阳把它绚烂而柔和的光线从路旁茶艺酒吧的屋顶上投射在路面,一切显得那么静谧与安详。等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这里一定是另一番热烈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后海西沿往南有一座桥,横跨在什刹海后海通往西海的狭长水道上。桥西100米许便是德胜桥,那是什刹海后海与西海的分界线。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没有过去。游览什刹海的西海只能留待下一次了。</p> <p class="ql-block">在后海的南岸,东明胡同的东边有一个休闲公园,面积不大,类似于街头公园。这里原来是兴建于1987年的西城区什刹海儿童乐园,当时在儿童乐园西侧,立有康克清1987年5月题写的“西城区什刹海儿童乐园”。</p><p class="ql-block">不知道这块石头上的题刻是不是康克清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在后海南沿的岸边,正对着望海楼的地方,我们稍事停留。这里是远观望海楼的最佳地方。</p><p class="ql-block">望海楼位于什刹海后海北沿比较凸前的堤岸上,与西边的湖山真意楼、芙蓉榭、雨宜轩、问禅桥等构筑物共同组成一个什刹海景区中的景区。望海楼三面环水,视野开阔,登高远眺,后海风光尽收眼底,一定很有意境。</p><p class="ql-block">望海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朝乾隆年间重修过一次,是一座八角三层的木结构建筑,总高15米,是什刹海岸边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沿后海南沿继续东行,临近银锭桥的地方,酒吧明显多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银海轩里的女歌手已经开始登台试唱了。</p> <p class="ql-block">银定桥的桥东水面,南岸名前海北沿,沿岸绕行,可至荷花市场,沿岸遍布茶艺酒吧。</p><p class="ql-block">我们过桥东行,沿着前海东沿走,为的是能尽快抵达地铁站。</p> <p class="ql-block">抵达什刹海地铁站,已是下午17点,接下来我们要倒两趟地铁赶往北京南站,然后就是乘坐城际高铁回到天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京南站候车大厅</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于20:45抵达天津西站,结束了愉快的北京什刹海之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游</b>于2024.9.23 <b>记</b>于2024.11.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