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明珠 华夏宝库——陕西博物院小记(下)

锋星

<p class="ql-block">【接上集】</p> 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 <p class="ql-block">唐朝是一个创造并流传奇迹的时代。</p><p class="ql-block">1970年10月,在西安城南何家村(唐长安城兴化坊所在地)先后发现了两个陶和一个银罐,近千件造型别致、纹饰华美、工艺精湛的器物呈现于世人眼前。这些器皿既显大唐风范,又具外域风格,令人目不暇接、惊诧不已。它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探索唐代社会的重要窗口,加深了人们对光辉灿烂大唐文明的认知,丰富了人们对大唐盛世的浪漫想象。中国权威考古机构将其列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本展览萃选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银器、玛瑙、玉器、玻璃器、钱币、药材等文物319件(组),内容涉及唐代典章制度、宫廷宴飨、礼仪文化、社会风尚以及文明交流等方面,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愿观者赏其美、品其韵、思其华、解其谜,从中感悟和领略盛唐文化的绚丽多彩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惊世发现】</p><p class="ql-block">1970年10月5日,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省公安厅下属的某收容所内,基建施工人员在挖地基时发现了一个大陶瓮和一个小提梁银罐,里面装满了金银宝玉。他们立即将这一发现报告陕西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文物工作者迅速赶至现场,接收了这批珍宝,并对周围展开钻探调查。10月11日,第二瓮珍宝也被发现。两瓮一罐共藏有金银器、宝玉珍品、贵重药材、中外钱币等文物近千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工艺技术等方面揭示了大唐的时代风貌。</p> <p class="ql-block">陶瓮2个,素面提梁银罐。何家村窖藏出土近千件珍贵文物,全部盛放于两瓮一罐中。其中一件陶瓮出土时,口部覆盖有一块表面粗糙、呈不规则圆形的灰色银渣块。</p> 典章器用 <p class="ql-block">金银玉器作为唐朝皇室贵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贵重器具,不仅是统治阶级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成为上层社会进奉、赏赐的重要物品,同时也充当了政府赋税缴纳之物,直观地反映了唐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唐代典章制度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唐代章服制度规定,五品以上武官腰带悬挂小刀、算袋、针筒、砺石等七种用品,称为“鞣鞍七事”。鞣鞍带以革带上的环数和镶嵌物(跨)的质地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唐制规定天子用九环带,三品以上饰以玉。有学者推测,这副九环白玉株带的使用者为皇室贵族或三品以上官员,这为研究唐代舆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出土的10副玉带鈴,除了形制较为特殊的1副鞅鞍带銙外,其它9副,除去头尾两块玉带板(鲩尾、带头)和带扣外,均为十三鈴,为唐代使用玉錡的最高等级。</p> <p class="ql-block">九环白玉蝶赣带。</p> <p class="ql-block">狮纹白玉带銙。</p> <p class="ql-block">白玉纯方带銙</p> <p class="ql-block">斑玉带銙</p> <p class="ql-block">白玛瑙铰具</p> <p class="ql-block">骨咄玉带銙。铰具即带銙。“骨咄”,即珂咄罗(Khutta),是中亚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间,史籍记载与唐王朝交往密切。此铰具数量与银盒上墨书记录“一十五事”相符。</p><p class="ql-block">白玛瑙制作的铰具是目前唐代考古发现中唯一一例。值得注意的是,这副白玛瑙铰具的背面没有钻孔,应是未完成品</p> <p class="ql-block">赏赐是中国古代君王维护统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政治手段。君王为了笼络臣下,经常赏赐大臣贵重的物品,赏赐品便成为增进君臣关系的润滑剂。唐代赏赐成风,皇帝把金银珠玉赏赐给臣下的做法在政治生活中司空见惯,最著名的当为“金钱会”。</p> <p class="ql-block">金钱会。唐玄宗将金钱赏赐发挥到了极致,经常举行名为“金钱会”的赏赐活动。史载公元713年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玄宗还在兴庆宫内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上演“金钱会”。唐诗《宫词》“花萼楼前意正浓,蒙蒙柳絮舞晴空。金钱掷罢娇无力,笑倩栏杆屈曲中”,描绘了当时抛洒金钱的热闹场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代“开元通宝”金银钱的用途:</p><p class="ql-block">“戏掷金钱”。唐代宫中经常玩抛掷金钱的游戏。《开元别记》载:“明皇(李隆基)与妃子(杨玉环)在花萼楼下掷金钱,以远近为线,赛其元掷于地者,以金觥为赏,今里巷犹效之。</p><p class="ql-block">“投钱赌寝”。《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明皇未得妃子,宫中嫔妃辈投金钱赌侍帝寝,以亲者为胜。召入妃子,遂罢此戏。”</p><p class="ql-block">“洗儿钱”。唐代有一种“洗儿”习俗,婴儿出生后三天或满月的时候要给婴儿洗身,举行“洗儿礼”。届时,亲朋集会庆贺,此时客人要赐赠金银钱,称“洗儿钱”</p> <p class="ql-block">鎏金鸳鸯纹银盒</p> <p class="ql-block">线刻折枝花纹银盒</p> <p class="ql-block">线刻鸳鸯纹银盒</p> <p class="ql-block">线刻鸳鸯纹银盒及盒内物品</p> <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出土了4件錾刻有铭文的银饼,均为庸调银。錾文中的“怀集”即今广东省怀集县,“洊安”在今怀集县西,唐代均属岭南道,是重要的产银用银地区。银饼上錾刻的铭文内容为县名、纪年、来源、重量、负责官员及工匠的职务、姓名,錾刻这些内容是为了考核查验。这些錾文银饼反映出唐开元年间岭南地区已出现用银代替粮、绢缴纳赋税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洊安”庸调银饼。“怀集”庸调银饼。“吴锐卌七两半”银饼</p> <p class="ql-block">“拾两太北朝”银铤,“伍两太北朝”银铤</p> <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3件带盖银碗,大小、造型、纹饰相似。有学者认为是窖藏中时代较晚的器物,推测属于唐德宗时期。</p> <p class="ql-block">鎏金宝相花纹银盖碗。</p> <p class="ql-block">鎏金小簇花纹银盖碗。碗圈足内沿錾刻“進”字,“進”即进奉结合文物本身特征及史料记载,认为此碗非中央官府所作,极有可能是南方制造,且是地方官向皇帝进奉的物品,因此该碗与唐代的进奉之风有关。</p> <p class="ql-block">鎏金鸿雁纹银画,素面银盆。</p><p class="ql-block">参观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我来到此素面银盆前时,旁边也来了两位四十岁左右的女游客。看到"素面银盆"的字样,她俩的对话是这样的:"古代人真有钱,和面都有银盆",另一个说:″也许还可以洗手"。感情她们把银盆当面盆了。我忍不住告诉她们:素面是指上面没有錾刻任何花纹图案字样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出土的2件素面金盆,形制相似。金盆体量较大,捶探而成,重达2075克。盆是一种常用的盥洗器具,然而以纯金打造的盆却极为珍贵罕见,只有皇室贵族才有资格使用。唐诗人王建《宫词》云:“丛丛洗手绕金盆,旋拭红巾人殿门”,描述了当时金盆的使用情景。</p> <p class="ql-block">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有漆、陶、铜、金、银、玉等材质,因为双侧有耳,考古学界亦称其为耳杯,或是生活中的实用品,或作为明器用于随葬。</p><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2件唐代鎏金鸳鸯纹银羽觞,承袭了汉代耳杯的造型特点,是典型的中国式酒器。二者形制、大小、纹饰基本相同,造型圆润舒朗,制作细腻精巧,具有雍容华贵的皇家气象,正与宫廷宴会中称筋祝寿的用途相一致。</p> <p class="ql-block">鎏金蔓草鸳鸯纹银羽觞。素面金盆。素面银碗。</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一件在本展厅,另件在陕西古代文明陈列盛唐气象展厅)国宝级文物。通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锤击成型,侈口,圆唇,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器身满饰珍珠地纹,腹部捶出双层仰莲瓣,上层莲瓣中分别錾鸳鸯、鹦鹉、鸿雁、鹳翎、鹿、狐、獐、兔、鸭等珍禽异兽;下层莲瓣内刻忍冬花草。碗内底刻宝相花。圈足饰方胜纹一周,内刻鼓翼云端的飞鸟一只及流云数朵,底沿以小联珠缀成。碗内壁有墨书重量“九两三”。制作精妙绝伦,富丽堂皇,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唐代金银器装饰艺术的成熟,是罕见的艺术作品。</p> 玉容霓裳 <p class="ql-block">强盛的国力、开放的世风,使得唐代女性表现出不同于其它时代的精神风貌。她们自由奔放,求美逐新,既喜华丽霓裳,又好奇装异服,或云鬟高髻、满插簪梳,或皓腕金钏、翠绕珠环,甚至妆台奁具也是奢华无比。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各种女性饰品和用具,不仅是其身份等级和财富的象征,更是大唐女性绝代风华的明证。</p> <p class="ql-block">孔雀纹顶银方盒</p><p class="ql-block">孔雀纹顶银方盒。是用来盛放贵重物品的方形盒子。周身布满了纹饰,正面两只孔雀对立于莲蓬之上,背面一朵荷花轻盈盛开。盒身一侧两只鸾鸟对立于高树之旁,另一侧两个儿童嬉戏耍闹。孔雀振翅欲飞、鸾鸟翩翩起舞、儿童活泼可爱。主题纹饰旁各色花草自由舒展,各种禽鸟凌空漫步,祥和生动的气息扑面而至。</p><p class="ql-block">鎏金双雁纹银盒。鎏金团花纹银盒</p> <p class="ql-block">蓝、黄、红宝石。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红、黄、蓝宝石,均为天然的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圆润透亮,有的有穿孔、凹槽,可能是用于穿系佩戴的装饰品;绿玉髓6块,其中1块切割琢磨成方锥体形状,均质地纯净温润,打磨光滑,无穿孔,应是镶嵌物。</p> <p class="ql-block">莲瓣纹提梁银罐</p> 怡情雅趣 <p class="ql-block">唐代国富民强,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开放多元的社会风尚,使得唐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何家村窖藏出土了许多反映唐代乐舞、体育、养生及唐人雅好的珍贵器物,彰显了唐代豪迈奔放的时代气息与唐人健康、浪漫、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鎏金伎乐纹八棱杯。工艺精湛,先铸造成型再通体鎏金,材质似铜。杯身八面各饰一手持乐器的乐伎,所持乐器分别是坚箜篌、曲项琵琶、排箫、鼓、螺、笳等。该杯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具有浓郁的粟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浇铸成型,地纹及人物细部采用平錾手法加工。杯身八面,以錾出的联珠为栏界,内有执排箫、小饶、洞箫、曲项琵琶的乐伎,还有两人抱壶、执杯,两人空手作舞,人物均为深目高鼻、头戴卷檐尖顶或瓦楞帽的胡人。背景衬以忍冬卷草、山石、飞鸟、蝴蝶,鱼子纹地。</p> <p class="ql-block">狩猎纹高足银杯。器型属于罗马风格,杯体所饰缠枝花卉、狩猎等图案是中国的传统纹样,体现出唐文化兼收并蓄的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银杯外壁的八瓣内相间排列着4幅男子狩猎图与4幅仕女图,生动地勾勒出唐人游乐消遣的生活场景。杯内底的摩羯、指蓥上的鹿、外壁的仕女及狩猎的男子,充分说明了这是一件融合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出土了一整套金、银、玉质的道教炼丹器具,按用途可分为盛药器、研药器、熬药温药器、炼丹器、服药用具等。盛药器有金盒、银盒、银罐、银鼎,研药器有玉杵、玛瑙臼,熬药温药器有银锅、金铛、金铋,炼丹器有银石榴罐、莲座小银罐,服药用具有银杯、银碗、银壶。这套炼丹器具为我们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医药文化、科技发展史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煎药以使用金、银锅为上品的记载。道教外丹术中使用的银锅,文献称为宝锅子”或一锅子”。何家村窖藏共出土银锅5件,其中双耳银锅1件,提梁银锅4件。</p> <p class="ql-block">素面双耳提梁银锅</p> <p class="ql-block">素面双耳银锅</p> <p class="ql-block">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国宝级文物。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重1789克。大口短头,罐腹圆鼓,喇叭形圈足,罐体为纯银锤击成型,花纹平錾,鱼子纹地,纹饰鎏金。提梁上饰有菱形图案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周边环绕折枝花,组成两组均衡式圆形图案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装饰在提梁罐两面,其余空白处以单株折枝点缀。银罐上錾刻的鹦鹉振翅欲飞,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不仅可以领略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水平,也是唐代审美时尚、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折射。</p> <p class="ql-block">桃形忍冬纹镂空五足银熏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这件熏炉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银质五足熏炉形制相似,是唐代最为典型的金属香炉之一。唐代熏香文化盛行,不仅有塔形、豆形、狮形及圈足、多足等多种样式的香炉,还有香囊、熏笼等熏香器具,供不同场合使用。熏香不仅有祛秽除害、净化环境的实际用途,而且还是大朝会、敬神礼佛、祈祷发愿时举行仪式的必备之物。</p><p class="ql-block">银石榴罐。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银石榴罐之类的文物仅见于何家村窖藏。何家村窖藏共出土银石榴罐4个,颈腹相接处均有直径约0.5厘米的小孔,有塞,且有火烧痕迹,因此被认为是蒸馏器。炼丹术士常采用蒸馏之法,由朱砂中制取水银,即所谓“抽砂炼汞”</p><p class="ql-block">仰莲瓣座银罐。这件器物形制特殊,仅见于何家村窖藏。与银石榴罐结构大体相近,底部有一直径约0.5厘米的小孔,可能与银石榴罐在炼丹时配套使用。</p> <p class="ql-block">金箔是利用黄金延展性极好的特质将纯金制成极薄的金叶。唐人在炼丹时常用金箔包裹朱砂,《诸家神品丹法》中有“取上好朱砂颗块五两,每块以金箔五层裹之”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国宝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造型采用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形状,壶身扁圆,一端开有竖筒状小口,上置覆莲瓣式壶盖,壶顶壶柄以银链相连,骑猎、常用皆宜,独具匠心,银壶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明皇杂录》载,唐玄宗在宫中驯养舞马四百,每年八月初玄宗生日时,舞马身披锦绣,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银壶舞马形象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是难得的文物珍品。</p> <p class="ql-block">赤金走龙。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12条赤金走龙,均纯金制成,体形虽小而神态逼真,被认为,是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在道教““投龙”仪式中,于坛场上呈列龙、璧、简等以供奉诸神。仪式结束后,用青丝将龙璧、简等捆绑在一起投向山洞、河湖、大地,向天、地、水诸神祈愿。</p> <p class="ql-block">素面提梁银罐。罐内残存有锈蚀板结的铜钱,钱币可能盛装在这件银罐中</p> 丝路物语 <p class="ql-block">唐代,繁盛的丝绸之路将东西方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外文化交流空前发展。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中不仅有大量的异域“舶来品”,还有许多融合本土与异邦智慧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方文明进行交流互鉴的珍贵物证。</p> <p class="ql-block">唐鎏金蔓草花鸟纹高足银杯。</p><p class="ql-block">唐鎏金缠枝忍冬纹高足银杯。高足杯是一种形制独特的器物,上部杯体用来盛装液体,下部高足具有放置和使用时方便手执的功用。唐代高足杯深受罗马风格的影响,为流行一时的饮酒用具。</p> <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3件玛瑙器,分别是镶金兽首玛瑙杯、玛瑙长杯、玛瑙白,其纹理自然交错,为酱红地夹杂棕、黄、白色缟带。这种上好材料制成的玛瑙器皿色泽光亮,质地细腻,深受唐代贵族的喜爱,在宴会中常用作酒器。唐代诗人钱起在《玛瑙杯歌》一诗中写道:“瑶溪碧岸生奇宝,剖质披心出文藻。良工雕饰明且鲜,得成珍器入芳筵。含华炳丽金尊侧,翠斝琼觞忽无色。”</p> <p class="ql-block">镶金兽首玛瑙杯。杯体由一整块缠丝玛瑙雕琢而成,杯流为兽首形状并插有金塞,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极为罕见,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孤例。有学者认为这件玛瑙杯是外来器物,年代不晚于7世纪,也有学者认为是唐代工匠仿粟特式来通制作的,年代为9世纪前期。尽管学者们对这件玛瑙杯产地和时代的看法相去甚远,但都认为其造型源于西方的来通,可能是艺术品或特殊的礼器,而非实用品。杯体呈弯角状,前小后大。首端似牛头,双目圆睁,炯炯有神。角似羚羊,向后盘旋、延伸至杯口。前端流口处镶金帽,可以拆卸,玛瑙杯既是一件珍贵的古代艺术品,也是唐代中西方友好交流的重要见证。国之重宝,海内孤品,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是国内发现的罕见来通实物,反映了来通已经进入了唐代皇室或贵族的生活之中。</p> <p class="ql-block">玛瑙长杯。玛瑙在古文献中有“马脑”“马瑙”“码础”等多种称谓。古代红色玛瑙多产于西域,是西域“七宝”之一。据文献记载,外域的康国、波斯都曾遣使向唐朝贡献过玛瑙器,吐蕃、渤海韩羯还向唐朝贡献过玛瑙杯。来自西域的玛瑙深受唐皇室贵族的青睐,尤以使用殷红色玛瑙器皿为时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2件八曲长杯,器形和制作技法相似,有八个横向分层式的曲瓣和椭圆形矮圈足,具有萨珊多曲长杯的典型特点。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以和田白玉制成,口沿一圈很薄,从杯口至杯底,器壁逐渐增厚。水晶八曲长杯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唯一的唐代水晶容器,在古波斯地区至今尚未发现类似的水晶制品。这两件八曲长杯制作工艺精湛,反映出唐人高超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水晶八曲长杯。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石英晶体,古代文献中称作“水精”“水玉”。唐代的水晶制品较多,唐诗中往往将其比拟为冰、水、露珠甚至月光。史籍中罕见有唐朝境内产水晶的记载,水晶制品多为西域国家向唐朝的供奉之物。</p> <p class="ql-block">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p> <p class="ql-block">凸纹玻璃杯。这件凸纹玻璃杯为吹制成型,器壁上的环纹采用粘贴玻璃条的方法进行装饰,其造型、工艺及装饰手法在唐代器皿中甚为军见,具有波斯萨珊王朝(公元3~7世纪)玻璃器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玻璃制造并不发达,目前出土的中国自制玻璃中最早的器皿类始见于西汉。中国早期玻璃制品在成分、形制、装饰手法等方面与西方不同:中国玻璃器原料成分为铅钡,铸造成型,不透明,易腐蚀,质地脆;西方玻璃器原料成分为钠钙,无模吹制成型,透明,器壁上多用玻璃条缠贴技术装饰。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罗马玻璃、萨珊玻璃、伊斯兰玻璃等外国玻璃先后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玻璃器的造型、工艺、装饰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玻璃器皿东传至日本。韩国等地区。</p> <p class="ql-block">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银香囊外部由两个镂空花鸟纹半球组成,内部装有双层同心圆机环,中间嵌套一个半圆形金香盂,顶部有环链和挂钩,可挂在帷幔上或随身携带,暗香浮动。当圆球形香囊摆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转动,香孟重心不变,始终保持平衡,里面焚烧的香料也不会散落,这种平衡装置与现代的陀螺仪原理相似。</p> <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3件动物纹六曲银盘和2件动物纹桃形银盘.它们都是以植物的花或果实形状作器型,以动物形象作纹饰,其工艺风格异曲同工。这些银盘虽然在构图方式上借鉴了中亚粟特的艺术手法,但题材的选择却是中国纹样,反映出唐代工匠在借鉴西方金银器艺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推陈出新。</p> <p class="ql-block">鎏金飞狮纹银盒</p> <p class="ql-block">鎏金双狮纹银碗</p> <p class="ql-block">鎏金双獾纹双桃形银盘。鎏金龟纹桃形银盘。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银盘的纹饰极为独特,名为“飞廉”,其形象为兽首鸟身,有牛首鸟身、鹿首鸟身、马首鸟身等。这种银盘是唐代工匠吸取了在器物上单独装饰动物纹样的外来做法,又加入本土飞廉形象的创新之作。</p> <p class="ql-block">【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何家村窖藏发现50年来,经过多方面的探讨、研究,虽然对这批窖藏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拓展,但仍有许多疑问无从解答,许多谜团有待破解。</p><p class="ql-block">窖藏的主人是谁?</p><p class="ql-block">何时埋藏?</p><p class="ql-block">为何埋藏?</p><p class="ql-block">如何埋藏?</p><p class="ql-block">兽首玛瑙杯究竟来自哪里?</p> 唐代壁画珍品展 <p class="ql-block">唐墓壁画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独具特色的珍贵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画精品近600幅,达1000多平方米。其中5件(组)18幅被国家定为国宝级,69件(组)82幅被定为一级品。唐墓壁画以风格独特的建筑、简约传神的人物、特色鲜明的器物、简洁明快的山水等,描绘了当时的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资料。</p> <p class="ql-block">骑马乐俑</p> <p class="ql-block">【李寿墓壁画】李寿(577-630年),高祖李渊堂弟,封淮安王,是唐朝开国功臣之一。其墓位于三原县焦村,全长44.4米,由长斜坡墓道、天井、甬道和基室组成,出土了精美的线刻石椁。壁画题材有仪仗、狩猎、乐舞、列戟、建筑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仪仗出行图之二(步行仪卫),仪仗出行图之二(骑马出行)</p> <p class="ql-block">【房陵大长公主墓壁面】。李氏(618-673年),高祖李渊第六女,封房陵大长公主。其墓为高祖献陵陪葬墓,全长57.8米,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前后墓室及小龛组成。墓内壁画大部分已脱落,仅存27幅侍女图分布于天井、甬道和前后墓室。0</p> <p class="ql-block">托果盘侍女图,托盘提壶侍女图,捧盒侍女图</p> <p class="ql-block">白瓷胡瓶,五曲高足银杯</p> <p class="ql-block">托盘侍女图,持佛尘侍女图,持杯提壶侍女图</p> <p class="ql-block">【李爽墓壁画】李爽(593—668年),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其墓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羊头镇村,全长24.5米,由墓道、天井、甬道、墓室组成。壁画残存二十五幅,较完整的仅十六幅,题材有建筑、仪卫、男侍、侍女、乐伎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吹横笛乐伎图,吹箫乐伎图</p> <p class="ql-block">【新城长公主墓壁画】李氏(633—663年),太宗李世民第二十一女,封新城长公主。其墓为太宗昭陵陪葬墓,全长50.8米,由基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出土多种随葬品。壁画题材有青龙白虎、仪仗出行、阙楼建筑、列戟及各种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宫女图</p> <p class="ql-block">【李凤墓壁画】李凤(622-674年),高祖李渊第十五子,封虢王。其墓为高祖献陵陪葬墓,全长63.38米,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墓道壁画大部分脱落,第二过洞两壁绘牵驼图,甬道两壁绘侍女图,墓道顶部绘天象图。</p> <p class="ql-block">男装侍女图,拂生侍女图</p> <p class="ql-block">【韦泂墓壁画】</p><p class="ql-block">韦泂(677-692年),中宗韦后之弟。其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南里王村全长31.1米,由墓道、天井、小龛、甬道及前后墓室组成。墓中壁画大多脱落,残存四神、楼阁、文吏、男侍、侍女及花卉飞禽等图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彩女立俑,捧物男装女立俑</p> <p class="ql-block">【懿德太子墓壁画】</p><p class="ql-block">李重润(682-701年),中宗李长子,神龙二年(706年)迁葬于东南,谥懿德太子。其墓规模宏大,由墓道、过洞、前后雨道、前后墓室组成。陪葬品极为丰富。整面题材有青龙、白虎、建筑、男侍、侍女、狩猎等</p> <p class="ql-block">阙楼仪仗图(两组)</p><p class="ql-block">唐代,国宝级文物。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74]</p><p class="ql-block">阙楼图共两幅,内容相同,分别绘于懿德太子墓道东壁和西壁,东壁阙楼图高304厘米,宽296厘米;西壁楼图高305厘米,宽298厘米。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子。大足元年(701年)遭谗言被武则天杖杀,时年19岁,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706年),以太子身份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p> <p class="ql-block">团扇宫女图,宫女图</p> <p class="ql-block">彩绘女立俑,胡人男立俑</p> <p class="ql-block">【章怀太子墓壁画】李贤(654-684年),高宗李治第六子。684年卒于巴州,神龙二年(706年),中宗派使臣迎其灵枢,以雍王身份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贤为皇太子,谥号“章怀",将其妃房氏与之合葬。基全长71米,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及前后墓室组成。出土600多件随葬品,壁画题材有狩猎出行、打马球、客使、男侍、侍女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球图。国宝级文物。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高229厘米,宽688厘米。绘于章怀太子墓道西壁。画中有20余骑马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突出五个持偃月球杖的骑者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纵马迎击。后10余骑人马,行者骑枣红马,或山间奔行,或驰骋腾空。止者着绿色长袍,红翻领,伫目凝神,无球杖。背景衬起伏山峦,五颗孤零零的古树点缀在空旷的画面上,与墓道东壁的“出行图”中的古树遥相对应。此图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p> <p class="ql-block">客使图。国宝级文物。高185厘米,宽247厘米。绘于章怀太子墓道东壁。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官员,均着初唐朝服,头戴笼冠,身穿阔袖红袍,白裙曳地,腰系绶带,手持笏板,足登朝天履,呈三角状站立。三人气度沉稳,雍容自如,神情肃穆,面面相对,似乎正在商讨事宜。后面三位,为首一人推断应是来自东罗马的使节。中间一人推断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使节。最后一位应来自中国东北靺鞨族。这三位使者均躬身,毕恭毕敬,谦卑的神情中流露出期盼、等待之意。</p> <p class="ql-block">殿堂侍卫</p> <p class="ql-block">彩绘啸马</p> <p class="ql-block">男侍图,侍女与侏儒图</p> <p class="ql-block">捧物侍女图</p> <p class="ql-block">狩猎出行图。国宝级文物。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高100厘米—200厘米,全长890厘米。画面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多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驯豹鞭,浩浩荡荡地奔驰在长安郊外的大道上,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人物排列有序,最前方为两名探路随从,两侧为执旗卫士,最后为两匹辎重骆驼和殿后随从,中间大队人马束腰佩箭,架鹰抱犬、前呼后拥。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唐墓壁画中上乘杰作。画中行走在大队人马最前列的是一位身着紫袍、雍容端庄的官员,身无佩箭及箭囊,坐骑为白色“走马”,走马只有极少数地位很高的人方可使用。由此推断,骑白马的人应是章怀太子李贤。</p> <p class="ql-block">【永泰公主墓画】宫女图。国宝级文物。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高176厘米,宽196.5厘米。绘于唐永泰公主墓墓前室东壁南侧。画中共9人。为首一人头梳单刀半翻髻,目视前方,双臂交又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其后一人头梳螺髻,回头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宫女头梳半翻髻、螺髻或双螺髻,手中分别持有独台、团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尘、包袱等物,侧身缓行。其中除2位着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着窄袖袒胸短襦,肩披丝帛,下穿红、黄、绿等色曳地长裙,脚着如意云头履,画面形象生动,似是侍寝的图景</p> <p class="ql-block">【唐安公主墓壁画】李氏(762—784年),德宗李适长女,封唐安公主。其墓位于西安市东郊王家坟,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随葬品主要是陶动物及俑等。墓室和甬道均绘有壁画,题材有男侍、侍女、花鸟、四神、天象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男侍图</p> <p class="ql-block">内侍图,男侍图</p> <p class="ql-block">【南里王村唐墓壁画】该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韦氏家族墓葬园区,墓主不详,为竖井式单室砖墓,规模较小,出土有陶俑等少量随葬品。壁画分布于甬道和墓室,内容较为丰富,题材有朱雀、祥云、男侍、侍女、野宴及六扇屏风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的临展《胜利的鼓舞者》,是从当年赴朝慰问团西北分团的视角回顾那场战争,就没拍摄。</p><p class="ql-block">第六第七展厅未开放,也没标识,不知展出的什么内容。就这样,用了四个多小时,在限流后仍明显比其它博物馆游客还多的情况下,于拥挤中拍了这些照片,终于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