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南浔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  湖州的 南浔古镇,以其低调闻名于业界,没有开阔的广场,没有煽情的广告,没有张扬的包装,安静地隐藏在车流滚滚的公路旁的绿树丛中,低调得如同普通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  下车后,眼前一堵并不醒目的仿古墙,上刻“南浔古镇”。往里走不多远,一上书“中国魅力名镇南浔”牌楼便是景区出入口,无需买门票,直接进去就行,进去就是景区。</p><p class="ql-block"> 诗情画意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清风拂垂柳,碧水荡客舟,古桥弯河上,石街游人流。小桥、流水、游船、人家,组合成一幅幅清丽婉约的江南水墨画,她的美丽丝毫不逊色于同是江南水乡古镇的周庄、西塘、同里、乌镇。这里河道密布,桥梁众多,游船鱼贯,绿树成荫。漫步在河道两旁的青石街,水乡古韵,令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底蕴丰厚的民居</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镇南浔,素以盛产蚕丝闻名于世,明清两朝是其丝绸业的鼎盛时期,上海开埠后,凭借水上交通的便利,使其成为全国丝绸中心,造就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以动物大小比喻财富多少)为代表的丝商富豪,最突出的是刘镛、张颂贤、庞云增和顾福昌四大家族,被喻为“四象”。他们先后在这里修园建宅。当时有“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之说。这里的建筑是江南民居的典范,也是我国民居从明清到民国发展的缩影,是古镇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参观南浔古镇是不用买大门票的,但名人旧宅需要买票,一般每处20元人民币,60岁以上者减半。</p><p class="ql-block"> 小莲庄,是号称四象之首的刘镛(非刘罗锅)(1825年一1889年)私家园林,从绸庄学徒逆袭为绸庄老板和大盐商,是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花园始建于1885年,后经祖孙三代四十年的经营,由其孙刘承干于1924年全面竣工,刘氏主人仰慕元代赵孟頫所建湖州莲花庄,便取名“小莲庄”。园內名木异花,曲桥亭榭,荷塘假山,虚实互映,疏密得宜,移步换景,藏露见巧,书香盈楼,不愧为“江南私家园林之巨构”。</p> <p class="ql-block">  园內有刘氏家庙,庙前两侧立有光绪和宣统御赐牌坊两座,上面分别刻有“乐善好施”和“钦旌节孝”。</p> <p class="ql-block">  刘镛之孙刘承干所建嘉业藏书楼原与家庙一墙之隔,现在连通了,是民国时期江南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藏书最多时达16万册。</p> <p class="ql-block">  百间楼,位于古镇之东,相传是由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其女眷和仆人而建的群楼,百间楼建于河的两岸,蜿蜒400米,架石桥相通。百间楼一楼傍河建有吊脚楼式的通道,可遮阳避雨,封火墙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整个建筑既保持明代风格,又有清代遗韵。清代诗人张镇有诗描绘:“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p> <p class="ql-block">  张静江故居,号“尊德堂”,系其祖父张颂贤(南浔四象之一)于1898年所建,座北朝南,整个建筑为典型的晚清江南豪门大宅风格,可惜,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为帮助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室內陈列着张静江与孙中山的塑像、生平事迹的各种图片、书札和任命状况,其中颇多名人遗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张氏旧宅,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张石铭的私家豪宅,也称“懿德堂”,建于1899至1906年,有房244间,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西欧建筑群组成,奢华极致。</p> <p class="ql-block">  刘氏梯号,为“四象”之首刘镛三子刘梯青的住宅,富二代。走进门是一中式庭院,乌黑柱廊,朱格窗棂,显示出传统富豪的气派和庄重,左拐是一栋二层楼的“清醒书屋”,主人以此告诫自己无论是读书还是做人、做生意都要时刻清醒。穿过走廊往后走,有一栋橘红色的房子格外亮眼,当地百姓称之为红房子。</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栋西式洋楼,墙体用红砖砌成,从木质百叶窗到花冈石罗马柱,从欧式玻璃到法国花纹地砖,无不体现着十八世纪西欧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南浔古镇,流动的河水,似乎是绵延不绝的古老故事,磨损的青石路似乎叠印着富商巨贾勿忙的足迹,河边的旧宅似乎都幻化出古往今来的名个身影。物华天宝,文化昌盛,人杰地灵,精英辈出。古镇德馨弄一栋不起眼的旧宅便是我国当代散文家、诗人、报告文学之父徐迟的故居,他的一篇报告文学&lt;&lt;哥德巴赫猜想》让数学家陈景润的名字家喻父晓,使之成为我国青年学生的励志楷模。在古镇的文园同心湖畔建有徐迟纪念馆。其父徐一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历经沧桑的古桥</p><p class="ql-block"> 不大的南浔古镇,河道纵横,小桥密架,民间有“十步一桥”之说,据史料记载,同治年间,小镇上有桥107座,桥梁的密度远超意大利的威尼斯,“东方威尼斯”苏州和有桥城之称的绍兴。这些年代不同的桥梁风格多异,有单孔桥和多孔桥,有拱桥和平桥,有廊桥和联桥,制作精湛,既实用又具艺术品位。</p> <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的桥梁中,洪济桥、通津桥和广惠桥最为著名,是湖州市乃至浙江省普负盛名的三大古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洪济桥,位于古镇的东大街,为单孔拱桥,始建年代不详,但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一一1619年)《湖州府志》就有此桥的记载。夜晚,在灯光的效果下,桥与水中的倒影形成一镶有金边的圆月,令人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  通津桥,处于古镇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该桥建于宋代,也是单孔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  广惠桥,位于广惠官前,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将广惠宫霸为己有,改名为张王庙,此后广惠桥也有了张王庙桥的别名。桥前有一对石狮,精工细琢,形貌逼真。</p> <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安祥而静谧,少有游人的喧哗,少有商人的吆喝,人们来到这里只是寻找一份闲适,静静地观赏这里的美景,静静地感受这里的人文,或者也同本地居民一起,摆一张小方桌,泡一杯茶,放上点水果零食,体验这里的慢节奏,整理一下心情,除去一些浮躁,减轻一些压力,从容地面对未来。</p><p class="ql-block"> 低调的名声,似乎也成了南浔的广告,我们便是慕其低调之名专程来游。但游客也似乎助推了古镇的商业化,游客一多,服务行业自然火爆。一一南浔古镇看来再也低调不下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