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之酒,悲壮长歌

卢守文

<p class="ql-block">易水之酒,悲壮长歌</p><p class="ql-block"> ——袁枚诗中的荆轲刺秦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守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是诗人、散文家,也是美食家。他是清代三大诗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也许,你不知道他是谁,但你一定读过他的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学课本就选入过他的诗。对,他就是清代诗人袁枚。 </p> <p class="ql-block">  袁枚33岁时父亲亡故,为了更好的奉养母亲,他辞官回家,在“随园”生活了近50年。期间,他创作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光耀千古的名篇。</p><p class="ql-block"> 这位能诗、能文又能吃的全才,他的诗作确实值得我们一再品读。</p><p class="ql-block"> 2018年春节,在中央台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乡村老师梁俊弹着吉他,唱了一首《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春风化语,吹进亿万中国人心里。</p><p class="ql-block"> 从此,许多人又记住了袁枚的《苔》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来看袁枚的这首《荆卿里》:“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四国,燕国岌岌可危。</p><p class="ql-block"> 燕太子丹,找到荆轲,以献城为名刺杀秦始皇。</p><p class="ql-block"> 这注定是一场有去无回的征程,在易水,燕丹送别荆轲,场面十分悲壮。</p><p class="ql-block"> 将近两千多年后,袁枚路过荆轲的家乡——河北易县,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袁枚开头说道:在易水边送别,荆轲独身进入虎狼之国。费尽全力,却没有完成使命,荆轲对得起燕丹,却对不起为保守秘密而自杀的田光。</p><p class="ql-block"> 荆轲肯定充满了遗憾,可是,袁枚最后却说:失手了,荆轲你不要遗憾,君不见,自古以来,乱山如剑一直刺向咸阳。</p><p class="ql-block">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人虎狼。”两句概括易水悲歌送别,写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因为从当时情势看,荆轲无论行刺成功与否决无生还之理,所以易水之歌自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不还却义无反顾,所以为壮士。</p><p class="ql-block"> 荆轲的精神,千古赞颂。 </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依然轰轰而过,易水出征的那杯酒却依然在。</p><p class="ql-block"> 易水之畔,那杯酒宛如历史长河中最苦涩的一滴泪。荆轲端起它时,承载的是燕国的命运与无数人的期望。酒入喉,不是香醇,而是壮志与决绝的混合滋味。</p><p class="ql-block"> 那杯酒是对生死的看淡。荆轲明知一去难返,却义无反顾,那杯酒是他向尘世告别的序曲,是对生命终结的坦然接受。它又是悲壮的象征,燕国的存亡系于他一人,弱小对抗强大,他的勇气在酒中燃烧。当风萧萧吹过,易水寒彻骨,而酒的热度却在荆轲心中,化为刺秦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那杯酒见证了义士的豪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声震天地,酒在此时,是他们灵魂的纽带。它是历史的注脚,告诉后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心中信念,饮下一杯充满悲壮的酒,向着未知的路,迈出了伟大而沉重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历史也同样悲壮的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 人的生命虽然有终止,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长存。</p>