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山堡城门洞的镇门之石

淡泊明志

<p class="ql-block">  矾山堡最早的城门楼,是在唐朝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矾山设县时,在二百户筑堡墙并在南北各修建了一座大门楼,门洞呈半圆形,高约4米,宽约5米,上方为古式建筑的门楼,是守门人用于放哨站岗之用,并安装有两扇大木门,大门是昼开夜关。当时矾山县的县衙就在二百户内的东北角,墙外北边是东水牢为关押犯人的地方。而在大门里边外延,各立着一块长约3尺,高约2尺,厚约1尺的元宝石,质地花岗岩,元宝状,每门立有2块,后建成五道大门,共有十块元宝石,称为镇门之宝。</p> <p class="ql-block">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八月癸丑,明朝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从山西榆次一带向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造成的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河北大批移民。到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由于移民的大量涌入,矾山开始在二百户以北修建堡墙,并增设了东门,西门和北门,就此矾山堡基本形成,二百户这个村名也就被人们淡忘了。矾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堡城,是各种粮食和蔬菜,水果的盛产地。从汉代开始这里的商业又十分繁荣。主要有粮食,陶瓷,皮毛,丝绸,盐铁,肉类等。《怀来县志译》载:“矾山米粮集,逢四,九日集,明万历四十五年立有碑,存七圣祠内。——矾山堡义仓乾隆年间知县左承业详建,道光七年添修,光绪六年重修,捐存义谷二千四百四十五石零,存三教寺公所。”由于商业的发达,商人云集,所以以元宝石来做镇门之宝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所有的商人都盼望着元宝成山,福荫后代。在南关的南门下坡上铺着一块元宝石,是南门遗留下来,在镇政府院内存有一块是北门的镇门之石,其余八块不知所踪,南门口的一块为唐代遗留物,镇政府院内的一块为明代遗留物,都是沧桑千年和几百年的镇门之宝。</p> <p class="ql-block">  在大门洞内设置两块元宝石作为镇门之宝,而且安放在门里面,寓意就是迎接财宝进入堡内,每年正月初五各商家店铺开门拜财神时,还要到临近的各大门向明门神及元宝石焚香烧纸,请各路神仙保佑他们财源广进,大吉大利。这也是我们先人们的一种创举和一种精神依托。而外地商人到矾山堡来做大买卖的,进门之后也要在元宝石前焚香烧纸并上供,希望能把矾山的钱赚进自己的腰包。据说在元宝石前面各筑有一个小供台和石制香炉,是为商人们焚香烧纸准备的,以前北门外的荒地边上有两间小房,住的主人叫吴世瑞,绰号人称“体面”,他就是靠收拾北门的供品来维持生活的,所以后来人们留下了歇后语:“吴世瑞出北门,体面到家了。”</p> <p class="ql-block">  矾山堡历史上的商业繁荣兴旺,除去它的自然条件外,还有它的历史原因。五千年前黄帝战蚩尤的涿鹿大战和黄帝战炎帝的阪泉大战,合符统一后这一带成为了一个政治,文化,商业的中心。明代移民的大批涌入,山西人的经商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其次,这里有多条古道通连四面八方,使之成为一条条不朽的商道。向东可以通北京,向南可以越岭到达斋堂进而到达北京城,也可通保定府,向西可通蔚县山西,向北可达张家口进而到达内蒙古草原。所以这里在历史上就是通联四方的商品中转站。特别是北京和北方草原联系的必经之路。所以,各地商人都会云集在这里,进行各种商品的交易活动。历史上矾山有很多是从外地来做买卖而长期居住下来的,尤其是现在的大街村,这种外地商人的后代较多。</p> <p class="ql-block">  在东门元宝石的上方曾有人题写过一首诗“紫气东来奉元宝,心诚叩拜不可少。北行购得百石米,千金万银看明朝。”谁写下的这四句诗,已经年代久远,已不可考。但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儒商写下的。而且也是一个一次能购百石米的大商人。这位商人对这几块象征财富的元宝石又有深深的敬仰,也反映出当时这几块镇门之石的元宝石,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和当时先人们的奇思妙想。</p> <p class="ql-block">  沧桑的历史风云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过去了,但这两块现存的元宝石让我们知道了过去的那些岁月。这就是历史留下的痕迹,也是我们研究矾山历史的佐证。在矾山还有多少不能说话的东西,在等待我们去考证,去研究?这是一个十分厚重的课题,让我们共同努力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