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人回“家”记

平静如水

<p class="ql-block"> 山遥水远不言愁,</p><p class="ql-block"> 月染霜华愿未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饶,这是一座自然的宝藏,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在这里,壮丽的风景与深厚的文化和谐共存,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它的山川如诗如画,它的河流如歌如梦,它的风土人情,温暖而深情。</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着431人最美好的回忆和无尽的牵挂。无论何时何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铭记,上饶罗桥连家塘这一段特殊的上饶市民的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  信江,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以其潺潺的水声、清澈的波光和沿岸的绿意盎然,为上饶通校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仿佛是一幅动静相宜、和谐共生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奇峰耸立,山峦叠翠的灵山,与上饶通校相邻。<span style="font-size:18px;">灵山的巍峨,映照出431人顽强与坚毅。灵山的雾绕,正如431人心中那份不变的忠诚与信仰。灵山的山魂与431人的</span>军魂共鸣,共同书写着守护与奉献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上饶通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里,我们的生命里充滿了理想和信仰;在这里,我们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在这里,我们收获了友谊……这些宝贵的财富伴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精神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饶通信兵学校(连家塘营区),位于江西省上饶县罗桥街道办坂头村,占地约1158亩。</p><p class="ql-block"> 该营区是1953年由上饶县政府划拨给第12军第35师。1954年4月,第35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进驻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1961年11月,第35师移防苏北担任守卫海防任务,连家塘营区移交总参通信兵部上饶通信兵学校,主要负责培养全军通信指挥和技术干部任务。受“文革”影响,1966年上饶通信兵学校停办。1969年,营区开办了“五七”干校。</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营区由陆军第29军87师进驻。</p><p class="ql-block"> 1985年12月,第87师裁撤,由该师师部、炮兵团和炮兵第3师13团合编的南京军区炮兵第3旅进驻。</p><p class="ql-block"> 1997年,炮兵第3旅改编为地地导弹第一旅。</p><p class="ql-block"> 2000年3月,南京军区将该营区移交第二炮兵(火箭军)菅理使用直至现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饶通校撤了,己经成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尽管如此,但431人对家的思念和眷恋始终如影随形‌。</p><p class="ql-block"> 找点时间,找点空问,常回“家”看看,成了431人的共同心愿。</p><p class="ql-block"> 据信息资料显示,60年来,回家的路上,431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1970年8月6日,九中队张德火,回到上饶通校,专程去看望入校时自已植下的桉树。</p><p class="ql-block"> 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树已经长大成材,顿时有一种故友重逢的感觉<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与桉树拥抱</span>。这不仅是与树的重逢,更是对生命变迁的感慨,让人在回忆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  1988年8月16日,三中队曾继荣,因工作㐀务联系,来到上饶通校位于182医院靠邻的6909工厂(通信兵部直管单位)。 </p><p class="ql-block"> 在6909工厂,<span style="font-size:18px;">见到了骆元林厂长(原通校教员),田辉付厂长(原三中队付队长),陈友才总工程师(原三中队四区队长)。</span>离别多年,再次与老领导重逢,百感交集,让人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办理工作事宜之后,直奔三中队营区,只见那曾经见证了无数学子青春梦想的校园,如今门窗破损不堪,遍地杂草丛生。留下的只有过往的回忆和一丝无法言说的失落。</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中队战友夏昭仪,1995年和1997年先后两次,在上饶市供电局局长程远南联系陪同下回到431,在营区威猛的火炮下与驻军领导、曾经住过的营房留下了难忘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当时驻防的部队系南京军区炮兵第3旅改编的地地导弹第一旅。</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炮兵,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强敌环伺,始终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守护着每一寸国土的安宁与和平。</p> <p class="ql-block"> 孙先云(十中队)战友,在女儿陪同下,先后两次回到431……</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2012年的5月,当迈入军校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仿佛回到了那段青春热血的岁月。军校,这个曾经给了他知识和力量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下一片荒凉和寂静,这让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伤感。</p><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第二次再来,他以平和与释然的心态面对这片废墟。他明白,军校虽然不在了,但它所赋予精神与品质却永远伴随着他。他带女儿再次走过那些熟悉的角落,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对过去的致敬与告别。这次探访,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1日,由一中队熊仁根战友倡导的“上饶通校战友入校50周年聚会”在上饶举行。这是第一次全校性的聚会,参会战友106人,函盖了十个中队。</p><p class="ql-block"> 战友们跨越山河,重逢在这片曾经挥洒汗水与梦想的土地上,紧紧相拥,泪水与笑声交织,心中涌动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风雨兼程,从青涩少年到两鬓斑白,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那份深植心底的战友情谊。</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一次全校性的盛会,更是一次对青春的致敬,对军校梦想的坚守。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回忆的长河中,再续青春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上饶通校战友聚会服务团队 :</p><p class="ql-block"> 主委 : 喻栋柱(一中队)。</p><p class="ql-block"> 付主委 : 曾继荣(三中队)。</p><p class="ql-block"> 熊仁根(一中队)。</p><p class="ql-block"> 秘书长 : 黄原则(一中队)。</p> <p class="ql-block">  合影地点 :十中队、十一中队 篮球场台阶上。 </p><p class="ql-block"> 简约的白色T恤,普普通通,但统一着装合影,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战友的眼神,战友的气质,都让它变得更加时尚而优雅。</p> <p class="ql-block"> 六中队无锡战友董海忠(右)、许永才(左),在参加第一次全校性战友聚会期间,行走在六中队沉寂已久的营区,每一步都似乎踩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上。 </p><p class="ql-block"> 一排排荒废的营房,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荒草丛生之中,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今日的苍凉。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沉寂与回忆的交织之中。</p> <p class="ql-block">  2001年10月,五中队无锡战友钱刚、周兆友,常州战友孙祖锡、赵雪瑞及夫人、洑锡乾及夫人一行七人結伴来到上饶,在上绕籍程绍江战友陪同下,前往罗桥通校驻地,在现住军大门和原通校大门口留下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尽管没有进母校,站在校门口,军校的那段时光立即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心中充满了感动与敬畏。因为,那是一段最美的年华,一段最纯真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15日,六中队在凌荣等战友组织下,部分战友从江苏租车专程回到上饶通校,往返行程1100公里。这是他们在上饶留下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为了致敬军校那段峥嵘岁月,释怀对那片热土的深深眷恋,老兵不老,情怀依旧,让人动容。大家心中那块回忆的土地,永远种满了青春与热血。</p> <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5日,顾桃海、王纪兴、刘万淼、周世荣、沈文元、张显甫、兰玉林、蔡继根等13位老领导、老教员,从各地汇聚上饶,在九中队上饶籍学员谢国龙陪同下,绕母校外围转了一圈。这是他们留下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站在母校的外围,望着院内的景物,心中五味杂陈。上饶通校,那个曾经给予我们知识、力量、无限温暖的地方,此刻却成心中最遥远的牵挂。不是不想进家门,而是有诸多无奈,让回家变得如此艰难。</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1月5日,上饶通校的发小60余人,在离开上饶通校47年后,相约重返431这个曾经共同的家。这是他们探家时留下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1969年,因军校停办,他们随父辈工作调动,从上饶迁至祖国的四面八方,尽管半个世纪之久,但是431这个番号,却深深的留在了他们心中。那是一片情,那是一分爱,那是一段永远抹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6日至11日,七中队举办了“重返军校 再上井岗”活动。</p><p class="ql-block"> 在高松、王爱民等战友组织下,参加活动的战友达50余人。这是他们重返母校时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圆形会微, 在中国文化里,一直被视为吉祥、圆满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合影背景的小楼,是目前驻军保存上饶通校的唯一建筑。这是因为原中共中央付主席李德生同志,在任12军35师师长期间居住过。上饶通校期间,马玉民副政委和校务部长李希昀也居住过。</p><p class="ql-block"> 这栋小楼,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承载体。它承载着431人的青春记忆和情感寄托。回到431,这小楼是我们唯一的诉说离别之情,畅谈相聚之欢的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上饶通校这片多情土地,永久留存的是431人青春的记忆。同时,作为美好回忆的载体,让每个431人回到家里,都能找到心灵的慰藉。在这里,431人找到了自己的根,也收获了夕阳路上继续前行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