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研修 生物与文学的奇妙交织

<p class="ql-block">  在初中生物跟岗研修的旅程中,西宁虎台中学任启花老师的有关 生物与文学—寄予植物的情怀的课程,宛如一阵清新的风,为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迪和震撼,让我深刻领略到学科融合的奇妙之处。</p> <p class="ql-block">  在这堂特别的生物课上,任老师将 24 节气和种子植物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春雨惊春清谷天”的立春,讲到“秋处露秋寒霜降”的霜降,每个节气都成为了探索种子植物生命历程的时间线索。例如,在讲到谷雨时节时,任老师详细介绍了此时雨水充沛,正是许多谷类作物种子播种的最佳时机。结合节气特点,阐述了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学生明白节气变化与植物生长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融合方式,不仅丰富了生物知识的内涵,更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节律与生物生命活动的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  文学在课程中如同璀璨的明珠,点缀其中,熠熠生辉。任老师巧妙地引入了大量与 24 节气和种子植物相关的古诗和文章。如《立冬》在讲解南方和北方的冬天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气候特点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引出很植物如松、柏、银杏裸子植物,又延伸到语文中的托物言志。竹子、梅花、牡丹、菊花、莲这植物放到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借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包括春雨滋润下土壤的湿度变化对种子发芽的作用。还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通过对这句诗的解读,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种子植物的繁殖过程和农业生产中的收获现象。这些文学元素的融入,使生物课堂充满了文化气息,将生硬的知识转化为富有情感和意境的画卷,深深地吸引着学生。</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程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任老师进行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小组讨论活动,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种子和果实,并进行讨论得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以及果实如何形成的,同时同学上台展示并梳理出种子的结构,并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总结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概念和它们的结构特征。</p> <p class="ql-block">  此外,还鼓励学生创作制作节气卡片和结合种子植物的生物特征运用到相关的小短文中,将生物知识与文学创作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p> <p class="ql-block">  听了任启花老师的这堂生物与文学——寄予植物的情怀课,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初中生物教学道路上前行的方向。我将把所学所思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为学生打造更加精彩、富有内涵的生物课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