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 : 跟我出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 713038、</p> <h5><b style="font-size:18px;"><i> </i></b></h5><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台海局势在美国搅动下变得愈加复杂和紧张。台湾朋友们年复一年盼望回归,期冀有一天一个电话大家能围炉煮茶,二十年过去,这个愿望已成泡影,时光挡不住大家老去。</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又一个中秋来临,我深深思念起台湾,忆起3次赴台的经历,感慨万千,尤其第一次肩负特殊使命赴台工作,保定军校将军们晚年的思乡之苦深深刺痛着我,和将军后代们短暂会面至今仍历历在目。</span></p><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保定,这座清代被称为学生城的学府,1912年在清朝14类军事学堂旧址上,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门类最齐全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又称保定军校,自此,保定办军校达到最高峰,成为全国训练新式军队、新式基地的最大摇篮。保定军校1923年停办,共培养出一万多名学生,近3000名将军,这些将军曾在中国历史上呼风唤雨。</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前后,保定军校大批学生去了台湾,随着历史变迁,保定承载了来自台湾保定军校生及后代们更多的怀念之情。</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央统战部领导关注下,2004年12月4日至11日,保定组成一行 9人的民革保定市委商务文化考察团前往台湾,我和保定军校纪念馆馆长马永祥 "混迹 "其中,去拜会保定军校将军后代,为保定军校纪念馆展览陈列搜集文物史料,并广泛接触台湾各界知名人士,为党的统一战线、促进祖国和平大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2004年12月3日,作者一行9人转道泰国赴台。</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因签证原因,我们一行取道香港和泰国,于2004年12月4日到达台北中正机场。</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达此行目的,来台之前的一个多月就多次与台湾联系,促成我们预定工作方案圆满完成。</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1、台北拜会保定军校陈诚将军之子陈履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i></b></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2004年12月5日,作者与陈诚之子、台湾原国防部部长、监察院院长陈履安先生在台北。</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日名将陈诚,浙江青田县人,生于1898年1月。1918年考入保定军校第八期炮兵科,1920年加入国民党,1923年南下广东,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同年随孙中山出征江西,与蒋介石结识,投身黄埔军校,并三次作战用 "炮 "建立奇功。后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曾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在台湾政治、军事发展上制定过许多好的政策,陈诚将军1965年3月卒于台湾。</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履安为陈诚将军长子,1937年6月出生在江西庐山,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进纽约大学研究所。1970年返台,任明志工业专科学校校长,蒋经国还亲自登门致贺。后任台湾教育部常务次长、国民党中央常委。1990年出任台湾国防部部长,后任监察院院长。1996年竞选台湾 “总统 ”未成后退出国民党,潜心佛学。2000年李登辉下台后,连战任国民党主席,陈履安再次登记国民党党员,并任陈诚文教基金会会长。</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月5日下午,陈履安先生专车把我们从下榻的酒店接到他的办公大楼见面。陈先生温儒尔雅,待人和蔼可亲,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让我们交流顺畅方便。</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2004年12月5日在台湾台北陈履安先生办公室(右为陈履安、中为作者,左为保定军校纪念馆馆长马永祥)</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从陈诚将军考取保定军校及上学习武谈起,到保定军校整个发展历程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保定市政府为更好的保护军校遗址,投巨资修建了军校广场和纪念馆,并详细介绍了保定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状况。陈先生本因家父在保读书对保定很有感情,对我们热情洋溢的介绍亦产生了浓厚兴趣,越谈越高兴,随即对投资保定旅游业谈了意向。</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先生当场向我们捐献了4张陈诚将军的戎装原照和便装原照、陈诚将军一生简历纪录本、《陈诚传记》、蒋中正亲笔题写书名的《陈故副总统纪念集》,书中印有反映陈诚将军一生各个历史时期的近500张图片、传略和文集,是全面研究陈诚将军的宝贵资料。陈先生还答应从台湾国史馆要出陈诚的几件遗物捐献保定军校,因恰逢台湾立委会选举不宜商洽,答应选择时间来保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和陈先生交谈中,他讲到父亲陈诚的一件事。抗日战争期间,因父亲是抗日名将,又是几个抗日战区司令长官,日本侵略军为威慑和动摇陈诚将军的抗战决心,竟把其所辖战区内的2000名老百姓抓走,在砍断双手后又送回原地。对于日本鬼子这种残无人道的法西斯行为,陈诚将军不但没有退却,更增加了抗战到底的决心。直到晚年,还经常对子女们提起这件事,要求子女们不忘国耻。</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陈先生原定20分钟的拜会,在其挽留下会谈近两个小时。临别时,陈先生高兴的与我们合影留念并题词:“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在陈履安先生办公室合影留念(左一为保定军校纪念馆馆长马永祥,左二为陈履安先生、左三为作者,左四为时任民革保定市常务副主委姚忠耿)。</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临别时,陈履安先生在我笔记本上写到“赵静女士,很高兴在台湾见到您,希望来春到保定看您,愿您有所为,有所不为。”</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年春天,陈履安先生克服重重阻碍如期来到保定,那日他没有惊动官方,我见到他时,他站在车外春寒料峭的风中,这让我十分感动。他支持两岸和平统一,也多次回大陆探亲访友,进行文化经贸交流。</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2、台北拜会台湾原海军司令王鹤楼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p> <h5><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2004年12月5日,在我们下榻的台北豪景大酒店,作者向保定军校将军王藩庆之子、台湾原海军作战总部前中将司令王鹤楼赠送保定镇城之宝、清康熙御笔龙飞拓片。</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年75岁高龄的台湾原海军作战总部中将司令王鹤楼先生,在我们来台两年前便联系上了,自此,隔着海峡来往书信电话不断。每新年来临,王将军总会由台湾寄一份红底烫金字的贺年卡到军校。在台北和将军见面,乡音令场面无比激动。</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白洋淀边的安新和高阳是邻县,王将军是安新县端村人,与军校纪念馆馆长马永祥是同乡,王将军外祖母与永祥家在同一条街上,与邻县高阳籍的我也仅隔十几里路,用乡音互致问候的我们含泪相拥。</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2004年12月5日台北,作者向王将军赠送200万字的《安新县志》。</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将军将《安新县志》揽入怀中,像游子回到母亲怀抱,眼含热泪一只手轻轻抚摸着封面,一边急切地问我里边是否记述着他们。王鹤楼将军的父亲王藩庆生于1895年,1919年入保定军校,后分入第九期步兵科,为陆军少将,1933年去世。王鹤楼将军的 5个伯父均毕业于保定军校前身或保定军校,家族中出了7个将军一个部长,安新县志予以记载。将军把县志一页页翻过,如同踏进了家门,连连说家乡还记着我们,感谢家乡记着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着将军思乡的渴望,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鹤楼将军生于1929年,1948年随亲属到了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及台湾海军军官学校。1970年先后任台湾海军 “中荣 ”舰副舰长、上校舰长和 “文山 ”舰舰长。后任到台湾国防部联合战术训练部中将主任、海军两栖部队司令、海军总部中将作战司令,1979年退役。</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王鹤楼将军从小在保定上学长大,对保定有着深厚感情。交谈中他几次询问古城地标大旗杆、曹锟的督军署(原清代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和曹锟花园(今保定市动物园)还在不在,当得知这些古迹保留完整,王将军连声说好。得知保定修建了军校纪念馆、军校广场和军校检阅台,将军高兴地称赞 "保定军校是为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今天保定又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鹤楼将军一位堂侄曾任台湾经济部部长,一位在大陆投资办厂。王将军表示来年春暖花开,一定邀请侄子来保定考察,动员他们为家乡办事。</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临别时,王将军心情激动地写下:“保定军校是我家史的起缘,感谢你们的记录和保持”。</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3、台北拜会保定军校马法五将军之子马锡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应马法五将军生前遗愿,作者向马法五将军之子马锡衍教授送上高阳县城关西街家乡土,撒在马法五将军墓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2004年12月5日,作者在下榻的台北豪景大酒店,向抗日名将马法五将军之子、高雄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的延伸)副教授马锡珩送上保定军校校园土和高阳家乡土及《高阳县志》。</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与马锡珩先生在去台一年前就联系上,他和马馆长电话一聊就是一小时,一提起父亲就特别激动,千言万语说不尽。我和马先生是高阳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当我们把保定军校校园土、高阳家乡土和《高阳县志》交到马先生手里,马先生见到家乡的亲人、热土,听着乡音,顿时哽咽,激动不已。</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本次来台,重点是马先生要将蒋中正在抗战期间写给时任第十一战区长官副司令兼四十军军长和河北省政府主席马法五将军的亲笔书信及马法五一生的日记本等珍贵文物捐献给保定军校纪念馆。当我们身临其境台湾选举期台独分子的猖狂,机场戒备森严,这些文物是带不出关的。最后和马先生说好,2005年夏季马先生亲自把这些文物送回大陆。</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日名将、保定军校生马法五,生于1893年高阳县城西街,自幼在高阳读私塾,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校预科立志学医。协和原址为清代豫王府,邻近使馆区,常见外国水兵恃不平等条约领事裁判权保障横行,马法五至此弃笔从戎,1918年考入保定军校第八期炮兵科。1935年4月被授予陆军中将。</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马法五主战台儿庄保卫战,打败日军最强的板垣师团,以寡击众名扬世界。此后沿太行山与日游击战苦撑4年,最为兵家称道。1943年兼任中国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主委并河北省政府主席。</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国共两党内战中,1945年10月马法五被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俘获。这期间,马法五经常与邓小平、刘伯承等人一起吃饭、下棋、聊天,彼此建立了友谊。1946年春国共两党谈判,马法五将军与新四军军长叶挺对换。1949年去台湾,任总统府参军及行政院顾问。</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2004年12日5日,马锡珩先生向我们讲述父亲马法五将军的爱国思乡往事。</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法五将军一家到台湾后乡音未改,不论什么场合遇到什么人,始终都操着浓重的高阳口音,直至将军去世。</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法五将军对日本人有着深仇大恨。他给孩子们时常讲起他经历的一件事,一次他与部下为躲避日军清剿藏在山洞里,亲耳听见日军将抓住的中国人在洞外刺死时的凄惨叫声,让他刻骨铭心。直到晚年仍时常提醒儿孙们不要忘记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深仇大恨。</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锡珩先生含泪说,父亲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想念大陆,想念家乡,带着遗憾于1992年1月24日在台北病逝,享年99岁。</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托请马锡珩先生将保定军校纪念馆的土和高阳县的家乡土撒在马法五将军墓地,以了却他生前想回大陆和家乡的心愿。</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5年夏天,马先生夫妇如期回到保定把文物捐献给保定军校纪念馆,并登门拜访了我的母亲。</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先生的儿子马国荣时在北大读书,亦把我母亲处当成大陆的家,这是国荣与时年86岁的母亲共进晚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几年后我亲自看着国荣在北京完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h5><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四位老乡在台北合影。(左起:高阳县籍马法五将军之子马锡珩、作者、安新县籍台湾原海军司令中将王鹤楼、保定军校纪念馆馆长马永祥)</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4、台北拜会保定军校将军熊式辉、刘峙之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span></p> <h5><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2004年12月5日,作者在台北下榻酒店与保定军校将军熊式辉之子熊园伟(右)、保定军校将军刘峙之子刘涤容(左)会面。</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抗日将领熊式辉将军江西安义县人,1914年2月入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1931年任江西省主席。抗日战争时期曾提出把江西中共游击队一律编入抗日部队,并提出 “不让日本鬼子喝江西的水,不让日本鬼子进入江西土地 "的口号,并在抗战中与陈毅结识为友。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失宠于蒋介石。1949年熊式辉去香港闲居,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曾派人邀其回国,他未接受。1954年迁居台湾,赋闲在家,生活清贫。1974年1月在台中病逝,终年81岁。</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刘峙将军为江西吉安县人,1914年8月考入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1930年11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河南省政府主席,1935年授予二级上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抗战爆发后,曾为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进驻保定。1948年6月曾任徐州“剿总“司令,淮海战役后被解职。1953年11月去台湾,1971年1月在台中家中病逝。</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临赴台前,保定军校纪念馆馆长马永祥已与两位将军之子取得联系,在台北相见,我们向将军两位后人赠送了保定军校校园土,保定三宝之一的健身球,《保定军校千名将领录》一书。刘先生把家中仅存的由刘峙将军曾亲笔题名的《我的回忆》一书捐献给保定军校纪念馆,该书记载了刘峙将军一生的戎马生涯,是研究刘峙将军的第一手宝贵资料。</span></h5><h5><br></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5、台北拜会蒋经国总统秘书冯沪祥博士及历史学界专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台湾参观访问交流期间,我们会见了几位台湾知名人士,其中就包括祖籍辽宁沈阳、致力于两岸文教经贸交流的原蒋经国秘书冯沪祥博士。当日,冯博士携夫人、女儿来到我们下榻的酒店。</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2004年12月5日台北豪景大酒店,作者与蒋经国总统原秘书冯沪祥博士拜会,并向他介绍保定军校资料。</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冯沪祥博士1948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随父母来到台湾,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苦读两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创美国纪录。</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回台后冯沪祥博士先后任蒋经国总统秘书、行政院院长郝伯村顾问、立法院顾问、2000年新党提名 "副总统” 候选人、两岸文教经贸交流协会会长,并兼多个大学客座教授,包括美国波士顿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大陆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而最夺人的职务则是《国是评论》专批台独杂志社社长。</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和冯博士交谈中,他给人不仅相貌堂堂,更充满爱国情操与民族气节的勇气,在台湾称为“反李(登辉)大将、克扁(陈水扁)英雄 ”,旗帜鲜明的坚持国家统一,在台最早支持 “一国两制 ”。临别时,冯博士欣然题词 “北京见后再逢台北,很敬佩您们的热心与民族大义,深盼两岸共同努力,促进中国和平统一!此祝顺利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在台北下榻的酒店,作者与台湾著名学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陈三井会面。陈三井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主要著述有《国民革命与台湾》、《中国国民党与台湾》等。</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2004年12月6日,台湾著名历史学教授、时任台湾辅仁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研究所所长戴晋新,到台北我们所下榻酒店来看望交流。</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次与台湾两位重要历史学家相会,我们从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和发展,谈到祖国两岸和平统一的愿景,盼望有一天能更多的在一起谈天说地。后来,戴晋新教授多次到大陆讲学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5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2004年12月,作者(左)和保定军校纪念馆馆长马永祥(右)与国立台北中正纪念堂管理处副主任杨武峰(中)在台北。</span></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6年年底,蒋介石考入保定军校(时称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炮兵科。1907年6月,蒋介石从浙江老家启程赴保,从宁波乘船到天津,转乘马车兼步行,在路上辗转月余才到了保定军校。半年之后,恰逢日本召收留学生,蒋介石由保赴日留学。在台北中正纪念堂,我们对其展陈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与杨主任进行了友好诚挚的深层交流。回到大陆,我们收到中正纪念堂寄来的《台北风景图册》等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别时刻,大家都很心酸,我们坐在台北酒店的大堂里,我将自己创作谱曲和已发表的一首歌曲《祖国啊,请给我一捧泥土》深情地唱给了大家:</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20px;">"远涉重洋跨越山谷,</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到祖先居住的旧屋,</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只有一个请求,</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20px;">祖国啊,请给我一捧泥土。</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在台湾临终的时候,</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20px;">含着热泪对我叮嘱,</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定要在他坟上,</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20px;">撒下一捧故乡的泥土……</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含泪倾诉着将军们的思乡之情,倾泣着住在台北老兵村的风烛,将军后代们围着我也已是泣不成声。</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飞机从台北腾空而起,我们带着将军们思念家乡沉重的情结和遗憾,带着与将军后代们结下的友情,更带着台湾老兵们的祈愿,飞过台湾海峡。游子何时归,明月何时圆,两岸同胞盼统一望眼欲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写于2019年,修改于2024年9月14日午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后记:台湾之行所获超出予期任务,受到各级统战部门高度赞誉。与将军后代们短暂的相会,给我留下最深最痛的感受,是他们的父辈老来思乡之苦。这些将军后代对我们的热情及不舍,更让我深深感知他们在延续和尽父辈对大陆和家乡的思念。回程后,我们先后撰写文章在媒体报道,一时掀起台湾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span></p><h5><br></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台北参访交流记》,发表在2005年1月1日《保定晚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台北再会陈诚将军之子陈履安》,发表在《保定晚报》2005年1月22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台北中正纪念堂游记》,发表在《保定晚报》2005年2月5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台北再会蒋经国秘书冯沪祥》,发表在《保定晚报》2005年3月26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台北相会马法五将军之子》,发表在《保定晚报》2005年4月9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台北相会王鹤楼将军》,发表在《保定晚报》2005年5月28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续《台湾纪行(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