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遥水远不言愁,</p><p class="ql-block"> 月染霜华愿未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饶,这是一座自然的宝藏,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在这里,壮丽的风景与深厚的文化和谐共存,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它的山川如诗如画,它的河流如歌如梦,它的风土人情,温暖而深情。</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着431人最美好的回忆和无尽的牵挂。无论何时何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铭记,上饶罗桥连家塘这一段特殊的上饶市民的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 信江,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以其潺潺的水声、清澈的波光和沿岸的绿意盎然,为上饶通校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仿佛是一幅动静相宜、和谐共生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奇峰耸立,山峦叠翠的灵山,与上饶通校相邻。<span style="font-size:18px;">灵山的巍峨,映照出431人顽强与坚毅。灵山的松柏,正如431人心中那份不变的忠诚与信仰。灵山的山魂与431人的</span>军魂共鸣,共同书写着守护与奉献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上饶通校,曾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里,我们的生命里充滿了理想和信仰;在这里,我们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在这里,我们收获了友谊……这些宝贵的财富伴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精神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饶通信兵学校(连家塘营区),位于江西省上饶县罗桥街道办坂头村,占地约1158亩。</p><p class="ql-block"> 该营区是1953年由上饶县政府划拨给第12军第35师。1954年4月,第35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进驻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1961年11月,第35师移防苏北担任守卫海防任务,连家塘营区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的上饶通信兵学校。 </p><p class="ql-block"> 学校主要负责培养全军通信指挥和技术干部任务。</p><p class="ql-block"> 1968年2月,在一、三中队学员分配离校后,上饶通信兵学校完成了历史使命。
</p><p class="ql-block"> 1969年,营区开办了“五七”干校。</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营区由陆军第29军87师进驻。</p><p class="ql-block"> 1985年12月,第87师裁撤,由该师师部、炮兵团和炮兵第3师13团合编的南京军区炮兵第3旅进驻。</p><p class="ql-block"> 1997年,炮兵第3旅改编为地地导弹第一旅。</p><p class="ql-block"> 2000年3月,南京军区将该营区移交第二炮兵(火箭军)菅理使用直至现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饶通校撤了,己经成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尽管如此,但431人对家的思念和眷恋始终如影随形。</p><p class="ql-block">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常回“家”看看,成了431人的共同心愿。</p><p class="ql-block"> 据信息资料不完全显示,60年来,回家的路上,431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1970年8月6日,九中队张德火,回到上饶通校,专程去看望入校时自已植下的桉树。</p><p class="ql-block"> 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树已经长大成材,顿时有一种故友重逢的感觉<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与桉树拥抱</span>。这不仅是与树的重逢,更是对生命变迁的感慨,让人在回忆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 常巧章(九中队转三中队)战友,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三次回到431。</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1974年,从云南回江苏探家,乘坐昆明∽上海的列车,途经上饶时下车改签第二天的相同车次,到了学校。那时,通校撤并后的留守善后处还在,他穿着军装,自报家门,拿着军人通行证,在431大院里转了一大圈,包括九中队、三中队的营区、居住的宿舍、饭堂、教室等,那时的变化不大。中午时分,原学校俱乐部的袁干事接待了他,带着在鱼塘南边的食堂吃了午饭,相互问了许多情况,家的味道让人感到温馨。但没有见到两个中队的领导。</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1983年,此时,校园已有较大变化。三中队营房有基层分队居住,九中队营房已被圈起,变成了师部制药厂。</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是1995年,到弋阳出差,晚上住上饶军分区招待所。间隙,乘坐分区的车又进了一次校园,连游泳池、曾经站过岗的水塔也看了。此时,校园内的变化就大了。</p><p class="ql-block"> 三次回到家,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感恩,感谢母校给予我们的美好时光与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谢国龙(军照右),上饶藉九中队战友,转㐀后在上饶县(广信区)政府办任职。任职期间,凡是与431营区相关事宜,他都积极参与。</p><p class="ql-block"> 春节,参加县政府组织走访住军慰问团,对原431营区驻军进行慰问。</p><p class="ql-block"> 1983年8月,组织县教育局,罗桥公社书记、罗桥中学校长与驻军有关领导,就罗桥中学与驻军汽车训练场地纠纷,进行协商调解。</p><p class="ql-block"> 有时路过,不打扰任何人,远远的往大门里望一望,或在母校附近,吃点小吃。</p><p class="ql-block"> 在那片曾经挥洒汗水与青春的土地上,去感受那份独特的情怀,去重温那些难忘的岁月,心中满是感激与自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5年12月,十二中队徐春添战友,受福州军区精减整编善后办公室领导委派,来到上饶通校(当时系陆军二十九军八十七师师部所在地),与南京军区司令部特种兵部军务处代表移交地炮十三团两个营的人员装备及编制实力。</p><p class="ql-block"> 工作之余,到了大礼堂、大操场和原来各中队驻地走了走,看了看。当看到有的营区坑坑洼洼、杂草丛生,心中五味杂陈:有惋惜,有怀念,更有不屈。</p><p class="ql-block"> 杂草虽盛,掩不住曾经的热血记忆;坑洼虽多,绊不倒心中的坚韧步伐。这里,依旧是我心中的圣殿,我人生最闪耀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1988年8月16日,三中队曾继荣,因工作㐀务联系,来到上饶通校位于182医院靠邻的6909工厂。
</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饶6909工厂,系总参通信兵部主管,以上饶通校留守人员为主体的军工企业。 </p><p class="ql-block"> 在6909工厂,<span style="font-size:18px;">见到了骆元麟厂长(原通校教员),田辉付厂长(原三中队付队长),陈友才总工程师(原三中队四区队长)。</span>离别多年,再次与老领导重逢,百感交集,让人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办理工作事宜之后,直奔三中队营区,只见那曾经见证了无数学子青春梦想的校园,如今门窗破损不堪,遍地杂草丛生。留下的只有过往的回忆和一丝无法言说的失落。</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中队战友夏昭仪,1995年和1997年先后两次,在上饶市供电局局长程远南联系陪同下回到431,在营区威猛的火炮下与驻军领导、曾经住过的营房留下了难忘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当时驻防的部队系南京军区炮兵第3旅改编的地地导弹第一旅。</p><p class="ql-block"> 致敬炮兵,你们是战场上最耀眼的星辰,用无畏书写忠诚,以炮声传递和平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2001年10月,五中队无锡战友钱刚、周兆友,常州战友孙祖锡、赵雪瑞及夫人、洑锡乾及夫人一行七人結伴来到上饶,在上绕籍程绍江战友陪同下,前往罗桥通校驻地,在现住军大门和原通校大门口留下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尽管没有进母校,站在校门口,军校的那段时光立即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心中充满了感动与敬畏。因为,那是一段最美的年华,一段最纯真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孙先云(十中队)战友,在女儿陪同下,先后两次回到431……</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2012年的5月,当迈入军校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仿佛回到了那段青春热血的岁月。军校,这个曾经给了他知识和力量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下一片荒凉和寂静,这让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伤感。</p><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第二次再来,他以平和与释然的心态面对这片废墟。他明白,军校虽然不在了,但它所赋予精神与品质却永远伴随着他。他带女儿再次走过那些熟悉的角落,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对过去的致敬与告别。这次探访,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五中队在廖利森等战友组织下,在上饶市金正圆大酒店举办了《上饶通校五中队入伍、入校50周年》庆祝活动。参加活动战友50余人。这是活动留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母校操场上,排成一字型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再次踏上那片承载了我们无数汗水与欢笑的操场。战友们不约而同地放慢脚步,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让我们细细回味那个年代,我们在操场上镌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操场上,曾经挺拔的旗杆依旧矗立,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记录了我们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 上饶集中营,一个承载着历史伤痕的地方,一个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们入校进行政治教育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参观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一幅幅“不能忘却”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教育引导我们,立报国之志,强守国之才,践强军之行。</p> <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15日,六中队在凌荣等战友组织下,部分战友从江苏租车专程回到上饶通校,往返行程1100公里。这是他们在上饶留下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为了致敬军校那段峥嵘岁月,释怀对那片热土的深深眷恋,老兵不老,情怀依旧,让人动容。大家心中那块回忆的土地,永远种满了青春与热血。</p> <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1日,由一中队熊仁根战友倡导的“上饶通校战友入校50周年聚会”在上饶举行。这是第一次全校性的聚会,参会战友106人,函盖了十个中队。</p><p class="ql-block"> 战友们跨越山河,重逢在这片曾经挥洒汗水与梦想的土地上,紧紧相拥,泪水与笑声交织,心中涌动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风雨兼程,从青涩少年到两鬓斑白,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那份深植心底的战友情谊。</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一次全校性的盛会,更是一次对青春的致敬,对军校梦想的坚守。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回忆的长河中,再续青春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饶通校战友聚会服务团队 </p><p class="ql-block"> 主委 </p><p class="ql-block"> 喻栋柱(一中队)</p><p class="ql-block"> 付主委</p><p class="ql-block"> 曾继荣(三中队)</p><p class="ql-block"> 熊仁根(一中队)</p><p class="ql-block"> 秘书长 </p><p class="ql-block"> 黄原则(一中队)</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全校性战友聚会的合影,选择的地点是 :十中队、十一中队 篮球场台阶上。 </p><p class="ql-block"> 简约的白色T恤,普普通通,但统一着装合影,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战友的眼神,战友的气质,都让它变得更加时尚而优雅。</p> <p class="ql-block"> 六中队无锡战友董海忠(右)、许永才(左),在参加第一次全校性战友聚会期间,行走在六中队沉寂已久的营区,每一步都似乎踩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上。 </p><p class="ql-block"> 一排排荒废的营房,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荒草丛生之中,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今日的苍凉。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沉寂与回忆的交织之中。</p> <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5日,顾桃海、王纪兴、刘万淼、周世荣、沈文元、张显甫、兰玉林、蔡继根等13位老领导、老教员,从各地汇聚上饶通校。</p> <p class="ql-block"> 在九中队上饶籍学员谢国龙陪同下,绕母校外围转了一圈。这是他们留下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站在母校的外围,望着院内的景物,心中五味杂陈。上饶通校,那个曾经给予我们知识、力量、无限温暖的地方,此刻却成心中最遥远的牵挂。不是不想进家门,而是有诸多无奈,让回家变得如此艰难。</p> <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6日至11日,七中队举办了“重返军校 再上井岗”活动。</p><p class="ql-block"> 在高松、王爱民、吕富荣等战友组织下,参加活动的战友达50余人。这是他们重返母校时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圆形会徽, 在中国文化里,一直被视为吉祥、圆满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合影背景的小楼,是目前驻军保存上饶通校的唯一建筑。这是因为原中共中央付主席李德生同志,在任12军35师师长期间居住过。上饶通校期间,马玉民副政委和校务部长李希昀也居住过。 </p><p class="ql-block"> 这栋小楼,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精神文化的传承载体。它承载着431人的青春记忆和情感寄托。回到431,这小楼是我们唯一的诉说离别之情,畅谈相聚之欢的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1月5日,上饶通校的发小60余人,在离开上饶通校47年后,相约重返431这个曾经共同的家。这是他们探家时留下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发小们,在他(她)们曾经居住的空地上,植下了6棵紫罗兰,<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一种美丽而持久的方式,表达对在上饶通校度过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感激。</span></p><p class="ql-block"> 1969年,因军校停办,他们随父辈工作调动,从上饶迁至祖国的四面八方,尽管半个世纪之久,但是431这个番号,却深深的留在了他们心中。那是一片情,那是一分爱,那是一段永远抹不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1),发小们正走在小路上。那是一条通往6618通信团军人服务社的小路,一条儿时他们常常独自踏上,为了给家里买酱油而走过的小路。</p><p class="ql-block"> 图(2),他(她)们,在182野战医院出生,成长在部队大院,在军号声中度过,独特的经历无疑会对他们的成长和性格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军人的刚毅、坚韧与无私奉献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图(3),兄妹三人 : 栗俊敏、栗俊英、栗俊林。其父系上饶通校军事教研室栗天喜教官。祝福多才多艺的兄妹情深似海,青春永驻!</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5日,潘容,十一中队战友,来到上饶通校,在绕母校外围转了一圈后,走进罗桥站。这是他在罗桥站拍摄的一张照片。 </p><p class="ql-block"> 罗桥站,在那个当兵每月六元钱的时代,是上饶通校学员外出乘坐交通工具的唯一场所。同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是展现431人纪律和风范的舞台。</span>431人或多或少的从这里乘坐过绿皮火车外出。因而,罗桥站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罗桥站, 铁轨没了,只留下一片空旷与沉寂。火车,也因改线而不再经过这个曾经繁华的车站。站在这里,望着眼前这破旧不堪的车站,心中涌动着难以名状的情愫。</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刘祥慈(原上饶通校器材科),从宁波来到上饶探望女儿,专程到原上饶通校十栋楼、十中队、十一中队、十二中队等故地去了一趟,将这一区域的变化拍摄成视频,在431各群传递,引起了大家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两张照片,一张是十栋楼现在的照片,一张是十栋楼60年代的照片。十栋楼从前的模样与现在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慨时光飞逝和城市的巨大变化。祝愿这片养育了我们的土地明天更美好!</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1日上午,十二中队战友陈晨晞从福州乘坐火车去上海, 当火车缓缓驶进上饶,那一刻心情如潮,难于平静,当即与曾继荣战友视频,分享上饶给他唤醒深藏于心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铁轨与车轮的轻吟,仿佛在低语着过往母校的点点滴滴,每一声都敲打着心扉。</p><p class="ql-block"> 火车继续前行,而那份对母校的深情,却如同窗外不断倒退的风景,永远镌刻在了心底。</p> <p class="ql-block"> 在回家的路上,还留下了许多战友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一中队杨湘庆和五中队孙祖锡夫妻,由于进不了校门,只好在老校门口拍了张照,敬了一个军礼,离开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四中队战友谢享茂、张功池,九中队王祝庆等战友,先后都重返过上饶,走进了上饶通校,感受到了回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回望60年来,431人回家的路,只要踏进家门,熟悉的路、熟悉的操场、熟悉的营房、熟悉的一草一木……都让我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家的味道,是爱的味道,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怀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感谢这片多情的热土,永久留存着431人青春的记忆;感恩青春梦想起航的母校给予我的一切,无论是知识的滋养,还是品格的锤炼。这些因素在时间的沉淀下,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对军校的情感愈发深厚和持久。</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431,虽然离我们渐行渐远。可是,奔百路上的431人,在记忆的深处,却很温暖、很温暖、很温暖……</b></p> <p class="ql-block"><b> 战友们 ,今年7月是我们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饶通信兵学校60周年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b> 上饶通校,是我们人生的第一站,让我们重返这片熟悉的土地,寻找我们留下的汗水与泪水交织成成长的足迹。同时,感恩这块賦于了我们塑造灵魂、铸就铁血精神的沃土。再给母校行好跨越60周年的最后一个军礼!</b></p> <p class="ql-block"><b> 敬礼,军旗!</b></p><p class="ql-block"><b> 致敬,军校60周年!</b></p><p class="ql-block"><b> 致敬,上饶通信兵学校!</b></p><p class="ql-block"><b> 致敬,最美的青春年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