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相约爱”第三次无结构团体,让我收获了远超以往结构性团体几倍的感悟。在这样一个安全的空间里,每个人都能坦诚相见,由心而发地分享,这份真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内在智慧的涌动。与之相比,那些仅凭头脑意识的交流显得如此浅薄。这种从心底出发的交流,使每个人都能够全然地活在当下,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最真挚的关注。显然,这样的团体拥有更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团体的智慧汇聚得更为紧密。我们探讨了一个关于孩子交友引发的家庭教育问题。在陈述事实的过程中,成员发现自己并未完全保持稳得住。通过角色互换,深刻体会到孩子的感受,意识到自己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这一发现促使进一步澄清了工作与母亲角色之间的界限,明确了教育应侧重于过程,而工作则可侧重于结果。这样的陪伴方式有助于双方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过程中,成员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核心模式,并重新定义了作为父母的角色,明确了教育的态度与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坚定与平和。我深感敬佩那位成员,她以幽默的智慧,在短短38分钟内完成了自我梳理,最终开心地宣布:“心结打开了!”随后,她再次内化所学,意识到对孩子的交友恐惧源自童年经历的投射,明白自己眼中所见的孩子其实是另一个自己。这一发现让她得以解离童年的投射与链接当下,使教育变得更加明朗与简单。</p><p class="ql-block">之后平静中再次内化与提炼,成员顿悟到要让孩子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同时也要看到孩子的诸多优点。当第二轮成长接近尾声时,一位大姐大按自己的节奏登场,这给了前面的成员又一次整合的机会。从她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收获了额外的启示,我们给今天团体命明为《赋能式整合成长》!最后,这位本该饭前离开,却直到一点多才与家人汇合。难道这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以便更好地陪伴爱人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团体活动有两大特点:画面感强、比喻生动,既带入感十足,又不失幽默风趣。下午的大学走步法让我们体验到了上午思维碰撞带来的成果,下午的行为矫正则让这些成果得到了实践。回归到个人成长,我学会了更多地利用团体成员本身的资源与经验,使家庭教育与个人修行变得简单易行。例如,对于家庭中的一件小事,不同的视角会带来不同的理解。另位成员提到,女儿说妈妈买的生菜太大,妈妈温柔地回应:“下次买小的。”而爸爸则说:“切一刀就好了。”妈妈根据过往的家庭模式认为女儿没有说话是因为“有自己的边界,你们的事我不掺和。”但我看到的是,爸爸既满足了女儿的需求,又肯定了妈妈的努力。这样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女儿或许会说:“家里真和谐幸福啊!”后来,有成员提议,如果咨询师能够进行角色对话并变换位置,就不必再问“你舒服吗?有什么反应?”这样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不同角色,避免混淆与纠缠,也不必特意澄清。</p><p class="ql-block">同时也回忆第三位成员稳稳的捕捉画面感的智慧:蛇与乌龟,你脱了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形容乌龟外壳是自我防御与保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大家的碰撞,我们的智慧不会从内心深处源源不断地涌现!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无结构团体不受拘束、不设限制,真正体现了灵动与自由。这一天,我们的成长仿佛插上了翅膀,飞速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