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商隐的生平故事:</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靠亲戚接济。他是长子,背负着支撑门户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他常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span>补贴</span>家用。</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他渴望早日做官,光宗耀祖。事实上,他朝着担起家族的责任的目标努力向上。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更加看重骨肉之情。</p><p class="ql-block"> 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源自他的父亲,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p><p class="ql-block"> 受他的影响,李商隐16岁时,就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p><p class="ql-block"> 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商隐考取了进士。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文宗太和二年(828)——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p><p class="ql-block"> 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在他的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p><p class="ql-block"> 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这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见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一、诵读诗歌《乐游原》</p><p class="ql-block">唐.李商隐</p><p class="ql-block">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span></p><p class="ql-block">二、词语解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向晚: 傍晚。不适:不悦, 不快。</span></p><p class="ql-block">意不适,心情不舒畅。</p><p class="ql-block">古原,指乐游原,即在京陕西长安城南。</p><p class="ql-block"> 近: 快要。</p><p class="ql-block">三、古诗大意:</p><p class="ql-block"> 傍晚,愁绪忽然涌上心头,于是我驾着马车登上了郊外的乐游原,夕阳虽然无限美好,只可惜已将近黄昏。</p> <p class="ql-block">四、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期,国运将尽,诗人虽有抱负却无法施展,心中充满了伤感。这种伤感情绪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p><p class="ql-block">五、诗歌鉴赏:</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p><p class="ql-block">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p><p class="ql-block"> 自古诗人词客,多愁善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傍晚时分,诗人心情不悦,为了排遣这种情绪,驱车前往乐游原。</span> </p><p class="ql-block"> 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叹。 </p><p class="ql-block"> 而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美景,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哀伤。夕阳的美丽象征着大唐帝国的繁盛,但接近黄昏则暗示了帝国的衰落。</span></p><p class="ql-block">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这是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短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p><p class="ql-block">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