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天地敬鬼神

西岐布衣

<p class="ql-block">祭祀由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春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节日。祭祀天地大典其实是在心理思维的终极意义上感悟人神沟通、上下交感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欲念。祭祀活动,进贡上香,叩拜行礼,庄重肃穆,一丝不苟。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旧俗备供品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祭祀起源于远古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时人们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生存能力弱,必须依赖自然,从而产生了与神沟通的愿望,希望通过某种形式与神灵对话,表达对神灵的要求和希冀,祭祀便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夏朝尚未留下有关祭祀的详细文字史料,但有观点认为夏朝时期就已存在祭祀活动,当时的人们会对神进行供奉,谷物、动物、人类都可能被作为祭品。到了殷商时期,祭祀成为国家举足轻重的大事,不过在举办时间和祭祀对象上多数还没有定式,当时的“禘祭”可分为“特祭”与“合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之,祭祀的起源非常早,很难确切指出具体从哪个朝代开始,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与崇拜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信仰活动,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谈文化:“祭祀”何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传统中向来敬天地,礼鬼神,奉先祖,所以会说皇天后土,举头三尺有神明,认祖归宗,为什么呢?《荀子·礼论》中提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孕育的土壤,祖先是我们赖以存在的根源。所以我们要对上苍和大地及祖先表达敬意,祈求护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的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绝对是国家的大事,是强化君主统治及促进向心力的重要手段。《礼记·祭统》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这五经并非四书五经中的五经,而是指谓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其中吉礼主要就是指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这一集我们就来说说祭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来看一下祭的古文字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慎《说文解字》:祭祀也,从手从肉。意思是用手拿着肉,放在祭台或牌位前祭祀。我们来看甲骨文一形是手持肉形,甲骨文二形中的四点代表祭祀杀牲滴下的血液,甲骨文三形加入了祭台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文篆文直到楷书,承袭了这一字形。有人认为手中持的是酒器,点为酒滴,这个不正确。因为若手持的是酒器,当做形。祭祀时杀生,滴出的血,古人认为其中蕴含着神秘的力量,是生命的象征,可起到沟通神灵的作用。古代盟誓时,盟誓人常歃血为盟,就是要在嘴唇上沾一下被杀牺牲的鲜血,以示神明不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可以了解下彝字的来历,来加深印象。彝甲骨文器。但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字形象双手持一翅膀反绑的公鸡之形。金文突出了公鸡背上的绳结。金文第二形突出了公鸡被割断喉咙后的血滴。有用以血祭祀之意,选用公鸡,是因为公鸡打鸣天就亮,它是黑夜与白昼的交替的宣布者,具有沟通幽冥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来看祀字的古文字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祭无已也。从示,巳声,祀或从。本义是子孙世代祭祀不绝。巳,《说文解字》从阴阳五行的角度解说,巳是已经,阳气出现,阴气藏匿,代表四月,万物纷呈。字形是蛇醒来出洞。在金文中我们发现,祀的巳旁,也常做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祀的本字应做巳,甲骨文写作,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之形。小篆包作,正象胎儿在胞衣之形,即包本字。出生后长大也就成了子,甲骨文作,象婴儿摆动双手,包于包裹之形。后来,巳字被作为天干借走后,就又加了示旁,造了后起的祀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此,我们有理由推测,祀的意思可能是:杀幼子以祭祀。因为远古社会时,人们普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证孩子为自己所生,第一个孩子常被杀死祭祀,当然这其中也有献新祭的影子,就是说把自己新收获的农作物,捕获动物,饲养牲畜的头生仔献出祭祀神灵,以祈求更大的丰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象子在皿中,滴血被杀分食。另一种理解为求子之祭祀。还有一种认为此即尸字,是古代把小孩——一般是死者的长孙(无长孙的话,或同辈的孙子)作为受祭人的一种祭祀形式。祭祀时小孩是骑在成人脖项之上的,由成人扶持小孩双臂。这就是 字形的来历。不过有人将其释为戴字,即头顶东西,并不明确顶的是小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国家是传统农业社会,靠天吃饭,这就不能不祭祀皇天上帝,祈求风调雨顺。同时,我们土里剖食,也得祭祀社稷,保我们五谷丰登。我们一直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论语·学而》)的传统,认祖归宗,祭奠先人。比如清明节扫墓,鬼节上坟等。所以,传统中的祭祀是很常见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祭祀文化起源和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祭祀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封建社会的宗庙祭祀,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本文将从古代祭祀的起源、发展、演变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祭祀文化进行梳理和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古代祭祀的起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进行祭祀活动。最初的祭祀形式主要是图腾崇拜,即对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开始对祖先、神灵等超自然力量产生敬畏之心,从而产生了宗庙祭祀等形式的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古代祭祀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商周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形成阶段。商朝时期,祭祀活动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的对象也逐渐从图腾崇拜转向祖先崇拜。周朝时期,祭祀制度更加完善,出现了“五祀”、“七祀”等祭祀制度,同时还有“郊祀”、“社祀”等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繁荣阶段。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祭祀观念,形成了多元化的祭祀文化。儒家强调“礼”,认为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进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祭祀应该顺应自然,不过分追求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汉至隋唐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阶段。秦朝统一六国后,对祭祀制度进行了整顿,实行“太牢”、“少牢”等祭祀等级制度。汉朝时期,祭祀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三官祀”、“九宫祀”等新的祭祀形式。隋唐时期,祭祀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等明确的祭祀分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古代祭祀的演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以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转型阶段。随着理学的兴起,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祭祀活动更加注重礼仪和规范。同时,民间信仰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神祇、土地公等民间信仰对象逐渐成为祭祀的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衰落阶段。由于封建制度的僵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的祭祀文化逐渐失去了生命力。然而,在民间仍然保留着丰富的祭祀活动,如庙会、祭祖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商朝搞活人祭,祭祀人的来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引用一个成语《汤祷桑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吕氏春秋.顺民》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磿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商灭夏后,连年出现严重的旱情,田地颗粒无收,百姓深受其害,商王汤为了缓解旱情,决定亲自祈雨。于是商汤用了一种非常极端的祭祀方式:集君王+祭祀+牺牲品三种角色于一身,汤在城外一个名叫桑林做为祭祀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汤祷桑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商汤说:“我一人有罪不要殃及百姓,若百姓有罪,也由我一人承担,莫要因为一人触犯了上天,而使鬼神作出伤害百姓性命的事来。”。”商汤不愿意用自己子民献祭,他沐浴后,让人用柴火把自己围住,准备把自个烧死祭天。结果,刚准备好,天空中大风骤起、电闪雷鸣,天降甘霖,人民就不再缺水了,因此获得了大丰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商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用万物之灵来祭祀上帝,才能显示出对上帝的极度尊崇。但是祭祀的人从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商代自商王盘庚定都于“殷”以前,曾多次迁都,位于河南安阳的“殷”是商人最后一个国都,目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都是盘庚迁都到殷以后的事。即便如此,从已经释读出来的2000片甲骨上就已经统计用于祭祀的活人达到了14000人以上,这么多人,总不会经常拿自己国民去祭祀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们选取了部分祭祀坑内的人骨标本,进行了锶同位素分析后发现,这些人都是来自战俘,而不是奴隶。因为战俘是抓来以后就杀掉的,奴隶则是在本地生活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战俘,两者的锶同位素指标是不一样的。另外,很多甲骨文卜辞里,在记载祭祀祖先时,常常出现“十羌”“三十羌”“五十羌”“百羌”“三百羌”这样的文字。而在挖掘的祭祀坑内的人祭尸骨数量,恰恰也经常是10、30、50、100、300这种成整数的数字,于是很有可能这些人祭就是来源于古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验证判断,专家先后去了古羌人活跃的区域,甘肃青海一代的“寺洼文化”和“卡约文化”遗址的墓葬内取出尸骨标本,经过锶同位素检测后发现,这些尸骨的指标竟然和殷墟祭祀坑内的人祭尸骨指标高度一致,于是基本可以断定,殷墟内的人祭来源主要是对羌战争中获取的羌人战俘。另外<b>一部分可能来自于当时的方国“周”,让他们去抓人用来活人祭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商汤对外战争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主要的战争对象就是西面的羌人和东面的夷人。根据甲骨卜辞的记载,最大的一次战争,出动的士兵人数居然达到了十三万人。卜辞还记载了商王帝乙在对“孟方”的一次战斗中就擒获首领3人,俘虏士兵1570人,缴获战车2辆,盾牌180个,甲胄50个,可见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以及双方装备的精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说古羌人。羌人在游牧生活中对羊很崇敬,因为羊是羌人养殖和维持生活的主要畜种,羌人部落以羊为图腾,“羌”字就是由羊的象形文字转化而来的,羌也是“牧羊人”的意思。但是,商朝时期羌人与商朝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军事斗争,我国3500年多前的甲骨文已出现了“羌”、“羌方”、“师伐羌”、“众人伐羌”的文字记录,如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率领13000人的军队征伐羌人取得大胜的史实已从甲骨文中得到考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探究中国古代祭祀的对象与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最早的祭祀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据考古学研究,早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祭祀活动已经开始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祭祀活动大多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信仰有关。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疾病和死亡等问题时,开始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原始信仰中,人们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山、水、日、月、星辰、动物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力量和物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相信,这些神灵和物质有着超自然的力量,可以保护和指引人类,同时也需要人类的敬畏和供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祭祀的对象可以分为三类:天地之神、祖先和英雄、神明和神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地之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帝:祭祀的主要对象是天帝,即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中的最高神。在祭天仪式中,人们会用动物、谷物等物品作为祭品,通过祷告、奏乐、跳舞等方式来表示敬意和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阳、月亮、星辰:这些天体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天地之间的桥梁,是人类与神灵之间的媒介。因此,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祭祀仪式,以求得天地神灵的庇佑和保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祇:地祇是指掌管土地、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的神灵,是中国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对象。人们会用谷物、水果等作为祭品,通过祈祷、舞蹈等方式来表达对地祇的敬意和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祖先和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祖:在中国古代的宗族文化中,祖先崇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如清明节、重阳节等,举行祭祀仪式,向先祖祈求保佑和祝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贤:除了祖先之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著名的先贤和圣人,如孔子、文天祥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会在其生日或忌日等时间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其崇敬和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名将:在中国古代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中,许多英雄名将崛起,如岳飞、关羽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会在其忌日等时间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其英勇事迹的敬意和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明和神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神农:神农是中国古代的农业神,被认为是种植、农耕和养蚕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祭祀神农时会用五谷、蚕茧等农业产品作为祭品,以祈求丰收和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帝俊:帝俊是中国古代的天神,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祭祀帝俊时会用猪、牛等动物作为祭品,以表示对神明的敬意和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佛教中的重要神明,被视为慈悲和智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祭祀观音菩萨时会用花、香等物品作为祭品,以祈求平安和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禹:大禹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人们在祭祀大禹时会用水、鱼等物品作为祭品,以表示对其治水功绩的敬意和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方神:五方神是指中国古代的五大方位神明,分别是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和中央黄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祭祀五方神时会用龙、虎、凤等图腾作为祭品,以表示对神明的敬意和崇拜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以上神明和神祇,还有许多其他的神灵被视为中国古代祭祀的对象,如风神、雨神、火神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神灵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崇拜和祭祀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祭祀的时间和内容因时代、地域、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异,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时祭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有四季轮换,因此会在春、夏、秋、冬四季之交举行不同的祭祀仪式,祈求天地和自然界的和谐和顺应季节的收成丰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如春祭以踏青祭祀为主,夏祭以祭祀水神为主,秋祭以祭祀宗祠神为主,冬祭则是对祖先的祭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祭祀祖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信仰活动,人们通常在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特定的节日或者祭祀日祭祀自己的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福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祀内容包括向祖先敬献食物、烧香、燃纸钱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祭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社会祭祀是指针对整个社会的祭祀活动,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古代中国,每年会进行三次大规模的社会祭祀活动,即春祭、秋祭和冬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活动通常在皇帝或者国家代表主持下进行,祭祀内容包括向天地神明、先帝、先圣等致祭、悬挂祭旗、焚香、敬献牲品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方祭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方祭祀是指在特定地域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纪念当地的历史人物、守护神明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福建,龙船文化非常盛行,每年会有大型的龙船竞渡比赛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龙神的敬意和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官方祭祀的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坛:祭坛是祭祀的重要场所,是用于祭祀天地神明、祖先、英雄等的场所。祭坛的形制多种多样,有圆形、方形、梯形等,一般是由石、木、土等材料制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祭祀活动中,祭品和祭礼都要摆放在祭坛上,然后由主持人进行祭文、宣读祭文等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宗庙:宗庙是古代宗教场所的代表,是祭祀祖先和宗室神明的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宗庙一般由大殿和配殿组成,大殿是祭祀场所,配殿是祭品仓库,用于存放祭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宗庙中进行的祭祀活动称为宗祠之礼,是对祖先的崇拜和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祠堂:祠堂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一般由殿堂、廊庑、前厅等建筑组成。祠堂的规模大小不同,可以是私人建造的家庭祠堂,也可以是公共祠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祠堂中进行的祭祀活动称为祠祭之礼,是表达对祖先和先贤的尊重和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神庙:神庙是供奉神明的场所,也称神祠、神宫等。神庙可以是私人建造的家庭庙宇,也可以是公共建筑,例如孔庙、岳王庙等。在神庙中进行的祭祀活动称为神祀之礼,是对神明的崇拜和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祭祀的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祭祀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祭祀开始前,主持人会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场所进行祭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次,要准备好祭品和祭礼,包括猪、牛、羊等动物,以及酒、米、果品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要清洗祭器、祭坛等祭祀用品,以确保祭祀的纯洁性和庄严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祭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祭祀开始前,主持人会先行进入祭坛,并点燃香烛,表示尊敬和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后,代表祖先的牌位或神像也会被摆放在祭坛上,以示对祖先或神明的崇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读祭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会宣读祭文,以表达对祖先或神明的敬意和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文内容通常包括祭文开场、纪年、祭祀对象的介绍、祭祀目的和祈求等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宣读祭文的方式可以是唱经、吟诵或朗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祭品献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会带领参加祭祀的人员将准备好的祭品献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献祭的方式通常是将祭品放在祭坛上,并用特定的仪式手段或语言,表达对祖先或神明的敬意和祈愿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祭祀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祭品和祭礼奉上之后,主持人会带领参加祭祀的人员表达感激之情,并进行一些必要的仪式动作,如磕头、鞠躬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后,祭祀正式结束,主持人会熄灭香烛,撤下祭品和祭礼,以示结束。祭祀结束后,常常还会有一系列的活动。祭祀后,通常会进行宴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宴席是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对祖先或神明感激之情的方式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宴席上,参与者会共同用膳,品尝祭品和祭礼,以及交流感受和祭祀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祀后,有些人会进行祷告,表达对祖先或神明的感谢和祈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祷告可以在祭祀场所或者个人家中进行,通常需要点燃香烛和敬奉祭品。祭祀仪式也是社交活动的重要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祀后,人们会结识新朋友,交流经验和祭祀之道,以及传承宗教和文化的知识和技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祀后,人们也会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如舞蹈、音乐、戏剧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活动既可以表达对祖先或神明的尊敬和感激,也可以增强人们的交流和娱乐的欢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们不仅仅是祭祀仪式的延续和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祭文写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用“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别无意义,但也有很多祭文,开头不用“维”,用“是日也”或“刻下”把年月日都省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维”字后即写祭奠的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言语必须精练,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沉痛之情。一般祭文,切记文字过长,拖泥带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般祭文,须押韵,可一韵到底,也可变韵——押两个以上,祭文押韵,一则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二则韵脚的声音可以烘托气愤,帮助感情表达;三则祭文多用响度低之韵,适于表达悲哀忧伤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尾祭文用尚飨一词结尾。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渊明《自祭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荐以清酌。候颜已冥,聆音愈漠。呜呼哀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