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晚报·悦享银龄读书会,第5期暨“情满四季·金秋”征文颁奖活动

孟庆杰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9日</p><p class="ql-block">济宁亚龙书城</p> <p class="ql-block">11月19日下午,济宁晚报·悦享银龄读书会第5期暨“情满四季·金秋”公益征文颁奖活动,在亚龙书城万达店举行。在当天的活动中,悦享银龄读书会特邀编委马加强结合自己的新作《老家南阳镇》,以“创作是记忆的沉淀与唤醒”为主题作了精彩分享。在随后颁奖环节,征文组委会对“情满四季·金秋”公益征文活动获奖作品进行了表彰。本次活动由济宁晚报、济宁亚龙书城联合举办。</p> <p class="ql-block">对于很多爱好读书的人来说,“家乡”一直都是一个熟悉且亲切的概念,而这个词也几乎代表了所有文学爱好者心中最深切的眷恋。新时代以来,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乡土文学迎来了新的春天,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优秀作品出现。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如何阅读乡土文学作品呢?马加强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第一,要带着传承的眼光去读乡土文学。第二,要带着发展的眼光去读乡土文学。时代在变,读者的审美需求也在变,所以,现在的很多乡土文学作品采用了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审美旨趣、艺术气度,创作手法上也有很多变化,而对于这些方面的变化,作为读者应该学会适应。对此,马加强解释道:“乡土文学承载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展现了乡村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不仅记录了乡村的过去,也描写了乡村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应该要用发展的眼光阅读乡土文学。”</p><p class="ql-block">那么,作为普通文学爱好者,如何用笔描述自己的家乡呢?马加强建议,要从记忆的素材库中取材,因为记忆所沉淀下来的往往都是一个人最难忘最钟情的东西,再加上日后的一些反刍或感,“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质感和生命力,像我在《老家南阳镇》这本书中的《忆,在房中》《忆,在“雨巷”》《忆,在冬天》都是这样写的。”此外,他还建议借其他人的视角去回望家乡,跳出自己固有的视角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像我在《老家南阳镇》这本书中的《暑假工》《老弟带我游故乡》《漂亮的古镇女孩》就是这样写的。”</p> <p class="ql-block">在主题分享中,马加强的发言始终离不开“家乡”二字,在随后进行的“情满四季·金秋”公益征文颁奖环节中,“家乡”同样是关键词。</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自“情满四季·金秋”公益征文9月4日启动以来,共收到投稿作品近300篇(首),与“情满四季·盛夏”征文时相比,在投稿数量上增加了近一倍。本次征文涉及散文、诗词等多个体裁,在评出的一、二、三等奖共130余篇作品中,其中就有大量作品的“主角”是济宁。如邹城文友刘真获得一等奖的作品《鹿鸣湖畔浅浅秋》,描述的就是邹城市鹿鸣湖湖畔的秋日景色;任城文友刘巨成获得一等奖的作品《秋日私语》,描述的是京杭大运河两岸的壮美秋色;汶上文友王允国获得一等奖的作品《秋·两首》,描述的则是汶上县秋日时的丰收景象。此外,在二、三等奖及组委会特别奖的获奖作品中,也不乏文友描述我市秀美秋景、丰收画面的优秀作品,如任城文友井明新的《石门山游记》、微山文友孔令娥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嘉祥文友胡冬玲的《祥城的秋》、穆炳森的《金秋石门山》、刘小满的《孟府银杏》、孙继泉的《深秋崴藕人》等等。</p> <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文友的创作热情,征文组委会征文评奖环节中,将投稿作品划分为了散文、诗歌两个类别分别评奖,且增加了一、二、三等奖的数量。济宁晚报总经理田勇表示:今后,晚报将在持续做好“情满四季”主题公益征文的同时,还将适时增加“师说孔子”“我的读报故事”等征文活动,拿出更多的版面给读者,尤其是悦享银龄读书会的老年人文友,让大家在阅读和写作中收获更多乐趣,乐享银龄。</p> <p class="ql-block">此外,在当天的活动,还向中国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济宁学院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主任杨景生教授,颁发了悦享银龄读书会特邀顾问聘书,向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九州摄影全国理事会会员、济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孟庆杰颁发了悦享银龄读书会特邀聘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